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育研究*
2020-12-16高园
高 园
(1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国际战略人才研究院)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要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相对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包含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制度四大要素,是决定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潜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人才供给侧改革,因为人才供给关系到向未来经济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劳动力和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度创新和资本效率[2]。因而,作为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主阵地的各级高校,更应该积极响应人才供给侧改革,根据社会对创业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标准要求,对创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革,努力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发展。
一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与构成
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构成与特征,对其客观评价并有意识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胜任力与创业胜任力
“胜任力”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Mc Clelland 教授于1973年正式提出的,他将胜任力定义为“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及行为特征”,具体体现为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的集合[3]。与传统的智力和能力测验不同,胜任力不仅能反映人的现有状况,更能预测其未来工作绩效与成功潜质。因而,当胜任力概念运用到管理领域后,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胜任力模型。除了经典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外,还有将合格者与不合格者区分开来的基准性胜任力模型、将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鉴别性胜任力模型,以及职位胜任力模型、职能胜任力模型、角色胜任力模型、组织胜任力模型等。
1993年,Chandler 和 Hanks 将“胜任力”概念引入创业研究中,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把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认为创业胜任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而加强[4]。因为创业行为受许多外在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尚未有科学实证证明创业胜任力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性,但创业胜任力仍被看作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国内外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的构成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Thomas 等人提出的创业者胜任力特征六维结构模型,包括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和承诺胜任力[5];王重鸣构建的含机会要素、关系要素、概念要素、组织要素、战略要素、承诺要素、情绪要素和学习要素八维度的创业胜任力模型[6];木志荣划分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维度结构要素[7],等。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构成
大学生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普遍较强,这些为其创业之路铺垫了较好的个人基础。但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创业市场,他们又明显缺乏应变能力。正因为主体的不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也有其独特的构成形式。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包含基本素质、职场能力和知识储备三个维度。其中:基本素质维度主要指智商(IQ)、情商(EQ)、逆境商(AQ)3 个创业胜任力类别,具体涉及注意力、记忆力、洞察力、思维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控力、道德品质、自信、执着、勇于冒险等基本要素;职场能力维度主要指影响力、把控力、创新力3 个创业胜任力类别,具体涉及领导、决策、应变、风险管控、发现新商机、开拓新市场等基本要素;知识储备维度主要指专业知识、综合知识2 个创业胜任力类别,具体涉及创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市场营销、经济管理、政策法规、财务金融等基本要素。
二 影响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因素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个体特质的差异上,而外在因素则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所引发的认知改变。
(一)内在因素层面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一般来说,外向、乐观、有主见、有自信、享受挑战、追求成功的人格特征更容易激发创业的冲动,也更利于创业胜任力的提升。个人的实际条件和情况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具有很大的决定性,特别是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性格、智商等因素会起到关键作用。当然,有些内在因素也是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得以改善的,因而不能忽视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意义。
(二)外在因素层面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群体、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群体因素,主要来自同学、朋友、家庭成员的影响,这些与大学生关系亲密、接触频繁的群体对创业的支持与协助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二是学校因素,重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更能促使大学生获取创业胜任力。三是社会因素,平稳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倡导创业的社会舆论、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等,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三 人才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要求
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要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创业活动本身充满机遇与风险,瞬息万变的市场对创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达到创业胜任力要求的大学生才有创业成功的潜质。
(一)提升综合发展的个人基本素质
全面发展的个人基本素质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持续关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动向,拥有创新思维,善于接受新事物,才能紧跟创业市场的潮流不落伍。这里的学习不仅局限于校园学习更包括社会学习,不是特指某一阶段的学习而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是被动学习而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心理:一方面是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融入社会生活,这不仅是对创业胜任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够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因为创业道路异常艰辛,面对暂时的失败要能重拾信心再度起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坚持前行才能在未来赢取成功。
(二)铸就成熟稳健的职场应对能力
职场能力说到底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到创业资金的筹措,从创业团队的组建到创业资源的开拓,从创业风险的把控到创业危机的应对,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类问题。如何保持临危不乱的格局,在成熟冷静的心态下分析形势、客观决策,是职场能力的关键体现。一是要有敏锐的创业嗅觉,即在寻找商机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在开拓市场时做到“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不跟风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精准的判断。二是要有防控风险的能力,在创业项目运行之前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危机出现时拿出周密的应急方案善后,做到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挽回损失。
(三)充实丰富多元的创业知识储备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市场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是创业胜任力的重要内核。尽管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业者在知识储备上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但是仍需在两个维度充实提高,即深度与广度。就深度而言,要留意专业知识与创业领域的相关性,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特别是创新性强、创业可能性大的应用型专业,更应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找准利基市场力求填补市场空白。就广度而言,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有创业意向,都要掌握必备的人文素养,了解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企业运营与管理、财会金融、市场销售、社会心理、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创业活动中大显身手。
四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育体系构建
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理论认为,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比较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结果:(1)供给和需求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方面都基本相等;(2)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平衡,但结构上不匹配;(3)供给大于需求;(4)供给小于需求[8]。第一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但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更多的时候会出现后面三种情况,这就要求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供需平衡。即便是第一种情况,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供给和需求就可能出现不平衡,因此也需要根据变化采取措施。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实现创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应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目标,构建以高校为主导,家庭、政府、社会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培育体系。
(一)高校主导:改革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高校应以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改革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输出达到市场要求的合格的创业人才。
1.健全培养环节。以创业胜任力为基点,建立完整的测评、辅导、反馈、跟踪机制,从入校开始培育,延续到毕业后的创业活动,并持续跟进。首先,要培育创业人才就要发现创业苗子。对大学新生的创业胜任力进行初评,根据结果建立个人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发现有创业潜质并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其次,建立创业导师小组,课余辅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设计与实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最后,坚持长期跟踪与反馈,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创建相关数据库。
2.创新教学体系。创业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教学方法。就创业课程设置方面而言,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基本素质、职场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三个创业胜任力维度优化课程结构,即注重通识教育又突出专业教育,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创业、认识创业、学习创业。就创业教学方法方面,要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范式,强调启发性和互动性,通过实战模拟、见习实习、集训营、孵化器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3.完善配套支持。高校要在创业师资、创业资金和创业文化三方面对创业教育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一是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大战略,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创业以获取丰富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给学生具体指导。二是设置创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启动创业项目、奖励创业大赛获奖选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平台。三是营造创业校园文化,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工作机构,通过宣传舆论,大力开展创业活动,成立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创业成为校园生活的焦点。
(二)多方参与:打造创业人才成长空间
培育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不能仅依靠高校的努力,还需要包括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内的多方积极参与,因为关在象牙塔内的书呆子无法完成从大学生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创业胜任力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得到锻造与提高。
1.家庭助力。面对诸如考研、考公务员、进企事业单位等就业选择,创业显然是一条风险大、稳定性低的道路。对于大多数传统家庭而言,大学生创业往往不被父母认可。但是,家庭虽然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却是个人的心灵依托和归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萌发的源头,更是日后创业实践的坚实后盾。因而,家庭成员应尊重大学生创业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特别是精神上的激励。
2.政府引领。各级政府要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出台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点,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遇。一方面,适当放宽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例如,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精简企业注册审批环节、降低创业注册资金门槛、免收相关费用等;另一方面,完善金融保障体系,例如,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提供启动资金支持、提高贴息的小额贷款额度、延长偿还期限、实行税收优惠和地方税收返还政策等。
3.社会包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创业成功人士、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商、新闻媒介等,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呵护大学生创业幼苗,给予资金支持、宣传造势、传经送宝、分享得失,帮助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构建文明、有序、美好、法治的创业大环境,让大学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