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2020-12-14朱从祥王晓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地区

朱从祥 王晓红

【摘要】学生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但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下,使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这样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没人帮助排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3-0022-02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拥向城市,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在农村。最大的影响就是使留守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国家相关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留守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并对部分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发现有将近50%的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和适用性较差,就城市学生而言农村的留守学生的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很多留守学生表现出抑郁和精神病性的因子也非常高。因此,关注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1强烈的自卑感

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贫困地区农村的留守学生大部分都是由隔辈扶养或亲戚带养,这就使许多留守学生表现出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强烈的自惭形秽的心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心理上无法消除这种自卑的愁云,在行为表现上能够看出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在做事的过程中优柔寡断,同时没有竞争意识,在同学的面前表现出紧张和拘谨的行为。同时如果在某一件事上能够取得成功也不会享受到相应的喜悦。这就表明了这部分农村留守学生具有很强的心理障碍。大部分留守学生都认为自己比城市的学生矮一截,在平时考试成绩不好和中考没考好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最后产生厌学或弃学心理非常普遍。

1.2严重的自闭与厌学心理

留守学生因为得到的关注非常少,希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他们也希望有一定的归属感,在寻求同学或朋友帮助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与信任。贫困地区的留守学生因为家庭生活拮据、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很容易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的小天地里。具体表现为不愿与别人沟通和袒露心扉,常常独自活动并寡言少语,最后导致与社会格格不入。另外,还有的一些学生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因而滋生孤独和郁闷的情绪。在与老师的关系上,表现出对老师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与行为,最后可能会有与老师产生对抗的行为,从而滋生厌学的心理。通过调查发现估计50%的留守学生有厌学的心理,其中有15%的学生有过真正的逃学经历。在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学生在心理上也能够接受只有考上高中才能上大学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成为一种包袱压在学生的身上,给学生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因为精神上及生活上的拮据导致学生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巨大的压力,使许多学生不堪重负最终厌学,这不但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心理,甚至一些较好的留守学生也会表现出厌学情绪。具体的可以表现在考试焦虑和恐惧的现象比较普遍。

1.3惧怕与迷惘心理

惧怕心理是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具体表现在优等生惧怕竞争,中等生怕掉队,学困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等现象。这集中的表现了留守学生非常忧虑升学和考试,他们认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此缺乏勇气与胆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一些学生表示,每当学校举行重大考试时,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不参加考试,这些理由都集中表现了这些留守学生严重的惧怕心理,使他们出现了逃避的行为。另外,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生理有所变化,心理更加敏感,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意向,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了矛盾性。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感,但是自卑与自身的各方面限制又无法让他们付诸行动,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下使他们经常萎靡不振,进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贫困地区农村的留守學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学生与异性同学在一起时,非常不自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也表现得很拘束,这就是青春期闭锁心理的集中表现。

2.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也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信息交流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留守学生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现代化设备,例如手机,但是却没有人限制他们上网与选择合适的网页,这样在没有正确的辩别是非能力的前提下,可能会进入一些成人网站,使学生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

2.2家庭原因

留守学生最大的交流缺失就是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生活上的照料,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但是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感到满心的话却无处倾诉,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心理失衡,由此也会引发出许多问题。

家庭的功能可以通过家庭亲密、适应性和沟通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因为家庭的亲密度可以使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亲密的情感沟通。家庭的适应性就是在家庭内部合力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角色分配。在家庭沟通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亲密度和适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功能的缺失也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会让学生产生不良习惯、问题行为以及抑郁症等多种现象。农村留守学生父母为了改变家庭生活,常年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寄养在亲属家中,平时只是通过微信、电话进行沟通。沟通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不善于表达情感,而是将期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内心需求。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种单一的沟通方式使他们情感只停留在表面,也弱化了亲子间的亲密感。这种带有缺失性的家庭功能,对于农村留守学生的安全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安全感的学生会表现出自信乐观,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学生就会产生孤独、悲观和焦虑的情绪,人际交往也会发生障碍。另外,由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对父母依恋的显著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女生身上。农村留守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困惑和烦恼会随时陪伴着学生,尤其是女生在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在许多方面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的心理。再加上监护人教育的不当,会让留守学生感到自己被冷落,从而压抑了个性的发展,这也降低了留守学生的责任感与抗挫折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3学校原因

在贫困地区留守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缺位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很大,教师的关注可能会缓解这种消极影响。但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观点落后的前提下,存在着许多具备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这些农村学校大部分是以升学为教学重点,这让许多留守学生产生了焦虑和自卑的心理。成绩较好、比较乖巧的留守学生会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和鼓励,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因亲情的缺失产生的失落感。但是,有相当多成绩不好或有其他问题行为的留守学生,可能会因为成为教师指责的对象而无法。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敏感、自责孤独冲动等,因此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应当加强人本位的教育理念,让这部分弱势的留守学生能够体会到来自学校的关注。

3.提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强化家庭责任意识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生活依靠。想要保证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就应当强化留守学生父母的责任感和完善家庭功能。父母不但要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还应当提供亲情和情感的保障,而情感和亲情的陪伴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保证。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子女尽量带在身边,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孩子的内心比较踏实。家庭教育中母亲更具有优势,因为母亲留在孩子身边,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是孩子的倾诉对象。如果母亲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对于女生来说正处在人生敏感阶段的身心成熟时期,生理上的变化冲击着心理,特别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的引导和帮助。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启用了“代理妈妈”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当地的留守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和母爱,但这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母爱,所以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孩子衣食无忧,还应该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当及时与子女沟通和交流,沟通的方式可以以电话、书信、微信、视频的形式完成情感的交流。父母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尽量给予他们内心和情绪的帮助,多倾听他们的想法,让孩子能够在情感上有所倾诉,能够找到可以在情感上的依靠点。

3.2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环境

关注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心,学校可以与留守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合作,形成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合力,帮助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网络和其他不良环境,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帮助留守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班会、演讲、宣传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通过社会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了解父母与社会的关爱,全面提高留守学生的素质。

3.3形成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为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与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且能够向家长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环境,促进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薛野. 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课程.2019(8)

[2]张寿丰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新智慧.2019(2)

[3]胡邦华.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成因及对策分析[J].赤子.2017(16)

[4]霍艳杰. 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表现及应对措施[J].新課示(下).2019(1)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刘云山:推动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
中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扶贫”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