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背景下广州市日间托老中心发展研究

2020-12-14熊浪朵区佩仪唐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社区养老医养结合

熊浪朵 区佩仪 唐莹

摘 要: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文章以广州市为例,实地调研26家日间托老中心运营现状,总结分析中心发展面临主要的问题有:医养结合概念模糊、中心运营实力参差不齐、长者心理健康领域空白、资源利用效率低等。基于此,文章从医养结合分级、设立心理健康预警平台、以老助老、紧扣服务链条等方面出发,为日间托老中心医养结合与日常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对策,更好地向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实现以医促养、以养助医。

关键词: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日间托老;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一、现状分析

(一)养老问题凸显,广州市日托发展速度快

目前,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呈现出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等特点,家庭结构小型化、“未富先老”等情况使得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广州市对全市进行日间托老中心的布局,截至“十二五”期末,日间托老中心已建成170所,发展历史短,发展速度较快。

(二)医养结合试点覆盖,基础护理服务为主

广州市作为我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初步建立了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的目标。并计划于2020年全面建成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医养结合全覆盖。目前,广州市内实行“医养结合”的中心以自理老人为主要服务群体,且主要提供血压、血糖等常规生命体征检测服务。与此同时,中心主要采取与医院合作的“外力”渠道和自身统筹“医”、“养”资源的“内设”渠道获取医疗资源。

二、问题分析

(一)服务划分不明确、运营实力参差不齐

现阶段,仅有一小部分的运营主体以多点式片区连锁作为运营方式,在广州市多地区进行多点布局,运营模式成熟,多元规划中心发展;但大部分日间托老中心的运营主体只负责一个地区点的服务,服务范围与规模相对较小,业务种类单一,运营模式欠佳。

服务内容划分标准的不同导致“日托”服务收费标准不一,运营模式的差异也导致中心之间服务质量相差甚远,使得老年人对“日托”概念形成一定误解,不利于日间托老中心的推广及发展。

(二)医养结合界限模糊,服务质量不高

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医养结合,广州市日间托老中心的医养结合覆盖率已超85%。但由于医养结合缺乏明确的概念,日托下的“医养结合”服务也尚无明确范围,中心负责人对于“医养结合”的理解亦各不相同,自认为已实现医养结合的中心在医疗方面提供的服務也参差不齐。与此同时,目前广州市社区内优秀医疗资源仅为少部分中心所有、只供少部分长者使用,呈现出高度集中、封闭运行的趋势。这导致广州市大部分中心的医养结合开展仅以提供基础护理服务为主,服务频度和质量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何明确医养结合界限、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长者心理受忽视,身心资源不平衡

相较于心理健康方面,中心通常更注重长者在身体健康方面的照料需求,但是专业的心理侧写或素拓活动比较匮乏,有关长者心理健康排查与关怀的服务如心理慰藉等鲜少存在。同时,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未能得到有效评估和动态监测关注,大多数日间托老中心未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因而无法为长者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医疗服务与心理健康诊断。长此以往,长者在日间托老中心将得不到身心平衡的全面照料。

(四)行业人才稀少,提供服务层次偏低

因市场行情和职业发展等原因进入养老行业的人才稀少,中心吸引人才能力薄弱。目前中心大多数工作人员仅有基础的护理知识,专业素养偏低,影响中心提供较高层次护理、心理与医疗服务的能力。同时,中心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才、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义工帮扶等问题,忙时人手紧缺,仅能维持常规运营,约束中心的服务精细程度与活动规模大小,阻碍了中心进一步的升级与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中心运营方向

规范服务等级,整合养老资源针对“日托”服务标准模糊的问题,政府可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日间托老中心的概念、基本功能和服务范围,厘清收费项目相关细则,明确区分基本服务(免费)和增值服务(收费)的标准。

在未来,广州市可整合社区内的养老服务资源,在社区内只设日间托老中心,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优化社区养老资源配置。另外,日间托老中心可以加强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个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与家综在人员、活动、宣传等方面的资源流动与共享,实现社区养老资源“大共享”。

创新运营思路,“微利+品牌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心可采取规模连锁的运营方式,同时提供高质、多元的服务,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在该种运营模式下,中心可同时管理若干个运营点,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流动,不同运营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服务,在整体上互相分工,突破单个运营点的空间限制。

优化招标方式,吸引优质运营主体广州市现有的招标方式主要是以单一街道社区为范围进行招标,虽看似因地制宜,实际经营时却容易因实力不足导致服务质量下滑,同时单点式运营也增大了运营主体亏损的风险。由此建议政府可以一个较大的区域为范围进行招标,寻找具有一定规模且实力较雄厚的企业来提供多个街道社区的“日托”服务,从而有效降低项目失败、造成资源浪费的风险,也能有效避免“块”状划分管理的弊端,更大限度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

(二)医养结合方向

紧扣服务链条,提供精准服务。第一,中心应建立长者评估体系,针对身体健康与心理状况等因素,对初入中心的长者实行首到评估、对正在享受服务的长者实行补评,最终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第二,中心应从独立检测迈向长期监测,实现动态化监督长者身体健康状况。第三,中心应将长者健康信息档案体系化,同时打通日间托老中心与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流通渠道,使得档案信息可以自主流转,方便长者未来转介就医。第四,中心应结合评估记录并参照健康信息档案,在充分尊重长者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为长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重视延续性护理,构建慢病服务闭环中心可发挥医疗服务支撑作用,构建“医院-中心”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平台,填补家属护理知识认知空白,弥补养老机构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文章建议中心应通过建立信息联动平台的方式与医院共享长者健康档案。医院负责从患者出院或治疗结束起,将患者个人信息输入平台,登记服药需求与所需护理活动;中心登陆平台了解、学习,对长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定期上传患者出院后生命体征、药物服用情况、护理活动完成情况。中心应实现定期护理评估,通过与医院建立长期线上互动,及时更新长者未来护理方案,以此缓解医院床位压力、减少长者旧病复发而重回医院的概率、提高长者生存质量。

开展药物代领,缓解医院长者双方压力文章建议中心可为社区长者提供慢性病药物代领服务,同时加大与医院的合作,着力推进“医养结合,医保同行”体制。其基本操作如下图所示。长者凭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单、药物处方、医保卡等相关证件到中心登记申请药物代领服务,每月定期付款,并按有关规定享受医保优惠。与此同时,中心可与社区医院签订长者慢性病治疗相关协议书,在中心设置慢性病复诊点,由后者定期派全科医生至中心坐诊。由此缓解老人出行难、医院排队长、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等问题,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心理健康方向

建设心理健康体系,发挥中心愈心职能广州市应逐步建立有层次的、健全的老年身心健康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并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由于社区日托和长者之间的地理及心理距离更加贴近,能更快、更有效关注到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需求,因此融合在日间托老中心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相较于医院的心理治疗更易得到明显效果,社区日间托老中心应该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社区情景对长者的影响,注重交流、理解和互助,積极承担长者心理健康指导、关怀角色,以预防、协调、初期心理疏导服务为主,充分了解和掌握长者心理健康状况及需求,并通过开展、完善系列服务以提高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心理体检档案库,打造动态预警平台建议各中心从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五个维度出发[1],以《老年心理健康量表》为参考,为长者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估档案。同时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打造全市统一的心理健康服务线上平台,建立心理健康大数据库,归总管理社区心理档案。

另外,建议搭建社区老年心理预警平台,借助“心理普查—动态预警”的预警模式[2],对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动态追踪。根据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划分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老人,为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治疗,早转介”[3]。有针对性地锁定心理危机率高的群体,如空巢老人、有重大或慢性疾病的老人等群体,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重点追踪,从而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四)人力资源方向

设新证引明路径,以老助老补空缺为了更好的吸引与留住人才填补行业缺口,文章建议如下,第一更新行业证书的考核标准,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注重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护理急救等方面,涵盖老人的实际服务需求,提高人员服务水平和质量。第二设立分级证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度,通过分级证书划分人才的能力等级,根据不同的能力等级授予不同的薪金报酬与权力责任,搭建完善的职业评审体系,赋予明确、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明朗员工的职业规划发展。第三充分利用“i志愿”等志愿服务平台向社会吸收义工缓解中心忙时压力,以及采用“以老助老”的服务方式盘活社区资源,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让老人可以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起到活跃老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布新;李娟;陈天勇.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报告[C].2013.01.

[2] 田秀菊,连红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式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6):70-73.

[3] 王小凤.可能心理学视角下城市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6264-6266.

[4] 青岛日报.4000余名老年人有了“心理档案”[N].2020.04.30.

猜你喜欢

现状与问题社区养老医养结合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