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引导策略
2020-12-14成瑜
成瑜
【摘要】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让学生在语文进步的过程中获得了坚实的后盾。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知道在阅读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有利于理解、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引导策略进行了汇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3-0159-02
Guiding Strategies for Students'Reading Habit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ianfen Primary School,Qido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CHENG Yu
【Abstract】Reading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Chinese,which reflects the students'absor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knowledge,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olid back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anguage progress.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need develop good reading habits in teaching,to be good guides for students,let students know what measures to take in reading are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and consolidat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Therefor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reading habits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Teaching;Reading habits;Strategy
可视化是一种将数据转换成图形的技术,可以方便人们理解和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可视化,则是将不同的元素融入课堂中,使其便于学生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拥有直观的印象。
一、让生活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变得可视化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理解阅读中的生活元素。生活,给学生铺开了广阔的画卷,让学生看到了文字所描写的实物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下开展阅读,可以让阅读变得立体起来,理解阅读的内容。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影响了阅读的进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点醒学生。在学习“桂花雨”时,我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散文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桂花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能够结合桂花生长的情况,了解桂花的姿态和特点,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学生观察桂花的图片和与桂花有关的资料后,对桂花有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桂花的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桂花的象征意义。学生阅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桂花表达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为了深化学生的印象,我还带领学生对作者琦君展开了探索。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这篇散文是作者在中秋节写下的,因为远离故乡,想起了家乡的桂花,想起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滴,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就这样,我通过在教学中加入生活的场景,让生活变得可视化起来,促使学生形成了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
二、让情境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情境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能够从课堂情境出发,让学生的阅读拥有更加直观的画面,给学生一个动态的课堂,促使学生在情境下欣赏阅读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情境的阅读习惯。情境,让学生的阅读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是有了动态的变化。学生在情境下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将知识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时候,出现了偏差,需要教师结合情境来引导学生,便于学生找到阅读的方向。
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我为了使学生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知道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培养学生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促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了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来熟悉牛郎织女的形象。接着,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还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七夕节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理解牛郎和织女的情感。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深刻理解了课文的情感,掌握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获得了阅读的成就感。就这样,我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情境,让学生形成了积极想象的阅读习惯。
三、讓问题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问题中摸索阅读的方法,不仅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还能够积累阅读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精神,难以获得问题的感悟,需要教师推动学生分析。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了课文的朗诵,让学生熟悉课文的朗读基调。学生聆听朗诵后,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接着,我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事情?你了解圆明园吗?圆明园本来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毁灭的?能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历史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侵略?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知道了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践踏之后的悲戚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外来侵略的愤懑,强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学生调查圆明园毁灭的历史后,对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惋惜之情,知道了只有努力奋斗,让中国重新发展起来,才能做到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就这样,我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摸索阅读的骨架,促使学生形成了感悟问题的阅读习惯。
四、让实践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实践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能够从学生的实践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阅读的精彩之处,了解阅读的多样性,给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阅读的机会,促使学生理解实践中的生活习惯。实践,就像是学生积累阅读知识的法宝,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够了解阅读的特点,掌握阅读的技巧。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精神,不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阅读的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鼓励,设置平台。
在学习“将相和”时,我为了使学生了解历史故事的真相,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人公及主要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廉颇和蔺相如的可贵品质,掌握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的真實含义,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合作起来对课文进行了表演,让学生挑选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情节,展开表演。学生通过抓阄确定了自己表演的场景。为了展示廉颇、蔺相如的形象,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研读,知道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的详细内容,并围绕这些情节展开了剧本设计。学生在设计中加入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学生在表演中,揭示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情节的发展,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敬佩。就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实践,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拥有了感悟实践的阅读习惯。
五、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让生活可视化、让情境可视化、让问题可视化、让实践可视化,引导了学生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引导了学生感悟情境的阅读习惯,引导了学生感悟问题的阅读习惯,引导了学生感悟实践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海茹.探究小学语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2).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