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大赛:和孩子们一起共享人工智能创新盛宴
2020-12-14汪旦旦刘乙鑫刘宇凡
汪旦旦 刘乙鑫 刘宇凡
重慶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课堂内外杂志社承办,自2015年9月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参与人数60余万人,已成为重庆市科技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
集购物、智能配送和消毒功能于一身的多用途机器人;为重庆网红景点“长江索道”提供智慧旅游方案,以人工智能推动智慧旅游建设;串串香智能数签签;天然气泄漏会自动通风兼报警……这些都不是天方夜谭的想象,而是一群中小学生的创新发现。
2015年首届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开创性地制作了《激战·科学少年》电视节目,作为“开学第一课”与全市400万青少年学生见面。2016年第二届大赛自主研发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玫瑰图测评系统,开启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专业测评。2018年第三届大赛自主研发了“智造未来”科学盒子及系列STEAM课程,向大赛复赛选手公益开放。大赛举办期间,课堂内外多次邀请汪集旸、张景中等院士专家入校开展科普讲座,开放人工智能等主题科技科普课程资源,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2020年,近18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到以“人工智能,领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科学知识、科技作品、科学调查、科幻画的比赛中。由于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831名青少年和46名科技辅导员老师通过在线方式,共享人工智能创新盛宴。
其实,这些小发明、小创意,本身都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含量,孩子们的灵机一动的金点子特别值得鼓励。很多发明的灵感都来自孩子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来自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的初中生何宜霖,则将目光瞄准老人和儿童这一群体,设计出智能水杯,而原理则是在杯底镶嵌一薄层热敏材料,主要是解决水温过高或过低,达到水温度适宜的目的,让老人和儿童随时能喝上安全健康的温水。
来自巴蜀常春藤学校的初中生许可,则设计出与扫地机器人类似功能的“吸尘者”这一神器,主要是针对家庭室内极小型碎屑垃圾,利用电机、光敏和寻迹与电池盒原理,分为行走板块与洗尘板块,自动找寻碎屑垃圾,甚至在昏暗的环境中,也会自动亮灯吸入尘屑。对此,许可表示,这一小发明,比机器人性价比更高,在生活中更具有实用性。
除了学生的展示之外,科技辅导员老师的说课也各有千秋。来自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的邓鑫老师将临江香绸扇文化与人工智能有机融合,使传统工艺焕发全新魅力,并将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中,令人耳目一新。来自鲁能巴蜀中学的杨学珍老师,以生活场景为载体,通过展现机器人智能浇花功能带领学生体会编程的魅力,让课堂妙趣横生。一节节充满趣味性与感染力的课程,显示了我市科技辅导员老师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大胆创新与尝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重庆科技辅导员老师们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