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差异比较
2020-12-14陈双莲
陈双莲
摘 要: 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各具特色的语言建构起来的语篇有独有的风格。本文从分析与概括、形合与意合、抽象与形象、静态与动态四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语篇的结构和语用差异,指出差异与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定式和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语篇 差异
语篇是交流中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言片段,它的话语结构和信息功能是相对完整的。每种语言都有独有的特点,各具特点的语言建构起来的篇章必然会展示独有的特性。英汉语言使用者由于受语言自身及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用的语言显现出一些语篇结构和语言定式。
一、分析与概括
西方人使用逻辑推理式即deductive的思维,英语语篇多为演绎结构,语句的重心往往落在句首,句子喜用开门见山、头短尾长的结构。例如:Gun sales surged in May as shops reported an uptick in interest and demand amid national protests after the Memorial Day killing of George Floyd and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wreaked havoc and stoke fear across the country. 本句的重心是“Gun sales surged in May”,而后的辅助成分以推理的方式阐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先总结后分析即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再叙述与此相关的背景、历史、条件、事实、原因、分析、例证等规律体现在西方人其他写作方式中。段落写作中往往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s)置于段首,再把其他辅助句(supporting sentences)置于主题句后对其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汉语语篇与英语语篇的先概括后分析的结构正好相反,习惯先叙述背景、历史、条件、事实、情况、原因等再概括、判断、总结。以上英文例句若用汉语表达,会先作铺垫交代新冠病毒在美国肆虐并且造成举国恐慌,以及乔治·弗洛伊德在纪念日被杀之后人们对手枪需求有所上升,然后才指出五月份美国的枪支销售量激增。汉语的表达往往善于归纳总结,却迂回拖沓。这种前因后果、先铺陈后总结归纳即inductive的结构更符合中国人“摆事实,讲道理”的思维方式。此外,英语文章往往以轻松的口吻以引言、反问、故事等形式结尾。汉语篇章结尾论调往往比较严肃,使用感情诉诸的手法,以激起读者的共鸣,结尾往往是概括训导式的。而且汉语大多语篇缺乏点评式、体会式主题句,语句完全受撰写者的悟性和表达需要的支配。
二、形合与意合
英语词语有形态变化,语句表达在性、数、格、时态、语态、语气、人称、词性方面要前后保持一致。语句讲究逻辑严密、语法完整、注重形合。各个句子、短语或段落间通常有一定的功能词,如and, but, if, as, because,although,therefore, when等和某些特定的短语,如in addition, whats more等连接起来,以表示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不同的功能或意念。例如: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yellow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此句的主句属主系表结构,从句中主要成分用and连接,并用before指明从句主要动作发生的时间,句子由功能词连接,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汉语语篇追求意合,如“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逻辑关系不严谨,表达层次模糊,但是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再如:“考了就考,考不上,再说吧。”汉语中此类句子较多,结构任意性较大,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表面松散混乱,并且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或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语篇受情感支配较多。
英语往往突出某个主语,且主语由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充当,语篇语法完整,结构缜密,语句往往是前因后果清楚、逻辑严谨的复合句或者并列句,语篇的重点思想很容易从主从结构中洞悉。汉语的主语仅仅是一个话题,几乎什么都可以做主语,语句的重点在于突出某种主题或概念,先提出一个话题,然后进入主谓的命题,话题的形式往往用外位结构或者插入语的形式。例如:Whether we could clone humans is not only a ques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an issue of morality and ethic for the whole human beings.汉译为“我们是否要克隆人类,这不单单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道德和伦理”。此汉译中把英语主语“Whether we could clone humans”译成外围结构挂在句前,然后用“这”作逻辑主语。
三、抽象与形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它们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民族惯用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它的语言使用习惯。英语民族自古以来擅长抽象思维,常常借助抽象、笼统、概括的词语表达复杂、微妙、模糊的意义,语义的词化和抽象化程度较高,往往使用名词化表达法,用词尽量避免主观语气,这种表达容易导致语言信号化和逻辑化,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说服的目的。例如:Our attendance of the meeting tonight is the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attach to the cooper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both sides.在本句中英語使用attendance,proof和importance等抽象的名词。英语民族喜欢抽象词汇的原因是英语中构成抽象名词的后缀特别多且很多科技的、哲学的、音乐的、享受相关的、学术的、官方的、正式的语言都来自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的抽象词汇。
以上例句译成汉语则用较具体的“参会”“证实”和“重视”等动词。探究译文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汉语表达受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构词法的影响,汉语中形象、意象、象征的词语相当丰富,常常借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词语表达抽象和笼统的意思。英语的starvation,harmony, fantasy, disintegration在汉语中变成了“面黄肌瘦”“水乳交融”“望梅止渴”“土崩瓦解”等成语。再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和“井水不犯河水”与它们的英译单词generosity和non-interference等汉语表达相比,使人从直观联想到隐含意义。
四、静态与动态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篇选词习惯显现一定的差异。英语倾向于使用静态的词语,如名词、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汉语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态变化的词语。
英语表达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名词化是指使用名词、名词短语或与名词相关的其他词性表达原属于动词表达的信息。首先,英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行为和变化。例如:His absence at the meeting has drawn the fierce criticism.在这里用抽象名词absence和criticism表达汉语中的动词“缺席”和“批评”。其次,英语还常用动词短语如have a look at, do some cleaning 等代替look at, clean等动词。再者,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一般由动词后加er或者or 派生表示动作的实施者或者从事此动作的身份及职业。如:teacher, actor, worker等。英语的“John is a good eater and good sleeper. ”被译为“约翰能吃能睡”。在“My parents are hard workers. ”句中静态结构hard workers很容易汉译成具有动态效应的形容词“很勤奋”。除此之外,英语还经常使用与名词有密切联系的介词短语表达动词的含义。如: With his mothers expectation, he joined the army.(带着他妈妈的期盼,他参军了。) The new system is in operation now. (新的系统已经在运行了。) 最后,英语中be动词被认为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它的各种形式am, was, been等尽显静态画面,缺少动态感;英语there be,it is的句子结构静态意味更加明显。英语喜用名词化的词语是因为这类词具有结构简单、信息量大、表达明了等特点。但是这种抽象名词、名词短语、介词词组、be动词的结构不仅削弱了语言的活力,缺少动态感,还表达平淡无奇。
相反,汉语语篇多用动词,以上例句“His absence at the meeting has drawn the fierce criticism. ”译成汉语“他开会缺席,引起强烈的批评”,动态感更足。汉语语篇有时甚至为了加强动态感还重复使用动词或者动词重叠词。如:“听到这个消息,他蹦蹦跳跳地回家了。”“After hearing the news, he went home running and jumping. ” 此句中“听到”和“蹦蹦跳跳”在英语中变成介词短语“after hearing the news”和非谓语动词 “running and jumping”,原句的动词意思大大削弱了。再如:“我们应该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多跟他们谈谈政策和法案。”英语的译文会变成“We should listen more to the opinions of the people and have a talk with them about the policy and bills of the government.”汉语重叠词“听一听”和“谈谈”在英语中简单地译成“listen to, have a talk with”。汉语动词的重复、重叠会加强汉语表达的动态感,汉语喜用动词因为汉语的动词使用不会受到形态变化的严格限制,可以充当许多句子成分,使用起来十分自由和简便。
五、结语
英语民族的思维受到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形式逻辑的影响,注重形式论证,表现在语言上即形态的外露,拘谨于形式结构,采用形合法。它的词有形态变化,用词强调“性”“数”“格”“时”“体”和“态”等保持一致。句子受严谨的主谓结构和逻辑关系的约束,大多数句子看似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句中有句,复杂多变,但是结构完整、主次分明、逻辑严谨、语法意义协调一致。它的语篇注重分析和推理,先突出主题,然后通过有层次、有顺序的推理演绎达到说服的目的。注重客观和理性,往往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叙述令人信服的事实和严谨的推理说服读者。汉语受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理论的影响,注重直觉领悟,语篇表达易受情感因素的支配,不受主谓结构和语法意义的约束。句子的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注重意念,灵活多变,表达行云流水,随意性很强。很多语篇重意会轻言传,造句成章不注重形式结构而采用意合法。句子常常采用从自由联想到归纳总结的结构,用形象具体的词语表达直观感受。用外围结构等突出主题,用含蓄柔性的语言抒发情感、描写事物。
语言是用来诉诸情感、交流思想的。虽然英汉语篇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是交流准确无误永远是最终目标。英汉语篇差异与英汉语言本身的结构差异和英汉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有很大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272.
[3]王菊泉.英漢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37-390.
[4]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