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普通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难点探析

2020-12-14唐教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行稳致远,深度探析中国普通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难点问题。重点就“乡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乡村人才问题严重,发展瓶颈受到制约”、“乡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振兴目标的进程受困”的突出问题进行考察分析,纾困解答。并精准选取中国普通乡村中的圳上镇作为缩影代表,进行田野调查,以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全国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乡村;乡村振兴;乡村党组织;乡村人才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中,圳上镇作为我国最为平凡普通、毫不起眼、鲜受关注的乡镇,是中国万千乡村振兴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也是当前中国普通乡村的一个缩影。笔者认为探究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需要选取最为普通、最为真实、最能代表乡村客观实际情况的具体乡镇,并对其振兴过程进行困境解剖,进一步深入探寻普通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难点,分析振兴中客观真实存在的瓶颈阻碍,以为普通乡村振兴提供经验智慧和范例借鉴。

1 乡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是乡村顺利开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领导核心。国家要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火车头”,农村基层的火车要想既行驶的快又运行的稳,就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队伍结构。乡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结构,通常是指:“党员队伍的社会成分、民族、性别、年龄、文化、入党时间等构成情况以及党员在各行各业的分布状况等。党是由党员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整体。它的构成是由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党目前的政治任务,社会的阶级状况等诸因素决定的。”当前乡村基层的党员结构,大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乡村党员队伍结构,应该是一个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年龄结构、相对平衡的性别结构和中学以上学历为主体的学历结构。但根据本次在圳上镇的调研,发现中国普通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的年龄构成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党员的老龄化问题严重。乡村党员中年纪比较大的老党员占据多数,中、青年党员比例份额显得较少。据洪家村、新泉村的村支书介绍,两村60岁以上的老龄党员都占了一半以上,其他个别村庄老龄党员甚至占到2/3以上,以至于有人提出了“七个党员八颗牙”的形象比喻。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据圳上镇几位村支书的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部分村庄,有着二十多年资历的领导干部存在不健康的私心状态,不愿意发展真正有能力的年轻党员,害怕这些年轻人挑战他们的权威与地位。其二是近几年入党条件更加苛刻,有各种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严格控制了指标,每个村每年的入党名额基本只有一个,很少超过两个,导致近几年能够入党的年轻人数量非常少。

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的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呈现出女性比例较低的问题。乡村相较于城市地区,受到传统思想中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影响较大,使得农村男性在政治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故而出现党员中男多女少的普遍现象,但是当前乡村女性党员比例已经远远低于合理的数量接受边界。据圳上镇部分村支书的介绍,女性党员比例一般在10% - 20%。至于造成这种过度失衡的原因,除了传统的观念影响外,还有就是原来的老党员大多数是退伍军人,而退伍军人中基本上没有女性。另外,现在农村妇女在基层获得锻炼的岗位与途径较少,一般除了专职的妇女主任、秘书等职务外,很少再有适合培养妇女的岗位,故而年轻女性党员比例较低,

第三,乡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表现为低学历的党员人数较多,高学历的党员人数较少。乡村基层党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结构较窄,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党员占据大多数,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党员比例较少。当然,这与党员结构的老龄化程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老龄党员普遍学历很低,由此导致了乡村整体党员学历偏低。

“實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的工作”,“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上的保证”。这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突出了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头羊”在乡村发展破局中的引领作用。但要使得这种引领作用发挥出较好的效用,合理的党员结构至关重要。因此,面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的年龄结构老化、性别严重失衡、学历明显偏低的现象,必须提高对其重视程度,采取相应举措,解决困扰难题,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

2 乡村人才问题严重,发展瓶颈受到制约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人才瓶颈制约”。乡村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只有“领头雁”各显其才、各尽其用,乡村振兴才会如期推进。但目前,乡村却出现了人才凋敝的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来源、人才流失、人才管理方面。根据本次在圳上镇的调研,发现中国普通乡村在人才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严重问题: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存在人才资源普遍匮乏的问题。根据镇上一些干部的分析,由于普通农村没有突出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的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单调,吸引不了外地人才到本地发展,包括一些具有资源和“乡愁情结”的在外地的本村人都望而却步;其次,乡村人口的出生率处在一个下降趋势中,加之地方教育水平又相对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发展的人才缺口,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又不肯屈就留在乡村发展,因此导致乡村人才匮乏。这样的分析是很切合中国普通乡村的实际情况的。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并迁移到城市定居生活,导致农村人口大量锐减,出现“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状况。乡村人口不仅大量下滑,而且乡村人口结构也惨遭恶化,农村发展活力大不如前,这样的客观现实境况构成乡村人才资源匮乏的条件,引发了乡村发展缺乏人才资源的问题。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存在人才外流严重的问题。农村人才资源原本就屈指可数、岌岌可危,如今却还面临着人才单向外流趋势,使得农村建设严重缺乏人才资源支撑。为此,国家高校重点培养过一批服务于扎根建设乡村的人才,当地政府制定过相关优惠政策引进重点急需人才,社会各界正向引导、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支援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大量的毕业生也积极响应,进入乡村贡献力量。但是,每当服务基层的时期一满,这类人才就会由于个人发展前景,考虑并选择离开乡村,这是造成乡村人才流失的一个方面。另外,乡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教育和医疗领域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阶段乡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进而发生许多进城求学读书、看病求医的情况,并由此真切感受到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别,引发有能力的乡村人才大量外流,这是乡村人才流失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存在人才管理制度的问题。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管理好人才、利用好人才。既要人才为乡村发展建设做出贡献,也要乡村能够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乡镇一般远离县城市区,思想文化比较传统,在选拔人才和用人标准上与现实状况不能很好融合,排外心理、任人唯亲仍然存在,晋升制度、人才绩效标准并不完善,使得乡村人才管理不到位,没有发挥乡村人才资源的最大优势。据镇上部分农民反映,当地政府的人才管理制度需要完善,要真正把制度款项落到实处。例如,镇上最先成立的农协,一开始发挥着统筹资源、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极大作用,可是逐渐制度变得僵化,成为了一种形式摆设,不能更好发挥统筹农业人力资源的优势作用。这种情况也是众多乡村的通病,需要提高重视程度。

“乡村之所重者,人才也”。在乡村振兴战略开启的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农村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致力于建设乡村的人才。但是由于城镇化的现实“拉力”客观强劲,农村人才流失难题仍旧未解,农村人才管理制度与实际需求脱节,没能找到留下人才的良方,农村出现“老弱残兵”、“一将难求”的状况。乡村人才振兴问题的解决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成为“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亟需打破的瓶颈。

3 乡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振兴目标的进程受困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张旗鼓、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资金问题是每一位投资者、建设者、参与者都不可避免、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如果资金问题没有合理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务必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国家迈向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进程。根据本次在圳上镇的调研,发现中国乡村发展建设资金普遍存在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第一,农民的收入形式单一,大多以劳动收入为主,常常仅够用于日常开销,缺乏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扎根在土地上,世世代代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养猪养鸡等都是副业,量小且多为家用。农民除了有一身好的体力,并没有掌握一门赚钱的技术,他们的生活基本都要依靠土地过活,因粮食作物价格受政策影响较为低下,加之农民种植成本比较高昂,粮食收益故而显得微薄;此外,农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国家的“三农”补助款项,但这类资金不多且大多用于农民补助日常生活,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很难从农民手中吸取资金。

第二,当地政府财政吃紧,投入乡村振兴的专项建设资金远远不够。众所周知,农村由于缺乏抵押物、收入不稳定、征信体系不完善,不被金融机构青睐,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公共财政的“四两拨千斤”的职能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乡镇财政的现实状况常常不容乐观。首先,大多数乡镇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收入基本上来自农业,二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比重较少,加之基层财政供养的人员较多,使得财政收支存在较大压力;其次,政府机构人员设置不够合理,治理乡村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现象突出,财政包袱日渐沉重;最后,乡镇政府在提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公共服务时,具有较强的地区外溢性公共服务责任需要承担,这也加重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三,資本下乡受到舆论质疑,活力在乡村不能尽情释放。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让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有了新的盼头,更召唤着众多社会资本进军广大农村市场。由此看来,社会资本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资本下乡备受各界争议,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资本下乡会导致“非粮化”生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资本下乡就是去逐农民原本就微薄的农业利润,严重剥削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生计,还有人认为资本下乡就是去套取政府的政策补助资金,进而影响公共财政的效用发挥……这些负面的舆论声音只是单方面的在思考资本下乡的弊端,没有看到资本并非是抽象的资本,而是带有着人情味的资本,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乡村振兴的资本。这种片面的认识致使资本下乡受到众多条框束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资本下乡的扩张,不能让社会资本在乡村中尽显发展活力,不能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乡村的振兴问题,资金部分是其关键。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振兴战略缺少资金支持就无法推动系列政策落地实施,就会使其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当地基层政府无法掌风使舵,使乡村发展受到条件限制。因此,当前乡村中的农民、政府和企业都应该积极作为,厘清自身在当地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发挥好各自的独特作用,为地区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解决资金统筹等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万福义,叶扬,赵生晖.中国共产党建设辞典[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9).

[3]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N].人民日报,2018-06-15( 01).

[作者简介]唐教成(1996-),男,四川达州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