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药物分析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初探
2020-12-15杨薪正杨琳媛
赵 玲 ,杨薪正 ,杨琳媛
(1.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2.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陕西 西安 710000)
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及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陕西省教育厅随后也印发了《关于印发〈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相关院校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根据“一校一策”政策,结合《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要求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以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为例开展内部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1 药物分析课程简介
1.1 课程定位
药物分析课程是面向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药品质量控制、药物制剂分析检测、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此课程开设于第三、四学期,共128学时,是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基础上开设的,后续还将继续学习药品质量管理技术、药物分析质量管理规范,并在药品检验部门进行实训。通过药物分析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在药厂、药检所、医院等有关药品检验的部门从事质检员和检验员的工作。
1.2 课程团队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双师型教师4名;副教授1名,讲师1人,助教3人。
1.3 课程教学条件
(1)教材。采用的教材是人卫版的高教“十三五”规划教材。(2)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室主要依托药物分析实训室,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分析天平等多台精密仪器设备;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使用、监管3个方向布局,有西安市药检所、北京甘李药业有限公司、521医院等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依托西安医专附属医院形成“校院一体、周内双循环”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3)课程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PPT课件、视频等。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结合实验操作视频、微课进行教学。
2 课程建设总体设计
根据课程基础,对课程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药物分析课程SWOT分析
2.1 课程建设的目标链
通过梳理药物分析的课程基础,结合岗位调研反馈信息,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药学系“十三五”发展规划、药学专业建设目标、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目标,制定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发展目标链。依据专业发展需求调研、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课程学习反馈,确定药物分析课程的总目标为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从课程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团队、教学条件、资源建设这6个维度的建设要求,建立课程目标链。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
2.2 课程建设标准链
根据课程目标、药品检验工作岗位调研结果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建设标准,保证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当前课程建设标准是按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的建设标准建立的课程标准链,分为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团队、教学条件、评价标准这5个标准。
2.3 “8”字形质改螺旋
构建“8”字形质改螺旋,保证课程诊改的质量,以学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进行诊改,确立目标,制定标准,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创新、改进。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进行监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预警修正,再进入设计、组织、实施这一大循环中。具体见图2。
3 诊断改进与成效
3.1 目标及标准
经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结合课程在专业中的位置,设置2019年度的阶段性目标,并确定相应的标准。具体见表1。
3.2 设计及组织
图2 “8”字形质改螺旋
表1 2019年度课程建设目标及标准
依据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目标链,结合课程调研结果,将目标具体细化为12个一级任务指标,30个二级任务指标及33个质控点。结合课程团队成员特长,课程负责人对质量控制点的实施进行责任分工,落实到个人,确定每个任务的时间节点,并采取具体措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3.3 实施(监测—预警—改进)
实施包括课程总体任务实施和教学任务实施。总体任务实施从7个方面开展:课程基本信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团队、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效果和教学评价。
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课前准备,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开发、完善资源,形成“课程—项目—任务—知识点”4级资源库。同时完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设置预习内容。通过蓝墨云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前测验。课中借助课程教学平台、实验操作视频、校内药物分析实训室,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线上线下等混合式教学,蓝墨云辅助课堂组织。课后学生反馈,综合评价总结,教师对成绩、错题及进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优化课程教学考核,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课堂表现、线上测试的过程性考核方式。通过学生出勤率、教师出勤率、学生作业完成率等12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建立“监测—预警—改进”的课程诊改小循环,对预警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重新进入设计环节,直到达到本轮诊改目标要求才可以进入诊断环节。监测:依托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蓝墨云教学平台、常规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修正。预警:针对课程建设目标,围绕33个质控点及其预警值,对达到预警反馈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干预。修正改进:根据反馈信息,对设计环节进行修正,修正后重新进入实施步骤,直至达到诊改目标方可进入诊断环节。例如,针对“听课成绩未达到”这一预警问题,采取“增加听课次数,提升听课效果,并提交听课心得”措施提升教学参与度。
3.4 诊断
通过这一年度的诊改,对33个质控点进行了诊断,制定的33个具体任务,目标达成度为93%。未达成的指标有:教师到临床学习次数完成率占50%,教师对平台的使用率占65%,制作视频数量完成率为80%。对未完成的任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3.5 创新及改进
通过这一年的诊改,创新及改进之处主要有4点:师资结构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厘清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知识体系结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重塑教学过程;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保障试用运行效果。
4 药物分析课程不足及改进措施
通过这一年的诊改,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1)教学团队。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能力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能力相对不足。(2)教学资源。微课等教学资源有待完善,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到位。(3)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场地不足,学生的实训操作受到限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完善视频库、案例集等教学资源;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后期新科研实训楼建成后,药学系将整体规划完善各综合实训区,开展学生综合实训项目。
5 结语
诊改是一项涉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化、常态化工作[2],要不断完善药物分析课程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强化信息化数据平台。同时需要教师切实履行该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进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