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区域高校资源开放共享保障模式研究

2020-12-15李永成

文存阅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育学互联网+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我国居民将通过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建设,分享到更优质的资源,也需要互联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开启区域内高校资源开放保障模式将有效去除区域内高校之间的溝通屏障,进而推动不同层次学校产生合作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区域高校资源;开发共享保障模式;教学研究

一、引言

本文将通过剖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平台的难点分析,及对作用对象开展深层次解读和谋划严密发展路径的方式,研究高校资源开放共享保障模式存在的意义。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授课形式老套,教师讲课缺乏活力

当前的传统高校线下模式课堂仍多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模式,在此背景下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讲课风格。[1]但考虑到大部分课程以理论讲授形式为主,知识的传递与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课堂授课效果,因此在课堂普遍缺乏活力的基础上,也就难提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了。

2.2 学生的接受程度差,授课内容不易当堂消化

在教学模式偏老旧古板风格的作用下,学生对课程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普遍偏差。很多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需掌握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以达到适应课堂和掌握知识的目标。大学课程的知识点也多是相对零散而缺乏记忆规律的,在学生短期内不能适应长此以往的教学模式作用下,也必将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教师的授课质量。

2.3 高校考核模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核检测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高校仍将课程区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考试课更注重对学生结课考试卷做答能力的考查,考查课则更倾向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但需教育者注意的是多数学生非常重视课程成绩而忽视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且很多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趋于一致的,进而不能让学生对考核过程产生新意,也就不能充分检测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了。

2.4 学生结课后缺少收获,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差

一般课程会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考试后结课,专业课程的开设可以用存在即合理的观点解释其必要性。学生们在备考时囫囵吞枣记忆考点的状态就决定了多数课程在教师讲授一段时间后即容易被学生快速遗忘,学生在没有需要时一般也不会对前期考试过的知识重新复习,可能会让学生在理解对应概念或实际应用中出现困难,导致不能做到学有所成。

2.5 课程不能提供学生就业需要的能力,进而形同虚设

目前高校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具备实际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般会开设很多十几年前流行的编程语言,在教学大纲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前,学生利用大量在校时间学习了与后续就业无关的课程,既不利于编程思想的形成,又会让学生反复转换于学习与备考状态,学生真正就业需要的能力还需学生课后补习,进而出现部分专业课程实际性差的问题。

三、建设“互联网+教育”区域内高校平台的难点分析

3.1 难以打通不同层次高校间的竞争关系

同一省份内的高校数量是不计其数的,不仅包括双一流、211、985、省属示范性院校,还包括大量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高职高专层次院校,部分层次高的学校领导在接到平台建设要求后,难免会不愿将本校的高层次课堂教学内容分享给社会和其他学校学生,因此在平台建设阶段需充分考虑打通不同层次间高校的竞争关系,以确保平台项目有序推进。

3.2 部分教师对网络平台建设不感兴趣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工作时间有限和不愿录制视频课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的选拔上存在难度。[2]部分教师也难以认识到网络平台对提升自身教学影响力的积极作用,进而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投身于网络课程的录制工作,因此这部分教师需要在学院领导的积极带动下拥有一定的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的意识。

3.3 部分学生难以独自产生对教学平台的重视

每当高校学生奔波于课堂与寝室间时,学生们通过每天往返几点一线的方式养成了一定的懒惰思维,在地区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时,难免会因突然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时间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对于一些低层次学校的学生而言,仅线下课堂就足以让学生产生悲观情绪,在自学意识不高的前提下学习额外的网络课程也将变成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

3.4 学生难以高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因同一省份内的所有高校一般存在大量同名课程,在学生对外校教师教学风格不了解前,还需通过搜集教师对应资料或向其他同学询问的方式了解对应教师的授课方法,此番了解也将浪费大量时间,对一些本就自制力差的学生而言是雪上加霜的,因此需通过平台设置显著高亮提醒的方式,以帮助学生高效了解外校教师,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3.5 教育部门对平台后续建设监管力度不够,内容难以长期更新

一般平台在建设与投入后存在生命周期,当教师积极更新网课视频时,一般也是平台建设的红利期,在平台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若缺乏相关教育部门的有力监管和部分教师对平台内容建设的轻视,将直接导致内容的“断层”现象出现,对一些有网课学习意愿的学生而言,当课程的更新在未经通知的条件下戛然而止时,将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迷茫感,且教师更新网课内容也多是自愿性质的,在缺少长期扶植性政策的基础上,网课平台对学生的作用也将不明显。

四、建设“互联网+教育”高校资源开放共享保障模式的作用对象分析

4.1 对学生的益处分析

跨高校间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而言是有利的,部分低层次学校的学生也有学习高层次学校课程的意愿,[3]此部分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波折的,在缺乏自身良好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渴求教师能够帮助自身提高学习能力与素养,在平台对教师的硬性要求下,学生也将会在学习平台课程时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4.2 对教师的益处分析

一般区域内不同层次间教师的交流次数是有限的,在忙于工作的同时还要在课下准备大量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还需定期与同校其他教师共同参加教學研讨会,教师也会积极学习别人的讲课方法和讲课优势,并运用到自身的课堂中,开设跨校间的网络教学平台后,教师学习他人的课程难度将明显降低,另外部分学校的名师还可利用平台推广自身课程带来的效应,在地区内形成一定的教学影响力,有助于职称提升,并在引进科研项目上带来便利。

五、建设“互联网+教育”高校资源开放共享保障模式的路径分析

5.1 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以确保项目长期执行

建设跨校学习平台的一大核心要素是组织一批具有多年平台建设经验的教研团队,不仅要在平台的建设时期发挥作用,还要在平台的调试与正式使用后,根据出现的已知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平台各功能的有效执行。平台的长期健康运转,在离不开研发人员投入的基础上,还需要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过程视作大型项目看待,保证项目人员职责明确的基础上,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力求做到锱铢必较,以维护平台的稳定和完备。

5.2 增派高校课程建设协调人员,以促进理解推动项目运转

高校课程建设协调人员岗位的职责是为确保各高校间与业务项目组的沟通不存在隔阂而设置的,一般项目在提出后难免会引起各高校教师的广泛讨论,难免也充斥着对细则内容的不理解而不愿投入到改革进程中。协调组工作人员在与高校教职工交谈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主动语言和乐观情绪解决问题,不仅要对项目的各项保障制度充分解读,还要力求用高效的方式解决彼此的疑虑与争端,因项目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各高校教师的理解与配合,故应重视此环节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地位。

5.3 严格落实对课程的上传审批,确保高效教学

在部分高校教师与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后,网络课程的制作过程也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在成立协调组的基础上,还要在已上传视频的审核工作上下足功夫,因网课与线下课程相比,多是短小精悍的,因此审批组成员要严格核对视频字幕、视频板书等对学生观看视频产生影响的内容,在视频审核通过后要考虑最佳的陈列形式,以提升学生对网课平台的视觉体验和观看效果,并可适当删减内容拖沓、不合规律的教学内容,以推动高效课堂的开展。

5.4 建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路径,让学生养成习惯

学生对网课视频的接受程度将决定学习质量优劣,考虑到一部分学生在建立规范的学习规律上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制作课程时要间接渗透学习方法,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而学生可对诸多陌生概念产生深刻理解,既有利于形成结构稳定的知识网络,还可帮助学生养成对网课的正确态度和学习习惯,在科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将利于学生心中知识网络的构建,帮助学生提升知识掌握程度。

5.5 确立共享保障制度,利用教育资金为项目提供后台支持

共享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教育部门、各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保障项目良好执行的基础,教育资金的设置不但对落实各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有利,还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一部分教育资金用于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上,并通过对社会和校园内大面积的宣传,让师生能够对新颖的教学模式产生适应,并逐渐接受网课模式下的学习方式,进而与一般的线下学习形成互补,在丰富学生选择的同时,帮助提升总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4]

5.6 对教师和学校建立高效更新的奖励制度

对于参与网课平台建设效果良好的教师和学校而言,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将有助于后续工作进展和项目的长期有力执行,在以制作课程的点击量为统计值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带动区域内所有高校教师创作课程的分层次奖励机制,并定期开展网课制作比赛等丰富的活动以推进项目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也可参考《学习强国》平台的奖励制度,将对课程完成度高的个人或团体颁发荣誉证书或纪念品的形式,以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大力使用区域内跨校网课平台。

5.7 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决定后续推广力度

良好的项目执行情况将帮助网课平台在日后的推广,也可让兄弟省市借鉴我省的教学经验,因此在确保项目组能够长期负责的同时,根据校内师生的反应和感受调整下一步工作动向,以确保操作项目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尽全力拉近高层次学校与低层次学校之间的距离,以确保项目能够在稳定的大环境下健康发展,为提升区域高校教学质量做贡献。

六.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打造区域内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不仅是符合教育现代化观点的体现,更是拉近不同高校间的学生距离和提升区域内高校学生素质的有力举措,项目的投入使用也将有效改善教育多极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吕英芳, 丁桂芝.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共享区域资源的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 2016(1):5-8 +23.

[2] 温玉卓.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混合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大众科技, 2019(1):84-86.

[3] 姚春芸.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J]. 新丝路, 2017(1):106.

[4] 刘晨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泛在教育资源共享对策研究[J]. 内蒙古经济与科技, 2018(9):148-149.

作者简介:

李永成(1978—),男,汉,山东莒南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学互联网+教育教学研究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教育学信条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