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彰显、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0-12-16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众

陈 妹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资产管理与后勤处,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主要地处祖国边疆的民族地区不仅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而且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和巩固国家边防安全的神圣职责,承担着防范、阻击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多重攻击的艰巨任务。因此,高度重视并科学推进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保障我国边疆安全的首要屏障,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努力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就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路径之一,这就对民族地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打牢各民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成为当下民族地区亟需完成的任务。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深受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民族构成复杂、宗教信仰多元以及地理位置特殊敏感等因素的掣肘,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新时代要实现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定和谐,迫切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各个民族作为个体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各民族民众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伟大复兴事业之中。因此,厘清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彰显、现实困境,探求可行的突破路径,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价值。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彰显

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公正平等的方式获得社会其他成员广泛认同而生成的社会群体,纵观人类发展进程,民族就是最为稳定和基本的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民族实体,充分体现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之中,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多维民族共同体”(1)陈瑛,郎维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再探析》,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拥有同样的价值追求、历史记忆、道路选择、共同梦想以及利益诉求,是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我国民族地区共同生活着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各民族相互杂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要素,相互杂居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共同体任务目标以及凝聚力的一致性。同时,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滞后的经济、纷繁复杂的民族构成、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特征,使得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一)筑牢各民族民众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民族地区较为特殊敏感的地理位置使其不仅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地带,而且也成为构建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三股势力”长期对我国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西化”活动,加之“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日渐频繁的贸易活动、便捷的互联网、自媒体、快速的人口流动等,不仅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不可避免地给境内外敌对势力留下了假借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各种隐蔽多元的外衣对我国民族地区实施渗透、破坏和开展分裂活动的缝隙。因此,加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核。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特别注重涵养各民族民众的爱国意识和国家意识,从情感和心理层面增强他们的国家归属感与依恋感,并深度内化于自我意识上,在“政治、文化、利益”认知层面上形成以心理融合为基础的国家认同机制,增强对现行国家制度的认同感,以利益认同感夯实各民族民众的国家认同基础。统一多民族的中国需要各民族拥有共享的价值取向、一致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相同的历史记忆,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高度认同基础上,不仅要从整体上加强各民族民众共同利益的发展,让民族地区各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要以共同历史记忆凝聚各民族民众的国家意识,加强各民族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凝聚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共识,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各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生成与国家政治边界重合的国家认同内生力量,众志成城地抵御一切来自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各民族统一且稳定的国家认同感能够极大地推进民族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存在于各民族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能够凝聚各民族的力量以战胜各种破坏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的一切破坏企图,能够调动全社会力量聚精会神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二)加强民族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中华民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相亲相爱的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相同的理想信念与共同目标,肩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与发展任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彼此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以及同舟共济的历史命运”(2)费孝通等:《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构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命运与共的民族团结纽带。纵观我国近代历史,在抵御外来入侵捍卫国家统一和安全的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思想共识,生成了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深厚兄弟情谊,生成了各民族团结抗争的一致行动。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已经由自在的民族转化为自觉的民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团结强盛的民族共同体,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成为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归属和普遍价值认同。

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势必要着重思考民族认同这一重要向度。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这种认同感不会因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深度发展而在未来受到削弱或消失,反而会以崭新的形式和面貌彰显自身蕴含的磅礴力量。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意味着各民族是“多元一体”中多元化的集中体现,而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复合层次上的一体化彰显,各民族个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关涉到民族地区的安定有序。但是,由于民族地区有些民族与境外民族存在频繁的通婚、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向民族地区进行渗透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电视等现代信息手段向我国各民族民众宣传西方国家的宗教教义和价值观念,他们试图借助渗透、西化等手段,通过强化我国边境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民族在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历史关系的观念来淡化甚至消解各民族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达到其分化瓦解我国民族间和谐关系的企图。有鉴于此,必须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深化五十六个民族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拥有相同文化渊源、共同发展利益和发展目标、共同历史记忆的彼此不可分割的统一体”(3)周光俊,郭永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的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历史方位、理论方法与概念议题》,载《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关系的认识,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形成以团结促进步、以进步巩固团结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汇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在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实现个体梦想,彰显了全体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最大公约数。”(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第1页。中国梦凝聚着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代表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各族人民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因此,共同奋斗以实现中国梦是各族人民肩负的共同责任和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民众与发达地区相比不但收入差距大、贫困程度深,而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突出的贫困问题。(5)李晓蓓:《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收入差距特征与治理策略——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分析》,载《理论探讨》2018年第4期。民族地区要实现自身发展还有赖于国家的扶持和照顾政策,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有赖于加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各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在共同凝心聚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使各民族民众将个体发展自觉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将个体价值的彰显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与国家发展的“一体”紧密融合,在共同的奋斗中不断升华各民族荣辱与共的亲密无间关系,在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困境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生成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心理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的最有力手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民族地区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各族人民步入美好生活的重要动力,更是抵御一切外来敌对势力破坏和渗透的根本力量。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交往互动日益频繁,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分化、政治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博弈、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衡以及类型多样的专项宣传教育活动的缺位等现实问题,是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着的困难和挑战。

(一)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分化形势严峻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凭借网络优势加大了向我国民族地区输出带有浓厚西方政治色彩和文化烙印的思想及其价值观的力度,频繁开展渗透和分化活动。在西方有计划有组织的渗透和分化下,部分民族地区的民众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甚至质疑我国的政治文化而追捧和盲从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他们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降低了民族地区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学术界中也存在一些不恰当地鼓吹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刻意凸显民族群体差异性的观点。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不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境内外破坏势力的渗透和分化是影响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杂音,其中“三股势力”片面利用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不断煽动群体性事件,试图达到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以颠覆国家的目的。这些敌对势力故意散播与社会事实不符的言论,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加强了防范力度,但由于民族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致使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和舆论控制相对薄弱的地带,再加上部分民族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明辨是非以及防范渗透和分化上能力有限,难免出现盲从现象,这给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带来巨大挑战。

(二)政治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博弈

我国陆地边境线漫长,与多个国家接壤。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国家建立、边界确定之前,很多民族频繁跨界流动。在与毗邻各国划定陆地边界线的过程中,由于跨界居住现象较为普遍,同一群体的人们分别被划分入不同的国家。在历史、文化同源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由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一些地处边境民族地区的民众长期存在着国家认同观念淡漠的现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党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绝大多数民族群众树立了清晰的政治身份认同和国家归属意识,并为自己作为中国人而骄傲,增强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在传统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下,极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民众模糊了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个体民族的认同凌驾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之上,更注重个体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忽视和淡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明显地消解了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长期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惠民照顾政策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个别民族民众差异性的民族政治身份认同,不恰当地增强了族属差异的意识,这也会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面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存在的种种可能,更应该注重抓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建设和宣传教育。

(三)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衡

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带来的心理失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般说来,由于空间的不同、资源禀赋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难免导致地区间发展程度不一致的结果,一些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地区差异极为明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更加突出,广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尽管边疆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文历史发展的差异往往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滞后状态,谋求发展的基础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人口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在与发达地区的比较中,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使部分民族地区民众产生了心理失衡,对民族地区民众造成的消极影响集中表现为:民族地区的民众真实感受到了现代性对其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严重冲击,容易使他们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孤立感;通过地区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比较,民族地区民众难免产生被边缘化的离散感;一些民族地区民众在向城市流动中,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使得他们较难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这不免让他们在心理上出现被剥夺感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上述种种问题和现象,因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利益团体利用,会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进程。

(四)专项宣传教育活动尚待加强

当前,在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在继续以丰富多元的载体和模式做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五个认同”和“三个一”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专项宣传教育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各民族民众的内心。但是,已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在载体和方式方面相对传统、单一,主要是借助乡村宣告栏、建筑围栏、标语横幅、出租车电子屏幕、公交站台宣传栏等开展宣传,尚未广泛应用当下人们较为常用的短视频、融媒体、互联网等载体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而且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相对呆板,未能充分关照受众的好恶,直接影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做好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必须加强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突破路径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努力方能完成。在开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工程中,必须遵循民族发展的规律性,以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独特性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突破路径,使各民族人民凝心聚力地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增强“五个认同”的宣传教育

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长期努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尤为重要,抓实“五个认同”的宣传教育是关键。新时代民族地区需要加强对各民族民众进行“五个认同”的长期宣传教育工作,让各民族民众深刻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荣辱与共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每一个民族都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宣传教育,使各民族民众深刻认识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必然选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在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各民族民众深刻认识到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愿望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各民族民众树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致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进一步夯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以正确价值追求科学指导实践,从而实现各民族民众在个体品德、政治生活、交流往来等层面的高度一致。通过加强“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宣传教育,使各民族民众全方位深刻认识不管是在文化血脉、价值追求、道路选择方面,还是在政治制度、前途命运上,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五十六个民族都具有一致性,使各民族民众高度团结和凝聚起来,为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思想根基。

(二)促进“三交”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新时代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就始终存在着密切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贸往来,族际间的通婚也是一种常态,并因此而形成了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格局,文化上也是相互学习、借用,生产生活中更是互通有无,最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格局。这种长期广泛而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格局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更是要有意识地加强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力度,在共谋发展、充分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进程中,不断强化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筑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为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文化、政治、生态等层面的共同体,更是共享经济发展利益层面的共同体。只有五十六个民族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才能为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总体稳定,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显著差距,民族地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现实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因此,各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加快制定和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优惠性政策,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因地制宜地结合民族地区地理、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绿色旅游业、民族医药业等,全方位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不断改善各民族民众的收入水平、人居环境和生活发展条件。要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6)李晓蓓:《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收入差距特征与治理策略——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分析》,载《理论探讨》2018年第4期。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贯彻落实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各方各面。通过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间、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让每一个民族的民众都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自己是“多元一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以共同奋斗产出的丰硕物质成果来增强各民族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供给坚实的物质条件。

(四)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时代民族地区需要创新形式多样且实效显著的宣传教育模式,为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前提是各民族民众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上升为心内认同。但是,目前一些民族地区的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这需要相关教育宣传部门积极创新形式多元而效果良好的宣传教育模式,创设丰富多元的教育宣传平台和渠道。为此,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民众中落地生根。在开展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将深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通俗化,以各民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耳熟能详的事物以及真实感受来宣传和培育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民族干部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节庆等方式将抽象理论有效转化为各民族民众容易理解的通俗化语言,使他们通过入脑入心而自觉参与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之中。其次,要充分发挥多元媒介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宣传和教育更广泛且更能深入人心。在融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紧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题,制作由各民族民众广泛参与且熟知内容的微电影、短视频等,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载体推进形式多样又效果良好的宣传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宣传和教育融入各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使各民族民众“从共同体文化中的表征与内生中汲取力量和智慧”(7)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以高效的联动机制与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众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爱的共同体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