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的互动途径分析

2020-12-14马新玲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师资力量育人

摘要: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学会自我认知、他人认知、世界认知,取得德智美体全面发展。辅导员及思政教师推行思政教育时,由于师资力量分配不足,互动方式及内容单一,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的不相协调,有必要在落实高校学生党建的过程中有所重视。

关键词:育人;师资力量;互动方式;互动内容

一、高校学生党建在学生工作上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分配不足

由于师资紧张,亦或者是不同高校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在学生党建方面配置的教师资源不足,亦或是使用兼职的形式,直接导致高校党建工作缺乏专职教师支持,无法有效的服务于学生的校内生活。

(二)互动方式单一

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师生互动方式、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方式存在单一现象,导致学生党建、学生工作较难发挥优势。从师生互动方式来看,辅导员、党组织书记、组织员、班主任等与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途径较少,除了按照既定章程,向学生委派任务,或处理学生反应的情况之外,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同时,也未能有效利用线上交流工具,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较大阻滞,从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方式来看,由于学生工作存在任务琐碎、任务内容不确定性、任务执行长期性的特点,学生党员干部及教师在展开学生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懈怠心理,丧失工作主动性下展开学生工作,自然会存在互动单一的情景。

(三)互动内容单一

高校学生党建旨在从学生群体培养优秀的党员,展开学生工作时,又能基于学生党支部,发动学生党员,为普通学生塑造更好的校内生活,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重视,或缺乏激励机制,导致高校学生党建、学生工作流于形式,学生党员、教师缺乏工作动机,学生工作无法切实的为学生带来裨益,日常工作往往架构组织,却无法充分发挥组织效能。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的互动途径

(一)基于义务及责任互动

义务及责任是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时,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班主任等在学生党建、学生工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领导及教育义务、责任。从教育方面来看,可以在高校学生党建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党支部成员,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展开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另外,在构建学生党支部时,总支书记等领导还可以教育指导教师、组织员等,沉淀党建师资力量,从领导的角度来看,党支部领导中展开学生党建时,若能有效运用师资力量,学生党员群体的建设工作可以事半功倍,依托党支部展开学生工作时,可以在积极运用学生党员及师资力量下,为学生的校内生活切实带来裨益。

(二)基于主动意识下的日常互动

日常互动途径是在没有客观条件约束下,学生党员、党建老师等发挥主动性,在日常活动中,自发约束自身行为、增强自身服务意识,可以在日常互动中,拉近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可以辅助本职工作或义务责任,帮助学生接受党的教育,或积极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三)基于线上交流的便捷互动

线上交流可以突破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实现信息交流即时性、信息共享全面性,再加上手机、电脑等的普及性应用,展开线上交流的客观要件较为充分,因而,可以在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中引入线上交流,便利化信息交流、共享,提升党建、学生工作效率。

(四)基于学生群体发动的间接互动

高校学生较多,单纯的依赖教师,在成本收益方面并不符合高校现实需要,可以通过教师学生互动,再由学生互动学生的形式,全面展开学生工作。既可以让学生党员作为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桥梁,也可以与学生会合作,将党建与学生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工作管理效果较好。

三、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的互动策略

(一)基于义务及责任互动策略

党建教师及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参与人,也是高校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义务及责任的主要承担方。从党建教师来看,党建教师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作用显著,为更好的发挥党建教师的作用,可着眼福利待遇、专职工作、队伍建设三方面,福利待遇可以满足党建教师生存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依托绩效考核,还可以激发党建教师工作主动性,专职工作是要求党建教师能够专职于党建工作,可以避免因为精力分散,导致党建工作效能较差,队伍建设是进行人才选拔、培训、管理,既要从专业素养上,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又要从道德素养上,建设高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从学生干部来看,学生干部是党建教师与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桥梁,督促学生干部切实执行自身的义务及责任,党建教师下发的任务可以被及时分配,最终作用于学生工作管理中,可以重视学生干部选拔、培训、考察,确保学生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谋其位,从学生党员来看,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的主要工作对象,也是高校党建影响普通学生的基层力量,可以在对党员进行教育时,注意传递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在下发改善校风、学会的任务时,能积极响应,考虑到很多学生党员缺乏义务、责任执行积极性,除了进一步强化道德教育外,还可以运用奖品、大会表扬等形式,激发学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

例如,整顿党建教师队伍时,若能基于专职工作,塑造适宜于高校党建需要的人才队伍,那么党建教師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专心从事高校党建工作,部分工作敷衍现象可以得到解决,此外,专职工作实行后,党建教师就可以透过职业,实行自主学习,党建教师执行义务、责任时的专业性可以得到保障,重视学生干部选拔,可以从学生干部群体中吸收适宜于高校党建工作的优秀学生,传递、分配任务,或领导任务执行时的效能可以得到保障,重视表扬在学生党员干事积极性上的运用,可以增强普通学生党员的干事动机,联动学生党员力量,增强高校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效能。

(二)基于主动意识下日常互动策略

主动意识下的日常互动是党建教师,亦或者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党员原则。可以从道德教育、党的教育两方面,逐步改善学生、党建教师的道德情操、思维品质。从道德教育角度来看,针对党建教师的道德教育,可以着重行为约束,党建教师可以从党务实践中,逐步塑造工作意识、服务意识,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着重道德感化,学生可以从道德教育中,在人格观念未固定化之前,逐步形成党员意识,从党的教育来看,应当重视党的教育信服力,无论是党建教师,亦或者是学生党员,都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在要求党建教师、学生党员接纳党的理念,不可忽视党的理念的信服力,党支部组织党的教育时,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形式,向教师、学生展现党的理念的价值。

(三)基于线上交流日常互动策略

线上交流可以增强信息交流、共享便捷度,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学生工作及双方互动时信息传递媒介。展开线上交流时,可以从交流途径、交流内容两方面加强线上交流的应用价值。从交流途径来看,交流途径可以是网站、公众号、微信群等,综合运用多种交流工具,可以发挥不同交流平台优势,实现公告推送、求助交流等,核心办事人员的交流群还可以作为头脑风暴交流平台,针对校风建设,或其他学生工作畅所欲言,信息交流效率及质量得到增强,从交流内容来看,线上交流内容多样多样,引导线上交流向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倾斜时,可以安排专门的人员,督促参与人员不讨论不相干事情,同时,还要为学生求助提供专门的渠道,便于学生遭遇麻烦时,相干人员可以及时响应。

例如,重视公众号的运用,可以定期推送有关学生党建、学生工作的信息,尤其是在组织校内活动时,公众号可以较好的展现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到校内活动的积极性,线上交流时,若能有意引导讨论话题,线上交流内容便可以是党支部老师的联系方式、入党申请、校内活动组织地点、活动评价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对党建工作无疑存在裨益。

(四)基于学生群体发动互动策略

高校师生数量差较大,推进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时,若不能发动学生群体,则在教师数量限制下,学生工作很难全面展开,可以从学生党员、学生会两方面,注重学生群体的发动。从学生党员来看,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有赖于党支部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可以在入学时,向新生展開思政教育,鼓励学生提交入党申请,党支部随之进行教育、监督、管理,确保学生党员能形成党员意识,配合校方,改善校风、学风,从学生会来看,学生会作为学生群体性组织,与高校学生党建具有互补性优势,推进高校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时,可以依托学生会在组织学生方面的优势,广泛的在校内组织活动,改善校内学习风气,亦或者是紧跟时政热点,针对高校生身上可能的不良稀奇进行预防。

例如,大一新生是潜在的入党人群,党支部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时,通过启蒙教育等,帮助学生理解、认知党支部在高校内的作用,鼓励大一新生提交入党申请,对于党支部来说,应当加强党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党员意识,学生能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并影响别人,校园风气自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组织“建党xx年”活动时,若需要影响到非党员学生,则可以借助学生会在学生组织方面的优势,确保校内活动能被有效组织且发挥作用。

四、结语

整体来看,高校学生党建在学生工作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互动形式、互动内容单一的情况,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时,可透过义务责任途径,加强党建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管理,透过日常互动,加强道德教育、党的教育,透过线上交流,注意交流途径、交流内容,透过学生群体,重视学生党员、学生会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冬,于晓楠.关于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的互动途径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5):6-7.

[2] 杨丽梅.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内容与途径[J].知识文库,2017,000(022):57-58.

[3] 黎明,肖波,葛莹莹.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的互动途径研究[J].教师,2016,000(035):91-92.

作者简介:马新玲(1982-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

猜你喜欢

师资力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怎样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效果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高中国际部教育何处去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