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孔子的“教育心”
2020-12-14雷芳吴东海
雷芳 吴东海
摘要:教育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反复学习《论语》,学孔子有一颗匠心,反复雕琢教育对象,以期化腐朽为神奇;学孔子有一颗耐心,静静等待教育对象,以期化蛹成蝶;学孔子有一颗反省之心,深思教育過往,以期在教育路上更好前行。
关键词:《论语》 孔子 教育心
一、教育具有职业特殊性
无论教育的理念、场地、内容随着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与学生这一关系是教育环境里永恒不变的角色。当年的孔子也和普通教师一样,天天都要面对各种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是,面对未知的教育困境,他总能用一颗教育心,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顺利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一颗“匠心”,雕“个性”为“非凡”
《论语·公冶长篇》中记录了一个大白天在课堂上睡觉的“差”学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笔者再三细读《论语》,发现其中还记载了两次宰予与孔子课堂辩论的精彩场景:有一次,宰予竟大胆质疑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仁”,给孔子下了个套,想看孔子的笑话,结果孔子智慧地解决了。还有一次,宰予大胆质疑当时守孝的礼法规定,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一年就可,还辩得有理有据,孔子一时也理屈词穷。
从这两次师生对质中,孔子发现了宰予的个性优势,即思维敏捷、口才了得,而且不畏权威。他就是从这里找到雕刻的灵感,用一颗“匠心”,不断去打磨,最后把宰予打磨成了一件具有他自己个性风采的精品——一位出色的外交使者,位列“孔门十哲”。每一个学生都带有与生俱来的个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这些个性可能是优点,也可能是缺点,教师应学习孔子,要有一颗教育人的“匠心”。
三、一颗“耐心”,助蚕蛹化彩蝶
《论语·为政篇》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有学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无违”就是孝。聪明的学生一听就懂,可教师觉得樊迟不一定懂,就特意在回家的路上,主动问他明白了吗。果然,这个学生迷惑地问:“什么算是无违呢?”孔子就告诉他无违的三方面具体做法,樊迟方才恍然大悟。
1.孔子的耐心
孔子发现樊迟的反应远远比不上他的师兄们,针对他“慢一拍”的特点,施以耐心,常给他开小灶,对同一个问题,主动给他讲解,如果他还听不懂,就换个角度讲,要是他还听不懂,孔子就会降低讲解的难度。孔子对他下了许多功夫,慢慢等,慢慢来,最终把樊达成功引上了追求“仁”的光明大道。
2.教育启示
“简易功夫终久大”,教师要学习孔子拥有一颗耐心,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这些学生们,帮助他们一个个成功地破茧而出,化作彩蝶翩翩起舞,舞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四、一颗“自省心”,思考教育“来时路”
《论语·为政篇》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先进篇》中,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在教师看来,颜回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学生多多益善。可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还要来一句“回也非助我者也”?这种教育思想就体现了孔子身上难得的自省品质。
孔子描述的“颜回现象”正是教育中大多数人渴望遇到的“顺境现象”,他经过反省之后,发现这个“顺境现象”不但不能使自己进步,还有一定的危险,那就是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就会少了一个上进的途径,一直处于教学舒适区,容易产生惰性,这是教师应当警醒自己的。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重读《论语》,再一次探索孔子这一颗非凡“教育心”的意义:匠心,反复雕琢教育对象,以期化腐朽为神奇;耐心,静静等待教育对象,以期化蛹成蝶;反省心,深思教育过往,以期在未来的教育路上更好前行。
参考文献:
[1]陈一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解读[J].语文月刊,2018(11).
[2]罗仪奎.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美育观[J].才智,2015(18).
[3]李芳.《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J].文学教育(上),2014(5).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