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化素养

2020-12-14金生桂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3期
关键词:思乡学生

金生桂

【摘要】教师要做学生精神的引领者,同时要做学生操作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名著,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全面提升积累整合、感悟理解、思考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努力完成教育之神圣使命。

【关键词】研读  经典名著  全面提升  文化素养  引导梳理  重新组合  全新视角  大胆质疑  合理安排  阅读原著  关注课改  与时俱进  面向生活  敏锐捕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3-007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课程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可现实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纯粹,没有大的生活语文观。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维不够积极主动;习作内容单调欠思想性,语言苍白欠文学性,书写粗心马虎欠艺术性;口头表述词不达意,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部分学生人生没有目标和规划。针对这种现象,很有必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体现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独特思想文化价值的结晶。正如鲁迅及其作品之于中国。他被誉为“民族魂”。研读经典名著,汲取精神营养。在如今这个追逐时尚文化,流行“快餐”信息的时代,经典以其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朴实典雅的语言,提供了读者与作家心灵对话的机会,对塑造青少年的心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引导梳理,重新组合

不局限于教材上固有的顺序和内容,依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整理成新的体系。比如以“怀乡思人”为主题,就可以收集许多作品,仅就诗歌来说,称得上经典的就初中阶段大致有以下作品: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度江汉》)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王湾《次北固山下》)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河一去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人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等。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思乡诗在《诗经》中就有。《诗经·豳风·东山》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觉,表现东征后回家前真挚复杂的心理感受,反映对战争的反感和对百姓的同情。两汉时代,社会黑暗,战争频繁,出现了大量的思乡怀人诗,如蔡琰《悲愤诗》:“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极。”;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深刻地写出了急切思归的心情;翻看《全唐诗》,每位诗人名下都可找到思乡怀人的诗作,或缠绵悱恻,或悲苦凄凉,或感慨深沉,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岑参《渭水思秦川》:“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形象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情愫。因政被贬,远居边荒,思乡怀亲诗在唐代思乡诗中占了很大部分,如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诗写思妇的哀怨,内含反对穷兵黩武之意。宋代著名的怀乡思亲诗多为政治家所写,他们时常被朝廷贬谪流落他乡而思念亲人。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在政治理想受到挫折产生思乡之情时写的。纵观古代历史,思乡怀亲诗与战争、诗人的政治前途有关。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思乡怀亲诗如此丰富,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关。原始农业社会,男耕女织,老幼有序,社会分工明显,古人对家的观念很看重。投身政治是士人实现自我理想的必由之路。农商兵也免不了要远游。漂泊在外的游子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大力倡导耕战、奖赏军功。保家卫国、血战疆场,成为了战士的荣耀。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胞。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从此,功名和乡愁构成了中国人战争心态的两极。到唐代边塞诗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如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等,连反战的杜甫也写出了壮怀激烈的诗句:“男儿生此间,及壮当封侯。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后出塞》)不难看出,诗句中蕴含着深厚的乡愁、思妇之怨。还有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高适《蓟门五首》:“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李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战争存在着很大的冒险性,对百姓和一般战士而言,则更多的是苦难。如唐代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出了将士生还的几率小;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守关御敌鏖战万里征人尚未归还;倘使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允许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再如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被誉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几句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恢复儿女装的天真活泼。民歌内容详略安排上,对“替父从军”“凯旋受封”“辞官回乡”三部分详细描写,对“征战沙场”部分略写。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还有一部分诗作表现战士壮志未酬、誓死完成使命的情怀。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歌描绘了敌兵如黑云翻卷滚滚而来,想要摧毁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深秋季节的长空响彻着战斗的号角声。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结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底。

这样的梳理、引领和指导,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要比单纯的学习某一作品效果好得多。一方面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句,另一方面,了解了中国厚重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开阔胸襟,开拓视野,树立远大理想。从而珍惜当前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为未来人生奠基。

二、全新視角,大胆质疑

对在探究分析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现成的结论,教师要大胆肯定,帮助学生形成新观点。比如学习杜甫的《春望》,在介绍了时代背景、赏析完诗歌思想内容后,提出:诗题为《春望》,“望”的是什么?课间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诗人望到了都城长安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有的说:“诗人希望能得到家信报平安”;有的说:“望能顺利到达灵武,实现报国理想”;还有的说:“望官军早日收复失地,给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家园”。根据分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诗歌内涵。我进而让他们深层次探究:鉴赏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小组合作,十几分钟后,各自的观点形成了。代表们纷纷阐述,观点一:诗人看到美丽的花儿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战。观点二: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老师进一步强调:“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师生观点一致而使课堂生机盎然。

三、合理安排,阅读原著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节假日阅读名著原作,主要指中外名家散文、小说作品。教师要有安排,一般是课本上推荐的《名著导读》指定书目,适当拓展。具体方法操作如下:

1.先读前言、目录、后记,大致了解作家状况、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写作目的。做到心中有数;2.速读浏览和细读品味有机结合。浏览整本书大致内容,略读故事情节;重点和难点部分要精读细读,并做好摘抄笔记。如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将精彩部分和重点语段、好词好句要旁批、勾画圈点,仔细咀嚼品味、感悟理解,积累语言,为自己写作奠定基础;3.撰写读书心得。对名著结构、人物形象、巧妙构思,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选择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读后有怎样的人生感悟等写出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关注课改,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参加教研活动,了解课改动态。比如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的解释是争议和异议的焦点:1.指井台;2.指井栏;古文集中查阅: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的,井栏有数十米高,成方框形状像床;3.“床”通假“窗”,参照宋代版本,窗户前面可能看到月亮;4.坐卧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床”。哪一种解释最为恰当?《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读“cēng”还是“zēng”?这样问题的设计,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重新研读文本。

五、面向生活,敏锐捕捉

鼓励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悟经典。搜集墙壁标语、店铺、人家屋门对联、广告语、流行歌词、乡村俚语、民间俗语、成语典故、餐桌文化、老人讲故事、经典影视剧等都是学习经典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每周积累一副对联或三、五个成语,或赏析一首课外古诗词,或唱会一首传统老歌曲……长期以往,语文基本功会大大提升。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从高远的立意、深厚的意蕴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从鲜活的形象、巧妙的构思中得到启迪,提升素养;从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中感悟积累,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是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教学才能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思乡学生
静夜思乡情意浓
昭君思乡
快把我哥带走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