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必须要下“笨功夫”
2020-12-16吴维煊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每一个教育主管部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深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潜心进行教育研究并能拿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教师并不多。研究成果产出为什么与重视程度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笨功夫”的缺失。
教育研究是科学,没有捷径可走。要想使教育研究真正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真正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踏踏实实下“笨功夫”。
在教育研究中下“笨功夫”,需要教研管理部门摒弃短期内催要成果的急功近利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样的教科研管理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科研行为。在很多学校,开学初实施的教研项目,期末就要求上报成果。教育是慢功夫,很多教育研究项目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而一个学期只有三四个月时间,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的研究项目少之又少。当研究者拿不出成果时,就会影响相关考核成绩。短期内催要成果的管理导向,势必导致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用“短平快”替代“笨功夫”。教科研管理是一项对专业性及科学性要求极高的管理,必须要按照科学规律,用科学的管理使教师的教研方式走上科学轨道。
在教育研究中下“笨功夫”,需要科学规划教师的教研项目数量。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笨功夫”缺失,与教研项目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以课题研究为例,在部分教职工人数二百多人的中等规模学校,一年内能有几十项课题立项及结题。从数量角度看,这样的成绩非常喜人,但是喜人的数字成果背后的质量却让人堪忧。几十项被立项及结题的课题中,质量高的并不多。因而,无论是学术组织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在项目实施前,应认真调研教育研究的需要及教师的教研能力,科学规划教师的科研项目数量,用精选的研究项目、高标准的研究要求,引导教师通过“笨功夫”,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投入,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教育研究中下“笨功夫”,需要教师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只埋头教书,不思考、不研究,即使学生的成绩取得了进步,但这种进步的含金量却不见得高。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言,身教是大于言传的。一个不愿意思考、不喜欢研究的教师,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一定是相对欠缺的,容易忽视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在机械训练及刷题上拼时间。无休止的刷题对提高解题能力的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就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而言,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是人生核心竞争力。因而,只教书、不研究,是短视的、是肤浅的。
在教育研究中下“笨功夫”,需要教师处理好教育研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研究”与“教师成长”是相长还是相斥?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相长说”认为,研究型教师视野宽广、思维深刻、善于发现问题,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优秀品质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助于教师的高质量发展;“相斥说”认为,教师那么忙,哪有时间搞研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上,备课及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成绩就会下降,学生成绩搞不上去,何谈教师成长?不言而喻,“相斥说”观点是片面的,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是教师成长一体的两翼。
在教育研究中下“笨功夫”,需要教师把冷板凳坐热,在研究中成长。要想把冷板凳坐热,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实质性的研究内容,有实质性的研究内容才能有让教师持续研究的动力。教师的研究要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目的,脱离教育实践的研究是空洞的,对教育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成果是无效的。教师的研究要基于教育实践的需求,发现真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动机开展真研究。研究的过程要密切联系实践,研究的成果要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循环交替中,让研究走向深刻,让实践更加契合时代需求、契合学生成长需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承担着传播知识、文化与文明的使命。新时代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为了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为自己树立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成长目标。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唯有下“笨功夫”,才能在且行且思中使自己从优秀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