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幸福感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2020-12-16马志敏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志敏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职业获得感的增强,职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甚至对于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幸福、职业幸福和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只有当某种观念经过了体验者自己的内化、认同,即变成主观的东西,才能由此引起相应的幸福感受……强行的、未经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无法让人真正感觉到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是行为主体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性体验,与外在的客观事物和评价无关。幸福感依赖于主体的积极创造,依赖于主体在活动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整合主客体的关系,使其内在统一,从而使自身拥有幸福的主观体验。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人(即‘好人’)就是将人的功能发挥至完善境界者,幸福即‘优秀地’实现人的功能”,而“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能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如果不去或不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所谓职业幸福感,就是主体在从事自己的职业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与该职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安排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合理实现自己的功能和价值,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自发地体味到的幸福、满足、自豪等感觉。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其教育工作中,在恰当地处理好学校、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自发地体味到精神愉悦并能持续稳定地保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体验。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既依赖于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工作投入的多少,还依赖于社会、学校为辅导员提供的良好的外部条件的保障。
二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兼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指导者。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影响学校的育人质量。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成就感不足,社会和学校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下降,幸福感不强,甚至转岗或者跳槽。下面将着重分析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几大要素。
(一)事务性工作弱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主要任务和工作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对口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教材科等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也涉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组织学生军训;评选各类奖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贷款;做好在校生心理普查,心理约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安全教育,做好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学生选课的漏选、错选;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矛盾调和、晚归处理;学生课堂的迟到早退、上课违纪学生的约谈教育;学生教材的征订发放、日常的生命安全、消防安全,防诈骗等主题班会的开展等等,都需要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被冠以“保姆”“万金油”“百变金刚”等称号,承担了大量日常管理的事务性工作。
由于工作职责不明确,辅导员长期暴露于日常琐碎的行政性事务工作下,这占用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同时,由于辅导员处于教育管理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旦学生出任何问题,辅导员往往成为被诘问和非难的首要对象。譬如,学生欠费,需要辅导员追缴学费;学生上课玩手机,辅导员需要约谈教育;学生挂科,会面对来自家长的责问;学生对任课教师提出质疑,辅导员要跟学生做出解释,做好思想稳定工作;更别说学生在校与别的同学发生冲突,学生突发疾病住院,辅导员则必须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这些工作,有些是跟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有些则不是,但是,大部分情况,都需要辅导员出面解决或承担。种种诸如此类事件,往往使辅导员精神压力过大,时刻不敢放松,加之学校要求辅导员必须24 小时开机,突发情况随叫随到等,往往造成辅导员身心俱疲,迷茫焦虑,更谈不上职业幸福感。
(二)角色定位模糊,职业认同缺失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职业人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包括对职业角色、职业地位、职业责任等的认识与评价”。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是较为复杂的职业角色,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喜欢追求自由、个性开放,视野开阔,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对辅导员的专业性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必须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把握教育规律,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但是日常琐碎复杂的行政性事务,往往使辅导员沦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后勤人员,疲于应对繁琐的日常工作,从而弱化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学校内部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甚至学校领导既不承认辅导员是科研人员也不承认其管理身份,而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职业角色定位更加模糊,甚至学生会认为辅导员只是自己的后勤“保姆”,工作简单,容易胜任,无工作技巧和难度可言。而社会上的一些人员由于不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往往将辅导员定义为高校队伍中的“打杂”人员,无法给予辅导员正确的价值认同和评价。辅导员长期面对这种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以及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往往会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缺乏正确的角色认知,没有职业归属感,职业认同较低。加之辅导员工作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开展,工作繁重又得不到认可,便会萌生得过且过的念头,产生职业倦怠,不仅无幸福感可言,反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缺乏合理规划,职业前景模糊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他们往往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同时个体差异较大,易受来自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往往会选择青年教师作为他们的辅导员。然而大多数青年辅导员面临结婚、买房、装修等现实上的困难,对于薪酬待遇、物质保障、职业发展机遇、职务晋升等问题较为关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辅导员的薪酬待遇与专职教师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为辅导员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工作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辅导员用工形式灵活,加之国家逐渐取消高校辅导员编制,越来越多的人事代理人员加入辅导员队伍,但是人事代理辅导员与事业编制辅导员在薪资福利、职称评定、晋升前景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同工不同酬现象,大大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辅导员成为“工作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的代名词,从而使辅导员工作热情降低。而一些事业编制岗位的辅导员在达到工作年限,和获得相应职称之后,更容易产生进取动力消退,不愿加强学习的职业倦怠心理。
三 提升职业能力,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习近平曾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工作能力水平的高低,方法是否得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能否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稳定辅导员队伍,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实现辅导员职业向纵深发展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经提道: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
高校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学历,而对专业背景并无过多要求,很多辅导员并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建构和专业背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重视经验的积累,不重视理论方面的总结提升。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及时做出疏导和调整,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甚至有些辅导员在日常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觉得偏离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荒废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职称评定无望,即便继续留任辅导员岗位也是处于观望状态,伺机转岗或者跳槽。
但是,我相信大多数辅导员在最初选择职业时,初心和使命都是热爱教育事业,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体会到育人的快乐和幸福,感受到立德树人的意义和追求。因此既然选择辅导员岗位,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强整理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来适应该岗位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努力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实际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孟子曾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的著名论断,而作为辅导员,长期和学生在一起,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产生影响,更容易收获学生的情谊和尊重。
因此,辅导员加强专业素养,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党团建设、危机应对、心理咨询等某个方面的专家,而不是把工作看作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在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促进职业价值的实现,使辅导员职业向纵深发展。
(二)坚定职业理想,树立职业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而作为工作在学生一线的辅导员来说,他们承担着帮助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重大任务,对国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将对青年的价值引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当树立职业自信,将自己的工作作为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而不是养家糊口的饭碗。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方面工作,在奋斗中体会作为一名辅导员的骄傲和自豪。
辅导员应从日常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体验该职业的幸福和快乐,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带领下健康快乐成长、不断取得进步就是一种幸福。辅导员应努力将教育和转化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好老师。既然选择,便要热爱,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拿出最佳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理性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反思,勤总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树立职业自信,在工作中坚定职业理想,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改善外部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除了辅导员自身的内部因素之外,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当给予辅导员制度上的保障,确保辅导员在薪酬、职级晋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待遇得到改善,进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国家层面上,国家应进一步规范和确定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由于辅导员有行政管理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很容易陷入角色混乱,产生角色冲突,加之辅导员长期被各类行政事务缠身,往往成为高校中被歧视的“二等公民”,甚至有些人认为辅导员是谁都可以来做的一项职业,并无专业性和技术可言,更是降低了作为辅导员的职业自豪,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
学校层面,学校应当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职业晋升平台和发展空间。首先应当取消事业编制辅导员和人事代理辅导员之间的差别对待,充分肯定辅导员在高校中的“教师”地位,让更多年轻新进的辅导员具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至于陷入职业迷茫,感到晋升无望,产生职业倦怠。其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辅导员工作,同时要表彰优秀辅导员的先进工作事迹,让辅导员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通过表彰先进,在全校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工作氛围,让辅导员感受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体会到职业自豪感。最后,学校应提供培训交流平台,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定期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开展优秀辅导员的经验交流会,防止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时的无助感,让辅导员充分感受团队的温暖。
俗语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的工作。“教育不是以损害教师来造福学生,而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它是教师价值的实现,生命的肯定”。因此,除去外部环境的改善,广大辅导员更应该从自己做起,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业,把教育当作享受,享受创造性工作的时刻,感受学生成长变化的喜悦,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