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
2020-12-14高巧珍
高巧珍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她众多国际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在该小说中,亨利·詹姆斯主要讲述了美丽聪慧,精神高尚的美国女孩伊莎贝尔在欧洲追求理性与爱情中的种种遭遇。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两名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美国女性在欧美文化背景下的遭遇。本论文认为女主角伊莎贝尔是一位精神独立、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她能够将超我和本我进行结合;而另一个重要女性角色梅尔夫人,外表华丽,内心空虚,崇尚金钱,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她是自我和本我的结合体。小说对两位主要角色的不同心理人格的描述体现了亨利·詹姆斯对当时西方文化,尤其是物质至上的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关键词:伊莎贝尔;本我;超我;自我
亨利·詹姆斯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她的作品对于美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国文坛中,亨利·詹姆斯作为19世纪以来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者,更是先锋者。她的作品可以实现浪漫主义與现实主义相承接,并且利用超验主义和自然主义,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之路,因此具有全面而广泛的意义。更有学家曾将亨利·詹姆斯称作为英语国家中最伟大作家。《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亨利·詹姆斯最为出色的作品。该小说的主人公伊莎贝尔,是一位心思单纯、精神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在生活中,她勇敢且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她崇尚自由,在她欧洲旅居期间,因她人的设计陷害,最终落入到不幸婚姻陷阱当中,而她所有的幻想最终也被现实所打破。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欧美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女性理想破灭的体现。自该作品问世以来,学界对于该小说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重点围绕在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身上。到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主义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学界对詹姆斯的作品流露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她们从文化角度、女性主义角度、精神分析理论等对詹姆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主题、人物、写作技巧等进行了深度剖析。中国文学界与欧美学界相比,对于詹姆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并且经历了一段漫长过程。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我国学界对亨利·詹姆斯部分作品以及批评文章逐渐有了接触;到了80年代开始,外国文艺出版了由杨岂深翻译的《亨利·詹姆斯》和由吴宁坤翻译的《小说艺术》,此后有更多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与评论被翻译成中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国在对詹姆斯作品进行研究时,将多数将重点集中在她的作品与引进方面;到了90年代,研究方向变得更加广泛,内容也趋于多元化,其中包括文学理论、道德研究、作品风格、国际主义等,中国诸多学者也开始研究詹姆斯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碰撞、性别意识、政治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学充分发展的今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对于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丰富该作品的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个人主要是利用内部对于行为进行控制的心理机制,并且在给定情境中会决定个人的行为模式与行为特征。同时一个完整人格主要是由自我、超我、本我三个方面组成。
1.伊莎贝尔——在超我和本我中迷失自我
在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中,亨利·詹姆斯塑造了伊莎贝尔这样一位年轻美丽、思想独立、追求自由的美国女孩,她生长在自由开放、道德感强烈的美国,在得到表哥的遗产,拥有了经济实力后在欧洲追寻自己的梦想。后来因为自己的坚持己见、天真和拥有的财富,逐渐陷入到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共同设计的爱情婚姻的陷阱当中。小说最后,伊莎贝尔幡然醒悟,却最终因受到社会道德约束和自我强烈的责任意识,承担了社会对她的责任。伊莎贝尔虽然精神独立、追求自由,但是受社会环境的约束,她最终压抑住本我。
小说中,伊莎贝尔对自由的渴望主要来源于童年经历,对此,亨利·詹姆斯是这样描写的:伊莎贝尔出生在一个美丽农庄中,在当时民风淳朴、自由单纯的田园生活影响下,伊莎贝尔逐渐养成独立、热爱自由个人性格; 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伊莎贝尔,在书本中学到了知识,认识了世界,更加向往真理。伊莎贝尔在她祖母的陪伴下逐渐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她来说,最好的朋友就是在房间中陪伴她长大、给与她各种滋养的书籍。从物质角度来看,伊莎贝尔很长一段时间生活比较贫穷,这主要是因为她长期生活在祖母身边,并且接触到的是农庄,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闯荡去直接认识世界。来到欧洲大陆之后,她认为这就是知识与自由的世界。因为拉尔夫表哥暗恋美丽的伊莎贝尔,将自己的遗产赠送给她,以此伊莎贝尔拥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在欧洲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伊莎贝尔从小到大,在相对自由、单纯、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大陆成长起来,她的骨子里是独立的,她精神充实、人格独立、自尊自爱、崇尚自由,这些都是伊莎贝尔身上优秀的到的品格与人格魅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问世以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中来,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主要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所组成,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而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想要拥有健全人格,必须保证超我、自我、本我三者达到和谐与统一。如果自我、本我、超我无法和谐发展,这就会导致人格出现异常情况,最终导致人出现个人悲剧。
伊莎贝尔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在生活中她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她不愿意将自己看作是羊群中的普通羔羊。她想要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过独立且自由的生活。知识上的丰富与艺术上的美好,都会给伊莎贝尔带来快乐,所以她也一直遵循本我的快乐准则。伊莎贝尔在结婚之前都是受到本我驱动,她不顾她人的劝说,独自一人来到欧洲大陆闯荡,不断追求理想。在遇到外表美丽高雅尊贵的梅尔夫人以及能言善道的艺术家奥斯蒙德以后,她由于自己的单纯,无法认清人性的复杂,最终盲目嫁给看似充满艺术气质,实则无所事事的奥斯蒙德。
伊莎贝尔在第一次与梅尔夫人相见时,就深深的被梅尔夫人外表的高贵气质所吸引,并且逐渐顺应梅尔夫人诱导而与奥斯蒙德相遇,最终陷入婚姻骗局。导致她的婚姻悲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她性格单纯,对人性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则是她对本我的满足。她十分崇尚欧洲高雅艺术,且在精神上追求独立。曾经误认为梅尔夫人是她生命中的知己。同时也认为,对于艺术夸夸其谈的奥斯蒙德是最符合她择偶标准的爱人。她对这些事物盲目追求,导致难以看清奥斯蒙德与梅尔夫人真实面目,最终被梅尔夫人骗取财产。在婚姻之前,伊莎贝尔长期遵从自己的本性,也就是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中的本我,在本我的推动下,伊莎贝尔精神充足,简单快乐。而这种本我的人格也促使伊莎贝尔拒绝她人对自己的善意的提醒,这就为日后陷入婚姻骗局打下基础。
结婚之前,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长期受到本能趋动,在她的生活中所奉行的基准就是快乐原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伊莎贝尔结婚之后,梅尔夫人与奥斯蒙德逐渐暴露目的,逐渐撕破华丽外表,露出贪婪、堕落的面目。这时伊莎贝尔幡然醒悟,认清现实。但是因为当时欧洲社会环境的拘束,伊莎贝尔即使对于自己的婚姻充满绝望,但是却未能遵循本心与奥斯蒙德离婚,不得不在这段虚假且绝望的婚姻中继续下去,她逐渐的感到麻木和迷茫。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命运常常是由她们的父亲或者丈夫决定的,如果违背父权社会准则,那么必然会受到道德谴责。因为时代的限制,这就导致伊莎贝尔受到社会道德约束,即使一向我行我素的女主角,在这次困境中也不得不选择妥协。这主要是因为在结婚之后,人格逐渐被超我所主导。超我作为人类固有的心理结构,主要体现的是法律观念、社会道德原则,以此对本能活动进行制约,完全按照至善原则开展活动。超我主要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也就是人格中管理道德的司法部门,主要是由自我理想、人的道德律等几个方面所构成。但是从某些角度可以简单划分成良心与理想两个层面。在理想中不仅包括社会理想,同时也包括自我理想。因为受到维多利亚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当时的处境下,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这也是当时社会所体现出的现状。伊莎贝尔在婚后本我丧失的另一原因在于受到父权社会抑制,最终导致超我逐渐占据了伊莎贝尔人格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崇尚自由、成长与个人主义盛行的的美国的伊莎贝尔逐渐在婚姻中妥协的社会原因。伊莎贝尔内心的本我与超我在期婚后初期处于矛盾,且此消彼长的战斗状态,但是超我却在她的后半生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伊莎贝尔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当时男权至上的社会道德所妥协。
2.梅尔夫人——被本我扭曲的人格
在《一个女士的画像》中,梅尔夫人是一位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并且可以看作是一个完全被欧洲文化同化了的美国人。她有着高雅的谈吐和精致的外表,举手投足之间都像一个贵妇人,这些精致包装使她成功伪装自己身份,并且设下无数骗局获取金钱。梅尔夫人在与她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世故又圆滑的一面。在长期与上流社会中的成功人士交往之后,梅尔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她擅长猜疑同时谈吐风趣,这些成功的一面使伊莎贝尔逐渐掉入维尔夫人设计的陷阱当中来。在梅尔夫人精心的盘算与细致伪装之下,伊莎贝尔认为她是一位有着尊贵身份的夫人,而梅尔夫人长期在虚伪、世故的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使她完全被欧洲文化同化了,她忘记了她本是一个美国人的事实。她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大骗子。她享受这财富和地位给她带来的快乐,且为了追求财富与地位,毫无道德而言。梅尔夫人本质与她外表不同的是,她是一个金钱至上之人,同时野心勃勃注重利益。对于梅尔夫人来说,财富就代表一切,同时也是梅尔夫人生活的驱动力,更是超越了亲情和爱情。在文章中通过与梅尔夫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梅尔夫人对于金钱有着强烈的欲望,并且有着十分敏感的嗅觉。在知道伊莎贝尔有着大笔财富,并且是一个心思单纯的女孩后,就开始设下圈套。这不仅是她的习惯,更是她的本能。为了获取金钱,她不断去经营自己虚假形象,并且设下无数陷阱,导致无知少女最终跳下深渊。在梅尔夫人的内心当中,对于财富的渴望超越了亲情,她可以狠心将亲生女儿送给她人,不承认女儿,也不履行母亲职责。对于维尔夫人来说,即使有着伦理道德的约束,但是也难以控制她的欲望。在人格中将本我放在统治地位,而超我被压抑到深渊。在被欲望所支配之下,梅尔夫人成为一位具有华丽外表,但是内心腐朽,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的反面形象。从社会角度来看,她更像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悲剧。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拜金主义横行,在贫困生活环境下成长的梅尔夫人对金钱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而欧洲奢靡的社会环境,更使维尔夫人的欲望得到滋长,她不断扩大的本我,而未能正视超我,最终导致梅尔夫人形成扭曲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亨利·詹姆斯的诸多作品当中,《一位女士的画像》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作品。该小说主要通过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在欧洲遭遇向读者展示了欧美文化的差异。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能够揭露出人物的精神层面,能够帮助人们对于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解更加丰富与立体。该论文中,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对《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两位重要角色梅尔夫人和伊莎贝尔进行分析。本论文认为伊莎贝尔作为小说主人公渴望自由,但是在时代的束缚之下,父权价值占据统治地位的当时,社会的压力让人不得不为伊莎贝尔的内心转变感到惋惜。与伊莎贝尔不同的是,梅尔夫人作为小说中一个外表精致的骗子,她是金钱的奴隶。她渴望金钱,沉溺于享受奢靡生活,这是她人生的最高追求。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她不仅牺牲良知,更是牺牲家庭。人格中的约束对于梅尔夫人来说荡然无存,从这点来看,梅尔夫人人格也是扭曲的,也因为人格扭曲而落到悲劇的下场。弗洛伊德人格心理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可以是从内心控制行为的一种机制,它决定了人们在固定情境下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特征,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诸多行为是由人格所决定的。只有使超我、自我、本我达到相互制衡,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爱玲. 《天边外》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解读[D].郑州大学,2014.
[2]毛亮. 自由的重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J]. 国外文学,2009. 46-55.
[3]汤瑶. 窗户里的世界——《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观看”主题[J]. 外国文学,2018. 159-167.
[4]胡江波. 新女性的困境——论《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94-97.
[5]代显梅. 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J]. 外国文学评论,37-48.
[6]陈丽. 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J]. 外国文学评论,80-8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