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公平认知下的获得感探析

2020-12-14柯锦泉黄树君洪英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问卷大学生研究

柯锦泉 黄树君 洪英佳

摘 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95后的大学生受多元化、全球化思潮和新媒体普及的影响,在公平认知下拥有的获得感指数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萌芽阶段,提高当代大学生获得感已成为检验大学的“试金石”。通过数据问卷研究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的“获得感”进行调查和分析,就改善95后大学生的获得感状况,增强大学生获得感,使“获得感”变得具体,为高校教育等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95后大学生;获得感;公平认知;影响因素

“获得感”一词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中提出,随后便迅速流行起来。“获得感”一词已是最能体现人民大众幸福生活的评估度量词,同时也反映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向往。而高校大学生的获得感则主要侧重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主观心理感受,与学生学习体验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下,又呈现差异性。高校对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等软实力的提高,表现为学生的素质、学习能力、思想品格、创新能力等方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涉农高校之一,从提高学生获得感着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获得感”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加重要,但目前有针对性的研究年龄群体层次的分类对获得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针对95后大学生群体,考虑在公平认知条件下研究其获得感的来源。在这一领域结合有效科学的方法研究目前95后大学生“获得感”在个人需求,学校教育以及人生价值等假设方面的影响因素,数据检验证明以及合理地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来填补目前提高大学生“获得感”的相关研究的空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本量表采用利克特(Likert)5点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文章主要研究获得感主要涉及社会关系、经济条件、人生規划、学习力、经历与经验、权力机会平等因素与95后大学生获得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H1:95后大学生社会关系对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H2:95后大学生经济条件对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H3:95后大学生人生规划对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H4:95后大学生学习力强度对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H5:95后大学生的经历与经验型对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H6:95后大学生的机会与权利平等对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回收问卷562份,有效问卷455份,有效回收率为80.96%。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计算调查者在性别、户口差异、家庭类型、个人月收入的差异,其中性别、户口差异、家庭类型的均值和标准差均趋于一致,而个人月收入的极值较大,均值与标准差差异性大,说明经济条件对于大学生个人获得感的差别大。

对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分析,计算得出调查量表的整体信度系数均高于0.80,量表效度检验值均大于0.6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以社会关系,经济条件,人生规划,学习力,经历与经验以及权利机会平等这六个因素为研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每一个因素与因素之前的相对影响。

在显著性水平均在0.01下时,六个因素与获得感之间相关性分析的Sig值小于0.05,根据相关性分析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得出社会关系、经济条件、人生规划、学习力、经历与经验、权力机会平等与获得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592、0.856、0.837、0.736和0.794,这些相关系数大于0,并比较接近1,因此确定这些影响因素分别和获得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相关度比较高。因此可以确定上述六个因素的确可以影响95后大学生在公平认知下的“获得感”,并能成为研究提高95后大学生“获得感”建议和方法的依据。

为进一步分析上述六个因素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以六个因素为自变量,获得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以发现,社会关系X1、经济条件X2、学习力X4、经历与经验X5的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显著异于零(Sig<0.05),“人生规划”和“权力机会平等”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Sig>0.05),多元回归方程表达式为:

回归方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下,社会关系每提高一个单位,获得感提高0.267单位;经济条件每提高一个单位,获得感提高0.189单位;学习力每提高一个单位,获得感提高0.215单位;经历与经验每提高一个单位,获得感提高0.231单位。总的来说,95后大学生改善自身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条件,拓展一定的人脉,保证自身一定的经济收支,掌握经济独立权利,并通过努力提高学习力,增加一定的经历和吸取经验以及教训,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增加这四个因素其中一个及以上,都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获得感,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有所帮助。

三、讨论和建议

(一)大学生提高获得感的路径

在四年大学求学生涯中,作为每一个个体,大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获得感:

树立明确的目标。明确“获得感”源于自己,而不是从他人处得来。在大学生涯中,作为一名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工作,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学校努力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活动,是最好的实践。树立正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内容就会被挖掘,可迁移的职业能力会得到开发,例如沟通、协调、组织、自我管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在学生时代练就这种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对获得感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大学生渴望得到更好的成长,而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教育水平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能完全收获有价值的本领。因此,大学生可以给自己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对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能力提升计划”,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更深层次地满足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进而提高自我获得感。

学会知足和感恩。知足和感恩,虽是两个简单的词语,但当下极少大学生可以做到。当今社会大学生欲望不断膨胀,不可否认,欲望满足也是一种获得和快乐,但凡事都需要讲求“度”,适度能使得自己在社会进步中获得,而过度则让自己迷失了自己。同样,缺乏感恩之心的人不会得到“获得感”,因为他们认为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大学生应学会知足和感恩,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满足对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获得感”举足轻重。

(二)高校提高大学生获得感的路径

提升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最能体现大学教育质量的资源,关系到大学生是否更好地学到专业知识,和学生个人主观因素有关,但师资力量是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感的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当科学客观地评估师资质量,层层选拔和精细剔除,留下更多育才精英;同时根据时代需求定点培训与定期考核,保证和提升学校师资水平,站在大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人文主观情感的角度保证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大学生获得感。

完善校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高校教育里急需完善的重要部分,目前学校的基础设施应当具有相应专业需要配备的器材、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多媒体教室、体育场地以及体育项目器材和设施等等,基础设施应具备大学生所需的衣食住行学,高校在教育部门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下,应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让其学习力在校园里得到增强,使其经历与经验具有同步性,开设更多专业性和兴趣性课程,让大学生拥有全方位的学习与有选择性地培养自身兴趣,学习力更加增强,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在校园的“实际获得”,不仅使物质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随着精神方面有更好的升华,最终提高获得感。

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社会企业的有效合作,是提高大学生“获得感”的催化剂。通过加强校企合之间的合作,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与经验,让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关系中进步,个人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的实践机会,让大学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校外相應的经历以及吸取的经验,并逐渐增强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且提高“获得感”。

加大通识课程建设。高校应从全体学生出发,通过开发全校性通识课程,从课堂出发,加强引导,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聚集师生及生生智慧,整合好全校课程力量,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上课情况,从细节出发,落到实处,从而取得实效。

大学生的“获得感”,既来自个人需求的满意指数,亦来自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作为大学生,从自身开始调节好心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并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一天,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获得感”;高校通过一些措施具体落实,对提高大学生“获得感”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颜彩媛.高校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文学月刊,2017(12):144-145.

[2] 郭珍磊,尹晓娟.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提升策略[J].大理大学学报,2017,2(01):78-82.

[3] 张晋.高职生获得感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7(24):25-29.

[4] 赵玉华,王梅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15-17.

[5] 崔岩.“90后”青年社会认知特征和社会评价分析[J].青年研究,2016(4):38-46.

[6] 郑畅,孙浩.收入、社会地位流动预期与民众社会公平认知——采用CGSS(2010-2013)数据的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16,26(5):100-108.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后大学生公平认知下的获得感研究---基于广州15所大学调查分析》成果(201811347023)。

作者简介:柯锦泉(1974- ),男,广东茂名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

猜你喜欢

问卷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