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钢琴演奏中的节奏技巧

2020-12-15樊海洋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关键词:演奏节奏钢琴

【摘要】节奏——rhythm,即音乐中关于“时间”方面的所有因素,用以区别音乐中关于音高的方面,包括拍子、拍子中的音符组合、重音等诸多效果。钢琴演奏中掌握了正确的节奏相当于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正确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钢琴;演奏;节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73-03

【本文著录格式】樊海洋.谈钢琴演奏中的节奏技巧[J].北方音乐,2020,10(19):73-75.

节奏为音乐三大要素之首,即旋律与和声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不能离开节奏独立存在,而节奏在某些时候却可以单独表现音乐(如民间锣鼓)。对基本节奏的训练,从初学时就应该成为一个日常的学习课题。基本节奏训练包括准确掌握各种音符(或休止符)之间的时值比例以及各拍号下的强弱拍规律。节奏的训练在演奏技能学习之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基本要素。在节奏的听辨上,首先要做到对几种基本节奏型的掌握,能准确地重复所听到的节奏,可以用击掌拍出、也可以用“嗒”唱出;具有对不同时值音符的清晰的比例感,对一个单位长度有准确、稳定的感知。为了建立良好的内心节奏感,在初期阶段可以使用节拍器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形成均衡节奏观念,之后可停用节拍器,用左脚打拍,但不要因为打拍影响对音乐句子的内心吟唱。

一、常见節奏型的弹奏

(一)基本节奏型

1.基本节奏型的一般组合形式。按照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即二等分原则,将各时值的音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式基本节奏型。基本节奏型包含同时值音符节奏与不同时值音符节奏。常见的同时值音符节奏组合形式有:两个二分音符组合;四个四分音符组合;两个(或四个)八分音符组合;四个(或八个)十六分音符组合。常见的不同时值音符节奏组合形式有: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四分音符组合;一个四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组合;一个八分音符与两个十六分音符组合,以及它们的反向形式。

2.基本节奏型的弹奏。由于基本节奏型是音符时值的二等分划分,所以弹奏时可采用单手弹奏同时用另一只手作固定高度的纵向运动来击拍从上至下为前半拍,从下至上为后半拍,来回方向节点分明。也可在弹奏之前先唱谱,采用固定距离的横向运动的击拍方式一一双手击掌为前半拍,分开为后半拍;击掌时数一(二/三/四),分开时数“拍”或者“嗒”。这样将一拍的时值长度通过运动记忆的自动化达到相对准确的二等分。双手弹奏时,对节奏的掌控可由脚掌上下运动的击拍方式来辅助,通过肌肉运动的自动化逐渐与内心节奏相吻合。在手指弹奏技术上可将支撑重心放在较长时值的音符上,这样更利于弹奏较短时值音符时肌肉活动的轻松与敏捷。

(二)附点节奏型

1.附点节奏型的一般组合形式。附点节奏型又分为单附点节奏与复附点节奏。常见的单附点节奏组合形式有: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与一个八分音符组合或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与一个十六分音符组合;组合时的排列顺序,附点音符可在前,也可在后。复附点相对少用,其第二个附点的时值相当于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一半,组合形式多为复附点八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组合。用以加强附点八分音符的附点效果。

2.附点节奏型的弹奏。准确弹奏附点节奏必要并且有效的方法是“数分拍”,即将衔接在附点音符后的短音符的时值作为一拍进行数拍。以附点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例,将衔接在附点八分音符后的十六分音符数成1拍,附点八分音符则数成3拍,在第1拍上弹奏附点八分音符并保留直至第3拍,再紧接着在第4拍上弹出十六分音符。

数分拍是将原节拍在保持比例的情况下进行细化,以使音符之间时值关系呈现得更清晰、明确的方法。由于分拍将拍号规定下的一拍分成了若干小份来数,所以数分拍也必须保持与乐曲速度的统一。

弹奏附点节奏型,某些情况下对附点音符时值的夸张处理是被允许的,这种夸张当然是在强调附点时值的饱和度上。

(三)连音节奏型

将一个基本音符或一个附点音符分成基本划分所无法划分的等份,就是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形式可能将一个节拍单位平均划分成三个部分、五个部分、六个部分等,形成“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等连音节奏型。

1.三连音。三连音,即三个时值相等的音符(或音符与休止符)连成一组,用于按节拍记号应为两个音符的地方。通常在每一组三连音上方标上数字3。钢琴作品中常见的三连音节奏组合形式有:由三个八分音符组成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的三连音;由三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弹奏三连音主要是掌握三个音的"均衡",常见的问题是,容易将三个音的最后一个音弹得较长,形成前十六后八的音型。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强调第一个音,以将重心移至前面,但注意不要过分,因为那又会导致形成前7、后十六音型。为了均匀分布各音,可以在弹奏之前,先通过击掌唱节奏,在脑子里形成三个音“均衡”的概念。一边击掌打拍,一边交替地唱一拍(嗒一一)和三个分拍(嗒嗒嗒),最后,在演奏连续的三连音过程中,容易越弹越快,所以在初学阶段,有必要通过强调每小节中的第一个音,以突出节奏韵律,保持乐曲速度的稳定性。

2.六连音。六连音,即六个时值相等的音符(或音符与休止符)连成一组,用于按节拍记号应为四个音符的地方,通常用阿拉伯数字6标记。六连音实际上是复合的三连音音型,即两组三连音之和。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六连音节奏组合形式有由六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的六连音;由六个八分音符组成的时值相当于一个二分音符的六连音。六连音的弹奏与三连音技术相同,当六连音与节拍记号中一拍四等分的音符同时弹奏时,形成复合的“三对二”。

3.五连音及其他。五连音是五个相同时值的音连成一组,用于按节拍记号应为四个音符的地方的连音音型。五连音多以十六分音符形式出现,弹奏时需将拍号中一个单位拍平均分成五份,而与相同单位拍四等分的音符同时弹奏时,形成“五对四”,是较难的连音弹奏技术。相对科学有效的办法是先通过打拍来深刻记忆一个单位拍的时值长度,再分别对一个单位拍进行四等分和五等分,并对两种分法所产生的不同音符速率形成明确的听觉认知,最后将两个声部合奏时,再通过听觉辨识弹奏(轮换听两个声部是否均匀),对弹奏加以校对、调整。

“四对三”的方法也相同。事实上在对待所有的特殊划分和基本划分同时弹奏的情形,以及由七个音、九个音、十一个音、甚至几十个音组成的经过句、华彩句,和另一声部形成复节奏时,都应采用以上的方式进行练习。不过,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具备良好的听觉认知能力,尤其是多声部听觉能力,以及内心节奏感。所以,如果在这些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另一种相对基础和机械的方式练习——首先分别将两个声部弹熟练,形成潜意识的肌肉运动记忆,尤其是音高相对固定、有规律的那个声部,熟练至使手指的运动顺序能达到由肌肉运动生成的自动化状态,然后再将两个声部合在一起,此时在思维、注意力方面就可更多地倾向于音高相对不固定、没有规律的那个声部。

总之,在连音节奏的弹奏中,可运用多声听觉的方法,也可运用肌肉运动记忆的方法,但肌肉运动记忆的方法仅在音符相对单一、数量较少时较为有优势。从更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音乐表演说服力的角度来说应鼓励多声听觉的方法。

二、不同节奏型的转换

(一)节奏型转换的形式

一首材料丰富的乐曲通常由若干不同的节奏型组成,在统一的速度、节拍下进行转换连接。勃拉姆斯的《叙事曲》Op.10 No.1,1—15小节中,作品的拍号是4/4拍,1一8小节节奏的分组与节拍基本是一致的。从第8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起至第13小节,音乐实际上是5/4拍了。值得注意的是两段音乐(第1小节与第9小节)都是从前一小节的最后一拍开始,但节奏的分组却不相同。第1小节前的一个四分音符与第1小节构成的是抑扬格的节奏分组,节奏重音与节拍重音是一致的,都在第1小节的第一拍,因为第1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装饰音,这对形成节奏的重音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第8小节最后一拍的四分音符却是5/4拍的第一个重音拍,与后面的拍子构成扬抑格的节奏分组,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这一点。首先,作曲家用连断奏的符号表示了这样的节奏分组,即用连线将节奏重新照5/4拍分组;其次,9一13小节的进行中是两次模进,从模进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在这里更注重活的节奏,而并没有考虑节拍的问题,到第14小节,音乐再回到原来的节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作曲家的意图就是要在这两个段落间形成两种律动的对比。

(二)节奏型转换的弹奏

对于经验不足的演奏者而言,面对节奏型的转换,常常会感觉到失去原有的节奏感。特别在十六分音符到三连音,或三连音到八分音符的转换中,后一种节奏易受前一种节奏的影响,以致改变了乐曲的速度。

要避免发生这种错误,需严格打拍,在保持每一拍长度一致的条件下,唱不同节奏型的分拍。即在同样长度的一拍内,分别唱4小拍/3小拍/2小拍。边打拍边交替唱不同节奏型,对于训练节奏的转换非常必要和有效。注意无论嘴上唱哪种节奏型(数哪种分拍),手上(或脚上)打一拍的长度都要保持准确和前后一致。

三、复节奏

(一)复节奏的形式

如果说节奏型转换是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横向连接,那么复节奏就是不同节奏在音乐中进行的纵向结合了。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对复节奏解释为“复节奏是指在纵向叠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奏型,不能按音符时值的正常比例关系相对应,必须在时间序列上交错进行演奏的节奏形式。”所以复节奏也就是乐谱中通常出现的“二对三”“三对四”等节奏形式。

(二)复节奏的弹奏

弹奏复节奏第一步仍需以打一整拍唱分拍的形式分别、交替弹唱两种不同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两个节奏的印象。然后,再将它们分别用左、右手同时奏出,这时要以整拍为概念去听。面对复节奏,不要考虑用准确计算出左右两手在节奏上的对应点的方式来完成,因为那需要把速度放到极慢的程度,一旦恢复正常演奏速度,所有精心计算出的对应方式就很难体现出来。相比之下,可以尝试分手练习,将其中音较多、没有变化、充当伴奏角色的那个手弹熟至形成肌肉运动记忆,因为通常更难弹准节奏的是音较少并且有变化的那个声部。所以,当一个手的演奏可以转化成肌肉自动化时,就可将注意力更多放在音符较少、节奏有变化、音乐表现更丰富的那只手上。在弹奏一些以复节奏形式出现的华彩乐句时,尤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乐曲中,可以相对更自由地处理复节奏。只要在规定的节拍内将音符基本均匀地奏完即可。为了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可以运用“rubato”处理,即一头一尾的音稍稳定,中间的音依次均匀滑落。一般来说,速度较慢、音符较少的复节奏,对于两手弹奏的时间要求相对严格;反之,音符较多,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需要在基本的节奏框架内掌握一定的自由度。

四、乐曲整体节奏形态把握

乐曲整体节奏形态把握其实就是把握恰当的律动感,它的获得主要靠音乐内在的本质。所以,要求演奏者有节奏的连续运动感,这种节奏的连续性对形成恰当的律动感十分重要。在肖邦的《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有很多速度的伸缩及不同节奏的连接与变换,但所有的这些都应该统一于一个连绵不断的律动,而不是被分割成无数的碎片,从而将听众随意地、经常性地抛在节奏之外,让他们对节奏、律动无所适从。

由于节奏形态和速度变化比较简单,因此,容易保持连贯的律动感。相比之下,肖邦的《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就复杂得多。首先,节奏形态复杂。四分音符内的三连音、八分音符内的三连音、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长短不一的符点等,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还有赫米奥拉及四对三的节奏;其次,在整个乐章中还需要有大量伸缩速度(rubato)和力度上的变化,使得演奏者很容易将统一的、连绵不断的律动丢失掉;最后,则要注意不同节奏律动衔接的地方,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微调甚至有的地方可以在原有的律动上稍慢,这种处理主要出于对听众的考虑,否则,留下的可能是更多的匆忙甚至混乱的效果。而不是一种律动感。即使在一段速度较快、情绪较激烈的段落中也应如此。

贝多芬的《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在从连接部进入副部主题时,伴奏的织体发生了变化,为了更清楚地揭示这里伴奏声部的节奏及律动的变化,第20小节的左手声部在进入时应适当地将速度拉一下,这样新的律动的进入就会显得更加自然和清晰。也与这里的和声进行相吻合——第19小节的从属和弦解决到第20小节的属和弦(bA大调)。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3第三乐章67—68小节中,节奏比起上一例来更加容易产生律动的混乱,因为以分解和弦向上进行的三连音有相当的节奏惯性,如果不在最高音G,也就是新的律动开始的音稍稍站一下的话,节奏的律动可能会产生混乱。贝多芬在这里所标的连线很有意思,通过连断奏的手法,既强调了G音在节奏中的重要位置,又暗示了在这里需要时间上的微调。

五、结语

总之,节奏是音乐中根本性的因素,演奏者在研究一部作品时,清楚地呈现作品的节奏生命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必須很好地处理好节奏律动、节拍与节奏及节奏分组等方面的问题,把握好演奏技术与节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卢萌萌.钢琴音乐与钢琴演奏技术的相关性[J].音乐时空,2015(2).

[2]张雅青.钢琴音乐与钢琴演奏技术[J].黄河之声,2015(10).

[3]李璨.浅析钢琴音乐与钢琴演奏技术[J].艺术品鉴,2016(9).

作者简介:樊海洋(1997—),女,辽宁省法库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猜你喜欢

演奏节奏钢琴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纸钢琴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