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运河文明在版画社团“主题性创作”教学中的融通初探
2020-12-15刘业兵
刘业兵
摘要:主题性创作,是学校美术社团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地方特色文化,又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题材。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就美术学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学生的创作母题,并从教学实施的层面,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渗透地方运河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运河文明;主题性版画创作;教学实践
背景一: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背景二:2017年,我校成立了版画兴趣小组,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版画的各项技能,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基本都是临摹作品。但在后期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老师辅导是困难的,老师给的一些命题,有些题材孩子不喜欢,有些题材孩子不熟悉。创作的作品没有特色,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脱离生活,空虚乏力。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是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关注人文精神。应鼓励校园美术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这几年,美术地域特色的少儿美术创作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让孩子有了强烈的场景认知和学习创作的动力。这种创作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家乡自豪感,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宿迁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小城,经史料佐证,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境内的汴河、黄河故道和中运河先后作为隋至元、元至清和清以后的漕运主航道之重要河段,见证并维系了隋唐至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奔涌千年的大运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孕育了宿迁的文化特质。
即使学生们对家乡的运河风景和人文耳熟能详,却大多没能形成具体的美术画面的创作概念。因此,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本地的运河文明的了解和探究,运用多种手段收集资料,进行了“运河文明”主题美术版画创作探索,以培养学生对用美术表现家乡运河文明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以“游”融“情”,激发主题创作情感
(一)通过游玩、探究,运用主题式录像、拍摄照片来感受运河文明的美
在研究性学习中,国家提倡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到大自然中去探索。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宿迁段的运河文明,探知她厚重的文化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对运河风光进行游覽和探索。
在游赏之前,老师为孩子们设计了几组主题:1.水韵,2.船上人家,3.运河历史的守望——老建筑。通过主题式的游览要求,孩子们有了探究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拍摄了一大批有感情、有创意的摄影作品和视频,为我们的后期版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根据同学们拍摄的作品,老师通过PPT进行了介绍并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同时就这些照片如何转变成版画创作进行了辅导。孩子们因为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肚子里有“货”,老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以运河上的大桥为素材,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创作形式,创作出仰视的桥、俯视的桥,侧面的桥、正面的桥,黑白的桥、彩色的桥,具象的桥、抽象的桥。其中刘源同学的版画——《红桥系列》组画,获得了江苏省学生艺术节绘画组一等奖。张昕同学为了创作版画——《幽幽运河水》组画,和老师多次去运河边采风,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运河之美,去感受运河水孕育子民的情怀。张昕同学为了感受夜晚的运河风景,和父母到不同的运河段拍摄了大量的河面夜景照片。根据自己的照片,她创作了8幅组画,发表在美术报上,并在全国学生绘画比赛中斩获特等奖。
这些作品有深度、有温度、有感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们充分地体验、感受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乐趣,更让所有参与的学生有了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也更让我们的主题性版画创作有了切实的生活基础。
(二)以主题游引领探究,挖掘运河文明的精神内涵
在探究时,我们将主题游的探究分成二部分,一部分为水文化物质遗产,另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
针对水文化物质遗产,我们先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宿迁运河的历史,了解历代的沿河建设。宿迁现存的老建筑有156项水文化遗产,其中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120项,非遗类水文化遗产35项,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1项。我们带领学生去了民国时期建设的刘老涧船闸、1958年竣工的宿迁船闸、1978年所建的皂河抽水站等水工遗迹,这些在当时都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水平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家乡情怀,为后期的版画创作铺垫下了厚厚的情感因素。
针对运河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带领学生访问了市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一些运河的精神文化在我们脑海逐渐清晰、丰盈起来。伴随着漫长历史,依水而居的宿迁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泗州戏、划旱船、淮海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大运河的沟通、融合,宿迁人治河的坚韧、创新,在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战天斗地的宿迁运河精神和文化。
探究游后,四年级姜希哲、王恒、张西等同学,在调查整理资料后,我们用了三节课时间,进行了讨论总结,写了三篇关于宿迁运河文明的文章。通过PPT,我们对宿迁的民居特点进行了梳理、挖掘和总结,对民居的墙和瓦片的特点进行了绘画表现的归纳,根据老师布置的主题——1.运河历史的守望——老建筑,2.楚风水韵——运河文明的注脚,学生们创作了四十多幅以老建筑、农民歌舞为主题的版画作品,多幅作品在《宿迁晚报》《梧桐巷》上发表。可见,主动地学习探究丰富的运河文明内涵,对孩子们心灵触动是很深刻的。学生体验、感悟,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高水平地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以运河文明为依托,拓展主题性版画创作
依托运河文明,我们除了要积极营造学校版画艺术氛围外,还要努力扩大版画在校内外的辐射面,积极参加省市的各类绘画、研讨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更大的格局,推动孩子们的进步。
结合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版画社团通过各种主题性创作,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艺术展。如运河景观风景写生版画创作展、《水韵》作品展、《乡里乡情》版画展等。从运河的自然景观到诸如划旱船等人文精神主题创作,使运河文明在我们的版画创作中得到很好地展现,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们希望用主题性的版画创作,更好地承泽大运河文明对我们的恩典和滋养。
参考文献
[1]张晓凌主编.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J].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王平.推进高校民间美术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J].艺术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