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12-14洪舟张芳常保瑞

求知导刊 2020年4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洪舟 张芳 常保瑞

摘 要:坐落于南海之滨的广州,凭借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发展进程中,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留下了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的乡土课程资源。在广州地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堂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中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要想真正解决高中生的实际问题,让课程贴近现实生活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乡土课程资源;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2-0012-03

引 言

201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不仅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分发挥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还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开展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改革设计中,以及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广州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州地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对乡土课程资源中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开发与利用[1]。本文意在探究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否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旨在使高中生越加明晰地悦纳自己、认识家乡和社会,并增进其情感认知和社会认同,进而更好地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一、乡土课程资源概述

在乡土课程资源中,“乡土”是首要的。所谓“乡土”,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我国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友人去乡土,离六亲”一句,在此处“乡土”意指“家乡”。所谓“课程资源”,指的是在自然、社会、学校中一切有利于课程施行、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同时能辅助完成教育目标的资源。而“乡土课程资源”则是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个分支。通常来说,学者们认为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师生所在的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系列教育内容,由自然环境、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科学、民族习俗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等大部分有利于课程目标完成的自然、人文要素组成[2]。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着眼于乡土课程资源中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广泛性,即乡土课程资源产生于当地所有人、事物及环境之中;二是隐含性,即能够将乡土资源转化成现实需要的课程,通常要求课程主体能够主观能动地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三是资源本土性,即一切在学校师生所处地域内可被利用的资源都应被用作乡土课程资源;四是原生态,是指未经过任何社会加工处理的并且在课程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五是民族性,把乡土资源与地方民族特质机动地联系在一起,让民族文化深刻地融入乡土课程资源中,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如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乡土课程资源的民族性更加明显;六是教育性,主要体现在具备崇高、先进、积极教育意义的乡土课程资源。

二、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

1.自然生态资源角度

从地理位置展开分析,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及珠江三角洲中北缘,与香港、澳门隔海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中国的“南大门”;从地形地貌展开分析,它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珠江三角洲的構成部分之一;从气候方面展开分析,它地处亚热带沿海,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夏季长、霜期短,和煦多雨、光热充足,全年平均气温为21.9℃,是我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发达城市之一,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所以有“花城”之美称[3]。总体而言,从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来看,广州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

正如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广州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该观点,对学生进行一种“相比其他城市,自己一直居住在一座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优越的城市”的心理暗示,从而让他们获得心理满足感,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让他们充满幸福感[4]。

2.文化生态资源角度

广州是一座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上,它坐拥种类繁多的历史遗址、名人故居,如九毛岭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值得一提的还有长隆欢乐世界和地标性建筑广州塔;在自然旅游资源上,它有白云山、王子山森林公园;从饮食文化上来看,从古至今,广州形成了带有“羊城特色”的广州饮食风俗,广州人有独特的饮茶、煲汤、喝凉茶和吃蛇羹等饮食习惯;从教育文化上来看,在清朝末年,洋务派于同治三年间在广州开设同文馆,广州的文化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全国领先的,广州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知名学府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源,笔者接下来将重点结合具体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进行分析。

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曾有幸参观过广州市第二中学的心理咨询室,也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交流过该校的课程情况。坐落在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是我国的师范名校之一,其心理学科由曾留学于日本的心理学家阮镜清教授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展至今,心理学院享有独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自2001年以来,全面推动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享誉全国的“广东模式”。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东省举办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研讨会”,对本学科在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形成的“广东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广州的高中培养输送了众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广东模式”具体落实到某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以及课后对高中生开展的心理咨询及各项活动中。综上所述,广州是一座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通过教学、课后活动及心理咨询辅导,让高中生在这座拥有悠闲文化的城市中学习、生活,并一直保持放松积极的心态。

三、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高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课程并非高考科目。因此有少部分高中只是这几年为了响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不得不开设该门课程。教师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把乡土课程资源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整合起来,有助于促进高中生更好地熟悉并理解相关课程内容。当教师能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把乡土资源与教材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乡土资源的价值时,就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不再枯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乡土课程资源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能够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推动高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

2.有利于高中生继承与弘扬乡土文化

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中生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情感开始的,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课程资源能够唤起高中生对家乡、对祖国的记忆,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地达到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合理开发与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使高中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人文资源,让优秀文化走出去,进而在传承和弘扬优良的地方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高中生熱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广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持续全面推动广东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影响全国的“广东模式”

师范类名校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作为承担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首批“国培计划”的唯一单位,面向全国各省市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其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起到了“领头羊”作用,并借助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学术、人才资源继续发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东模式”,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广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乡土课程资源。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平常要多多关注和留意广州当地的乡土文化,然后思考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其次,教师要协助高中生悦纳自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帮助高中生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由于只有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熟识的情境与经历才能反映自己的行为,故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可以使青少年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想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协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再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博览群书,扩充知识面,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乡土课程资源。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乡土课程资源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持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强化自己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同时,根据杨承伟的观点,师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相关教育部门也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从而加强师资力量,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优质的人力保证[5]。

3.通过隐性文化促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通过专门的学科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以及在校园文明化中让其得以更好地发扬和渗透。校园文明与乡土资源中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密不可分,校园景观、建筑设计、绿化分布都基于本土的设计理念和格调;同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和非明文规定的价值理念也带有浓重的本土气息。因此学校要注意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文化因素。

4.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完成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路径之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但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把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相整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文化背景的内容,教师可以试着挖掘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可以尝试把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

结 语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身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需要让高中生很好地熟悉并理解相关内容。当一名教师能够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把乡土知识与教材相结合,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乡土知识的价值时,其就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不再枯燥。综上所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通讯作者:常保瑞)

[参考文献]

王静爱.乡土地理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刘刚.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述略[J].昌吉学院学报,2011(01):67.

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杨承伟.开发英语乡土教材的探索[J].云梦学刊,2008(07):127-128.

吴伟玲,邓禄斋.让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融进小学英语教学[J].教育导刊,2012(07):89-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文科中心2019年度科学研究/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项目“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育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z2019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洪舟(1996.6—),女,湖南衡阳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张芳(1981.10—),女,湖南常宁人,本科学历,中级教师,曾获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常保瑞(1973.1—),女,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