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提升

2020-12-14付丽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国家实现全面稳定的目标,理应对广大群众的国家认同感予以引导。在我国高职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不但属于特殊群体,同时也是民族的精英,其国家认同感将会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理应对此提高重视,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课程内容,做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本篇主要描述了少数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存在的挑战,并就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的方式、方法做一个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与提升

就国家认同感而言,其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根基,对促进国家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同时,基于社会理论可知,当人们对国家有了更多了解,明白了自己扮演的身份,担负的角色,自然也会对国家有着更强的认同感。因此,在面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时候,学生管理工作者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们内心的认同感得以强化。

一、少数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存在的挑战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其通过潜移默化习得的民情、民俗等,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自身民族的基本认识,加深了认同。那么究竟何谓民族?费孝通教授指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民族意识”。梁启超也曾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可见,民族意识并非独立产生,而是在和其他民族的人们有所接触之后,才慢慢产生并逐步强化的,即通过接触才潜意识地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有了这种差别意识,便会为了本民族、本群体的权益,更会加强这种心理暗示。[1]诸如,藏族等少数民族學生呈现出来的“抱团”现象。以我们所在学校为例,我院现有少数民族学生约1000多人,分别为: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布依族、门巴族、侗族、傈僳族等。其中藏族学生数最多,几乎占到所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90%,而少数民族学生总体人数约占所有在校生的10%,可见,民族问题忽视不得。要把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放到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仅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多数国家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更为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国民意识。所谓国民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而只有学生把民族身份和国民身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增强国家认同。所以,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日常授课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近代历史以及形势政策课程,逐步对学生的认同感展开培养,让其内心潜在的国民意识得到激发,并和授课内容全部整合[2]。

二、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认同感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科学教育的培养

2014年5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认同感方面做出重要讲话,其表示青年学生自身的价值理念将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而普遍青年的价值理念仍然不够成熟,正处在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当前就需要把握这一机会,对处在该阶段的学生予以价值观培养,能够使其整体素养有所提升。对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高职教育阶段是其与外界社会展开接触,并获得新型理念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价值理念形成的重要节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价值理念变得极具多元化,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接收来自各个方向的信息内容。因此,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很容易造成思想理念出现偏差。因此,在此阶段,思政教育工作做得如何,投入的力度有多大,将直接影响其对国家的认同感。

针对这一情况,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年轻学生的价值理念形成提供了方法支持,促使其能够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深入展开全面分析,逐步形成浓厚的认同。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方法层面基于支撑,当学生们拥有了相关工具之后,就能在面对外界信息的过程中,懂得如何通过辨证的眼光进行观察,并学会分析和思考。

其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让其具备对资本主义展开有效批判的基本知识,即便整个社会的思潮极为多元化,各种理论想法充斥其中,同样可以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随意受到外部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失去应有的认知。一般来说,对国家政策理念的认同感和对自身对国家的认同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学生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就能逐步感知其优越性所在,自然也能体会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进而使得自身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认同。其三,基于科学理论,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了唯物主义之外,还能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情况,充分理解其内在规律,明白社会主义的进步性价值,进而使得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国家有着更高喜爱之情。不仅如此,对教育管理的制定者来说,做事情不能一刀切,要针对各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对社会展开全面分析,同时也能体会到我们国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如此,其也会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更多了解,明白其作为国家发展的先锋队伍,代表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认知之后,自然对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做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并展开合理评价,进而对我国民族、文化以及发展道路有着更为强烈的认同。

(二)近代史纲要的培养

就我国近代史纲要来说,其时间线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包含多个历史阶段,是所有中华人民的共同记忆。相比于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其覆盖面更广,也更为恢弘,通过对相关知识内容展开全面讲解和分析,能够促使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更多了解,并逐步激发内心的认同感[3]。

在这段历史之中,中华民族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控制以及掠夺,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倒下,而是慢慢成长,逐步走向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个民族一同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社会的建设是由各族人民一同努力完成的。因此,这一段历史的记忆可以算作是各个民族人们的共同记忆,通过深入分析之后,自然能够让其潜在的历史认同感有所加强。

通过加强历史认同,能够有效提升对国家的认同。当我们拥有了相同的记忆之后,自然能够一同对历史文化展开塑造,促使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有所提升。通过增强历史文化的认同,自然能够实现跨越民族,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烈认知,进而加深对国家的整体认同。因此,在开展认同教育的时候,中国近代史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详尽分析,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回顾这一阶段特定历史,让学生们在内心层面形成一段共同记忆。不仅如此,通过加深历史记忆之后,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国家创造的基本前提,因为民族的利益是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国家足够强大,民族才能更加壮大。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努力着。在这一进程中,共产党始终奋斗在前,坚持真理,勇于思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实际全面融合,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充分利用近代史,让其对史实内容予以演绎,可以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有所增强,同时也会对国家的发展理念产生更为强烈的认可,进而提升了内心的国家认同感[4]。

(三)形式和政策分析的培养

基于相关调查可以得知,当学生们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科技有着较高认知时,内心对国家的认同感也会得到增强。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相关重大事件的出现,都会对年轻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触动和心灵的冲击。因此,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应当针对当前形势和政策做出全面剖析,帮助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总要求。

诚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思维的稚嫩,缺乏应有的网络辨识能力,在面对多元化信息时,有时会表现的很茫然。因此,《形势与政策》此时就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它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在这当中,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對于一些和其民族文化有关的事件关注度更高。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民族分布,以我院为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少的系部,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混班上课;二是除藏族学生(因为我院藏族学生约占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的90%以上)以外,根据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地域分布和人数多少按一定比例分在各汉族班上课;三是人数较多的藏族学生单设班级上课。这就需要思政课老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分布、地域、民族文化有详尽的了解,做到同样一门课,同样是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诸如,一些藏族学生对环境问题十分关注,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其辨证地进行问题看待:环境污染虽然会带来严重问题,但同时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瓶颈时期,而“生态文明建设”便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新举措。通过深入案例分析,并将相关政策内容联系进来,从而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为其解答一些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而加深对政策的认同感[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是所有人在思想层面对国家整体价值理念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学生尽管相对汉族学生而言,人数相对较少,但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民族特色,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蕴。因此,他们是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国家多元化进步的人力资源。明确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一致性,明确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抱团为“大我”,方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初衷,身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为此不余遗力。

参考文献

[1] 旃媛媛.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3(5).

[2] 郑宏颖.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32(001):93-94,102.

[3] 凌燕,梁万艺.新时代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研究[J].读天下(综合),2019(15):104-104.

[4] 刘月华.浅析增强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原则[J].党史博采(理论),2012(7):31-31.

[5] 陈敏.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培养和提升[J].高教论坛,2015(3):18-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重点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9-B-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丽华(1975- ),女,安徽淮北人,讲师,双师型教师,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高职院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