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叫声“老师”咋就那么难?

2020-12-16吴维煊

教书育人 2020年24期
关键词:职务导向笔者

吴维煊

在外出开会、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职务的普通教师在对外交流时称呼不明。笔者去过很多学校,参加过很多活动,在个人简历及签到簿上,“职务”一栏清清楚楚地写着“教师”,但却很少有人叫我“吴老师”,基本都称呼我为“吴主任”。对此,每次笔者都及时纠正,告知对方我不是主任,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对方仍然称呼我为“吴主任”。

不称“老师”称“主任”,可能出于以下原因:受“官本位”意识影响,在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主任”比“老师”体面;基于年龄等因素,称呼“老师”怕我面子挂不住;笔者在教学与教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教而优则仕”的逻辑,理应被称呼为“主任”。

实事求是地说,每当听到别人称呼我为“吴主任”时,我心里很不舒服。一则,这种称呼与事实不符;二则,“老师”是教育行业最有尊严的称呼,叫我“吴老师”才是对我最大的尊重;三则,“老师”成为需要谨慎使用的称呼,是对教师及教育的亵渎。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校外交流活动中,在校内也普遍存在。某位老师被安排到中层干部岗位,即使是普通工作人员,全校教职工也不再称呼其为“老师”,而是以“主任”相称,学生也如此称呼。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对于教研组长、课题组组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阶段性教师成长共同体负责人,也不再称呼其为“老师”,而是以“组长”相称。人们不仅习惯于称呼其职务,还习惯于将职务拔高,中层副职也好,副校长也罢,称呼时一律免“副”。

叫声“老师”很难,表面上看只是称呼问题,实则是教师身份地位问题,是教师成长的导向问题。

在部分学校,享誉省内外的名优教师,不仅在待遇、地位、话语权、评优评先等诸多方面处于被动,还要小心谨慎地在业务上迎合各个部门正副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管理需求,否则就会成为学校学期及年度考核的末位。部分教师想当主任、想被提拔,不是基于对教育的热爱而产生的教育理想,而是认为当普通教师没面子、不受待见、缺少发展机遇,只有当上主任,才能体面地工作。

“老师”没有“主任”有面儿,“老师”成为需要谨慎使用的称呼,会使教师成长导向错位,让教育变得浮躁、功利。尊重“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呼,让教育行业内互称“老师”成为政治规矩,不仅是尊师重教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职务导向笔者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老师,别走……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职务纵有“天花板”,干事也没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犬只导向炮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数字调查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