APP下载

旅游助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思路研究

2020-12-16唐景凤南宁学院教务处南宁师范大学

营销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旅游业贫困户

唐景凤(南宁学院教务处、南宁师范大学)

引言1

旅游业是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一个重要结合点。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旅游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目前,旅游扶贫拥有强大的市场活力,通过带动多项相关产业发展,以其强劲的造血功能,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旅游扶贫概述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全面启动扶贫工作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贫困特征的更新,我国的粗放扶贫政策,渐渐演变成了精准扶贫。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的决胜期。如何巩固已有成果,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持续增收,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是采用重点发展旅游业,与其他扶贫方式相融合,通过外界的帮扶和当地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逐渐减缓贫困、直至消除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促进减贫的功能,当时主要探讨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其乡村旅游对经济产生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Pro-poor Tourism,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后来,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关注如何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拥有最大的发展机会,获得最大的净收益。2002 年8 月,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联合提出并倡导ST-EP,意指“减贫的可持续旅游”。随后,他们出版了名为《旅游扶贫》的书籍,并且还曾将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命名为“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提出旅游扶贫概念,开发旅游扶贫模式,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贫困人口增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国内对于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七五”计划时期。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考虑将旅游业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1991 年的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旅游扶贫”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并把旅游扶贫列为重点调研课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项研究。进入21 世纪,西部大开发这项国家战略,给旅游扶贫提供了更大机遇。2000 年8 月,我国设立了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正式开展。如今,在设立5 个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旅游扶贫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成绩显著,不断为扶贫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反贫困斗争做出重要贡献。

旅游扶贫的优势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拥有贫困人口参与范围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显著、返贫率低等多种特点和多项优势。据统计,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这种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强调从内部摆脱贫困,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效益。

(一)旅游扶贫是持续发展的扶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扶贫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经济效益是贫困人口最关注的问题。旅游业发展既能带来宏观的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带来微观的个人及家庭致富。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通过“消费—收入—再消费”这一系列循环周转,有效刺激市场需求,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最终促进当地经济总量的成倍增长。只要持续推出旅游产品,旅游业便可持续发展下去,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以带来长期收益。旅游可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村镇道路美化,是实现农民脱贫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贫困地区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明确了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引领作用,以期带来更为长远的经济效益,创造更持续的增收。

(二)旅游扶贫是全员参与的扶贫,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

旅游业发展涉及多个产业门类,其关联拉动作用,将会形成产业链,聚集配套的相关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辐射,吸收市场资本。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就业上有特殊优势,就业门槛较低,参与面非常广。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获取收益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旅馆等方式,直接参与旅游经营,获得自营收入;二是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进行接待服务,获得工资收入;三是出售自家种植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获得销售收入;四是通过土地流转、出租,获得租金收入;五是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入。世界旅游组织调研后得出结论:旅游业每增加1 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 个就业机会。这种全员参与、各方受益的旅游扶贫模式,让贫困户脱贫之后还能持续增收,生活进一步保障,真正脱贫不返贫。

(三)旅游扶贫是文明尊严的扶贫,创造全新的文化自信

真正的贫困并不可怕,丧失尊严的扶贫过程才是无法真正脱贫的隐患。对于旅游扶贫这样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它重视的是贫困人口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脱贫。依托旅游扶贫,改变扶贫对象与扶贫主体之间简单的帮扶与被帮扶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扶贫对象有强烈的脱贫希望,扶贫主体有坚定的扶贫动力,这样就使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同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贫困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文化,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自觉掌握先进的现代思想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创造文化自信,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旅游助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思路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各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旅游扶贫的引领作用,在工作机制、旅游产品、宣传推广、育才引智等方面予以指导支持,辐射和带动一批贫困人口增收,开拓旅游扶贫新空间。

(一)创新政府工作方式,落实旅游扶贫成效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战略,要求政府积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帮助贫困户增收,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首先,政府官员应该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旅游发展对解决贫困问题的作用,了解旅游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动态。其次,要解决资金问题,多渠道支持旅游扶贫开发。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各地旅游扶贫发展专项资金、企业招商引资、金融机构小额融资、商品担保抵押贷款、建立乡村旅游基金等方式,为旅游扶贫做好资金保障。第三,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在保护环境与自然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防止急于求成。

(二)创新特色旅游产品,深化旅游扶贫融合

发展旅游,要根据当地资源和发展条件,特色化和个性化地进行各类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打造集观光、休闲、学习、教育、康养等为一体的旅游扶贫模式,扶持贫困村发展旅游业,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强旅游扶贫的内动力与生命力。

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一类是可以依托农业优势,优化种植结构,开发特色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场、农特产品销售等模式;一类是可以依托文化差异,彰显文化底蕴,培育特色的民俗秀场、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依据历史故事及特殊事件制定旅游文创产品,保护与传承贫困地区的本土文化;一类是可以依托自然生态,构建一批乡村休闲度假基地、养生部落、森岭公园等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旅游扶贫品牌。

(三)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推进旅游扶贫力度

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活动。邀请剧组进驻当地进行影视作品拍摄,邀请知名旅游达人免费畅玩,开展寻找乡村最美代言人活动,开展乡村旅游摄影、绘画比赛,开展民风民俗、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扩大当地旅游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关注,引发当地旅游热潮。配合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引导贫困村开展网上一站式销售服务。结合各类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不间断地发布当地旅游信息,为当地赢得更大的旅游市场。

(四)创新育才引智路径,加强旅游扶贫培训

没有人才,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旅游扶贫成效。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意识与管理理念,需要进行各类培训。将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列入年度培训项目,开展多层次培训。与入驻企业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帮助培训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销售人员、演艺人员,重点加强其上岗技能培训;实行旅游干部互选互派方式,将一批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本土人才选派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激励措施,引进旅游企业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进行旅游扶贫实践指导;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专业技术人员等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及条件进行自主创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展开人才交流,建立实践基地,指导和促进当地旅游扶贫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旅游业贫困户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