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2020-12-14周婧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对于国家、民族、个人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多元文化冲击、本土文化吸引力不足、自律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够坚定。因此,文化自信培育需占领各类相关场域、挖掘本土文化优势、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用愈加凸显。“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的大问题。”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因此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成为新时代提升文化软实力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一)助力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助推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号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已绘就,实践正当行。要想实现目标,既需要增强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又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建设者、推动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伟大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培育文化自信,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和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但离文化强国的建成还有一定的距离。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传播者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助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保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助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担当复兴重任
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首要条件。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他们能否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使其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助力巩固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坚定文化自信,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止有时甚至更为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态度从未改变,更有甚者瞄准了“高校”这一净土,将大学生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线。大学生正处于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的阶段,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问题尚不能够客观分析和判断。而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筑牢思想防线,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掌握主动权,捍卫意识形态领导领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文化自信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多元文化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文化自信受到一定冲击。丰富多彩的文化刺激大学生的感官,受到大学生的盲目追捧,而多元文化的优劣对阅历尚浅的大学生而言还不能理性、客观进行分辨。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于无形中渗透,部分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西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选择中出现了偏离,直接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如果大学生沉溺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之中,必然会造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二)本土文化吸引不够,文化自信不够坚定。
中国本土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更有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对于猎奇心强的大学生而言,本土文化反而显得吸引力不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耳濡目染的大学生而言已经趋于平淡,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很难产生共鸣,先进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虽较为熟悉,但是相较于多元文化的绚烂,明显关注度、喜爱度、认同度都不够高,这些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够坚定。
(三)自律创新意识不强,文化自信动力不足。
多元文化的碰撞及本土文化的吸引力不足是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够坚定的外因,大学生自律创新意识不强作为内因则是其文化自信不够坚定的关键所在。究其根源,是内生动力不足,他们既存在深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盲目跟风,自律意识不强的现象;又有被动接受,缺乏创新的问题。文化自信坚定与否,关键看大学生本身对于文化是否足够认同,认同度不够,文化自信很难树立起来。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占领各类相关场域,牢守意识形态阵地
一是畅通课堂主渠道。课堂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因此,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应在推进文化自信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过程中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教师要切实站好培育大学生文化的自信的第一班岗,从课堂这一源头出发,确保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态度要实现从有正确的认知、到发自内心的认同、再到自觉的践行这样一个过程。
二是占领校园主阵地。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除课堂外大学四年文化生活的重要聚集地。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图书馆、美术馆等重要文化场所,为各类社团提供教室、实训室等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不定期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开办各类讲座和展览,使大学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并喜爱中华文化,在环境的浸润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占领网络主战场。当今社会,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网络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量。大学生身处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对网络依赖性极强。一方面网络提供大量的资源,成为大学生接收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更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对于辨别力不够强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受其影响,成为渗透对象而不自知。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占领网络这一重要阵地,成为网络安全卫士,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因此,要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让学生通过网络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二)挖掘本土文化优势,浸润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其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有其独特的魅力,既是熔铸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独特的印记,更是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的家风、友爱的校园、和谐的社会环境都对大学生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定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近年来汉服文化盛行,大学生就是高举传统文化大旗的传播者。
二是努力传承艰苦奋斗革命文化,励其志。红色是革命文化的底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蕴含其中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等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重温革命先辈的非凡壮举,追随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体悟崇高的革命精神,锻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是传承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三是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规其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成为大学生行为规范。帮助大学生在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过程中更坚定文化自信。
(三)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增强自信情感共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归根到底要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经历理解、认同、发展这样一个过程。一是要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文化自信培育的前提是了解,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要让学生认识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中华文化。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学校肩负重大任务,既要注重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特点、意义;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声、光、影”中享受文化饕餮盛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达到内心的认同。了解文化是培育自信的开始,文化认同是培育自信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内心的认同。如近年来,涌现了众多文化类的综艺栏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等,其深受大学生热捧的原因正来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认同。三是要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要充分利用好各种互联网、短视频等新兴媒体资源,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引发网友共情、共鸣,让世界通过“后浪”加深对中国的认识,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偉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7-10-16(7).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2018年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29)。
作者简介:周婧(1986- ),女,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