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实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14修丽梅陈婷婷
修丽梅 陈婷婷
摘 要: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立德树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提出了“双智慧”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是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双智慧;课程思政;三全育人
一、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解决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兴国的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有认真的教学态度,要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不辱使命。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无怨无悔,积极进取,不计较名利,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只有具备了高尚师德师风的老师,才能坚守这份清苦的教师职业,才能热爱教师职业,并满怀激情培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受学生成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的职业就是专业,其职能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教育体制能否建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纵观所有的职业,沒有一种职业像教师职业那样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创造力、延续力。选择教师职业,就选择了发展,就选择了创新,就选择了文明。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教师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师德成为学生成长的核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品德高尚的好老师,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会学生要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而且怎样才能品学兼优,怎样才能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的这一重要作用是无比伟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对于教师而言,即便学术水平再高、教学能力再强,如果师德师风不好,就不能算合格老师。
学校应该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广大教师应明确行为规范,坚持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人事部门在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一切环节,都要突出师德把关,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高度重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2]:“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新事物,目前仍处于起步、起点和探索阶段[3]。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载体,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和对所有课程教学价值的新回归,强调每门课都要将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具体而言,“课程思政”建设既不是增开一门课,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课程“去知识化”,而是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打磨,挖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德育要求,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目标一致的,是互相促进的,是为了把我们的课程建设成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北京联合大学韩宪洲书记说:“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立德树人,要通过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来‘立德树人,每位党员教师把自己的‘课程思政做好就是‘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课程思政”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要求。“课程思政”不是要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其他课程中,不是专业课“思政化”,思政课和专业课各有各的体系。“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内容的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
四、“双智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现代的大学生,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高校教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教、学、管”联动、多部门协作育人模式。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思政能力、思政素养需要教师自我修养,更需要教育培养。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探索了信息技术类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即“双智慧”人才培养。所谓“双智慧”,一是技术范畴的“智慧”,即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培养;二是人文范畴的“智慧”,即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学院理清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完善的“一体两翼多轮驱动”的“三全育人”格局[5]。
“一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双智慧”人才。
“两翼”:智慧IT,智慧人文。即信息技术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比翼齐飞。
“多轮驱动”:第一轮:“课程思政”。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扭住课程思政不动摇,探索专业思政、学科思政,落实三全育人。第二轮:项目管理。学院在管理过程中,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学生科协等学院的各项管理中,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第三轮:第二课堂。创新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成长、实践拓展、创新创业、技能特长、志愿公益、文体素养、工作履历等活动中。第四轮:党、团建。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生党员先锋工程,以党建带团建,拓展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和途径,同时强调专业素养教育。
智慧城市学院的课程思政以“科技强国”为主旋律,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思政教育元素为突破点,提出了“两结合”、“三注重”、“三步走”“三带动”的工作思路。
“两结合”:指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内容结合和手段结合。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传授的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结合。手段结合:注重课上激发、培养与课下交流、言传身教的结合。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方法设计做好“三注重”。注重激发:避免大而全,注重加强有冲击力、有激发作用的案例建设。注重培养:避免说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习惯、思维。注重感受:避免生硬套用思政词汇和说法,注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心灵的感受。
“三步走”以点带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种子工程、苗圃工程、燎原工程。
种子工程:通过教学建设立项方式,培育“种子”教师,将重点和难点问题先行攻克,避免教职工畏难情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苗圃工程:围绕“七个要有”,营造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的平台,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主题党日活动经验交流等,扩大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起到苗圃建设的作用。燎原工程:开发案例,建设案例库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将“种子”教师先行研究、攻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装订成册,供所有教师学习、参考,起到燎原的作用。
全院教职工在学校“三全育人”大的氛围下,认识普遍提高,专业负责人牵头开展专业思政建设,教职工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员教师模范带头,教职工积极参与的氛围正在形成。全院教职工共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切实做到了“教育者先受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4]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5] 张俊玲.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