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2020-12-14黄弋桓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黄弋桓

摘   要: 本文分析重庆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汉语国际教育和物流工程三个专业的跨专业研究生情况,研究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改革。在建构主义理论、系统理论和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包括优化跨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跨专业研究生课程质量;突破学科壁垒,重视跨学科教育;体现跨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差异性。

关键词: 跨专业研究生   差异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不同专业间学生“大转行”现象已屡见不鲜,契合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变化趋势,反映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跨专业研究生数量的日趋增加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通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采用同一标准,并未考虑跨专业学生特点,存在明显缺陷。加之当前对于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選择,跨专业研究生具有自身优势,如果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科学合理地培养,那么对于提高此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培养效率和效益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构成情况,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选取跨专业研究生所占比例较高的三个专业,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分析学生面临的问题与需求,探索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改革。调查对象包括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学术型跨专业研究生、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专业型跨专业研究生。收到道路与铁道专业2018级跨专业研究生问卷调查表26份、物流工程专业2018级跨专业研究生问卷调查表21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9级跨专业研究生问卷调查表5份(该专业于2019年开始招生,共13名研究生,跨专业研究生占比40%),一共52份问卷调查表。这些研究生的专业跨度有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间的跨越,有相同学科门类下各一级学科间的跨越,也有不同学科门类间的跨越(此类人数较少),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但因不同于本专业研究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一、跨专业研究生情况分析

借助问卷调查表的相关内容,能够较清楚地了解调查对象跨专业学习的原因和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等,详见下表:

跨专业研究生情况一览表

上述问题除第一题外,其余四题均为多选形式,故标注为“人次”。为了不遗漏其他可能的答案,选项中设计了“其他”项。比如在回答“本科知识对研究生专业的学习有何帮助”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位本科学经济学的跨专业研究生,在“其他”中补充出“熟悉数据处理”,凸显了本科专业特色。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中,跨专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报考前,对于报考的专业不太了解,之所以报考现专业,有的是因为调剂,有的是缓解就业压力或出于实际的考虑,如认为现专业与本科专业接近因而比较容易考取或现专业就业前景乐观。不过,也有多数学生是出于专业兴趣并愿意以之为事业。对于跨专业学习的优与弊他们也有相关认知,赞成优点是具备跨专业知识,困难在于专业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等。对于这种不利,给出的弥补方法中,学生选得最多的是自学,原因主要在于自学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太多限制,不会给自身造成过大负担。

通过对跨专业研究生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跨专业研究生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都不相同。提高跨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适应性、改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解决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阻碍,是研究生培养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于研究生的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如何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适用于本专业研究生,更适用于跨专业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研究

考察本文所选三个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当前实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几乎持同一标准,主要面向本专业研究生,没有考虑跨专业研究生,无法有效满足这部分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无法体现跨专业研究生的跨专业优势,不符合学校对于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首先要加深对课程构建的理论解读。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近代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该理论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建构的内容不一定是现成的结构性知识,可以是非结构性知识,即在环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知识具有发展性和动态性特征,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而是一种关于各类现象的较为可靠的、更为可能的假设;课本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特异性,因此掌握知识不等于掌握了教条与规律,要把握不同情境中的复杂变化,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课本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而言毫无意义,只是一些信息或符号,只有通过个体的主动建构,成为个体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才能获得意义[1]。建构主义理论在承认学习者知识经验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倡导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强调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学习者不同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能发挥学习者的长处,弥补短处,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自信心,增进学习动力。

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探索[2],创始人是奥地利思想家和科学家贝塔朗菲。系统理论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对交叉学科的关注与提倡,强调学科交叉性与跨学科性,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综合课程,缩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合并彼此间具有相关性但分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核心课程[3]。根据系统理论的思想,学校教育培养的应该是跨学科的通才,能够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进行充分的沟通。要注意的是,跨学科教育并非简单地增加课程,而是基于具体专业及学生的职业目标,对知识做有效的选择,设置适应性课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保证知识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合理化。

3.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提供了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结构及成效。该理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哈金森和沃特斯等西方学者提出的,强调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4]。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知识水平与社会及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5]。根据需求分析理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依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这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从需求入手,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测量学生现实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依据需求分析理论指导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建设课程体系。

三、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基于课程构建的理论指导,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分析如下。需要说明的是,跨专业研究生是研究生中的一个群体,针对群体实施的课程改革,对于研究生整体也是适用的,二者只在部分地方有差异。比如课程体系方面,跨专业研究生可增设本专业研究生无须增加的专业补修课程;但在跨学科课程方面,本专业研究生可能需要补充学习相应的知识。

1.优化跨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

考察所选三个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发现,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非学位课和专业非学位课,最后是实践环节。其中非学位课即专业选修课。跨专业研究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倾向选择自学,但自学成效如何,难以把握。此外,跨专业研究生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跨学科思维,但现行课程主要针对本专业研究生而设置,在这一课程体系下跨专业研究生难以发挥自身跨专业的优势,故有必要优化课程结构。在现行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补修课程、实践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五大块。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各类课程的比例结构,比如学位课程应是课程体系的核心,专业补修课程不能占比过大。

2.提高跨专业研究生课程质量。

不同于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要凸显专业要求和特色,注意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淘汰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拓展课程知识的专业性,突破基础知识的碎片传授,整合不同类型课程,注重知识间的层级性。此外,课程内容要体现学科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不仅要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践类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定向指导,培养他们对实践领域的理解能力。

3.突破学科壁垒,重视跨学科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多学科知识、技术的交叉融合[6]。研究生教育正是为了培养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跨专业研究生具有本专业研究生不具备的跨学科优势,课程设置若能考虑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背景及自身发展要求,就能发挥跨专业特质。在这一点上,跨学科或交叉课程的开设有助于调动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保证学习效果,增加知识储备,面对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体现跨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差异性。

本文调查的跨专业研究生分属学术型或专业型。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科研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关注理论基础、创新科研能力等方面,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更偏重于科研训练;专业型学位主要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以职业性为导向,培养目标突出体现专业素质与技能养成,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更加强调技能培养[7]。研究生类型不同,培养标准不同,课程设置也有差异。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系统性与完整性,考虑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培养学生的学术理念与专业素养;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和谐全面地发展。不过,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具备稳定性,在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时,要注意维持这一稳定性,比如对于学位课程不能随意调整。对某个专业课程构建的全部设想最好是早调查早分析,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商量加以实施。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重庆交通大学部分专业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跨专业研究生无论在专业基础、知识储备还是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都与本专业研究生存在很大不同,应充分关注,扬长避短地进行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相关理论为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当今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日趋迅速、多元化,人才培养标准不只要满足“社会化”的需求,还要满足“个体化”的需求,确保人才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脱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当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又有助于研究生培养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更好地发挥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优势,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徑,最终适应社会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斌武.课程心理学基础研究述评[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5).

[2]刘敏.建构人文主义的科学——贝塔朗菲的永恒魅力[J].系统科学学报,2006(3).

[3]韦永琼.贝塔朗菲复杂性一般系统论教育观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冷瑜.需求分析理论视界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5]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

[6]汪霞.研究生课程层次性设计的改革:分性、分层、分类[J].苏州大学学报,2019(4).

[7]叶晓力.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困境省思与进路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9(7).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jg1701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
基本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BE模式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模型研究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