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州市中低产田小麦节水栽培技术

2020-12-14张新华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低产田播种量抗旱

张新华

土层浅薄、土壤养分贫瘠、土壤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综合中低产田的生态特点、环境条件和北方旱作区气候特点来看,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一、早耕深耕,以土蓄水

早耕能使土壤有充分时间恢复团粒结构,有效地改善土壤通透性,减少耕后降水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容蓄自然降水,还可有较多时间使前茬作物根茬及杂草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

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扩大“土壤水库”的库容量,挖掘利用土壤深层水,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因此,在小麦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抢茬借墒深耕,可有效解决小麦播前深耕所造成的打乱土层、土壤悬空、容易失墒而影响出苗等弊端。采用机械深耕后,要及时整地,耙匀耙透,消灭明暗坷垃,切实做到地势平整,上松下实,达到深、透、细、平的标准,最大限度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

二、科學施肥,以肥补水

增施有机肥,协调氮、磷、钾投入比例,以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养分、水分供给能力,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在肥料投入上,中低产田要稳氮增磷重施钾肥,一般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以上,标准氮肥50~60千克,标准磷肥50千克,钾肥10~15千克。中产田氮磷配比为1∶0.75,低产田氮磷配比为1∶1。

中低产田地表水源有限,一般不实行自流灌溉。追肥增产效果差,“一炮轰”的施肥法好于分期追施,即在秋种时,将全部肥料做基肥施用。但应注意调节好小麦播期、播量,防止冬前养分充足,造成苗期营养过剩,小麦旺长。

三、选用良种,以种节水

低产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旱年可以发挥品种本身抗旱性强的优势而实现增产。土壤条件较好的中产旱地,选用抗旱耐肥品种,干旱年份以肥补水,降低水耗;丰水年份水肥并用,更能发挥出增产潜力。经近几年的种植实践,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北方中低产田,种植菜农8834、鲁麦13号等抗旱品种,收到了较强的抗旱节水增产效果。

四、规范种植,以苗济水

旱地小麦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大,掌握好“三适一足”规范化播种技术,能够培育壮苗,建立高产低耗的群体结构。经济合理地利用水分、调节养分,从而实现高产。

一是足墒播种。依照小麦出苗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结合北方秋旱的气候特点,掌握“有墒抢墒,无墒造墒”的原则,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二是适期播种。北方中低产田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的调控能力比较差,播种过早易造成冬前旺长,浪费地力、水分,抗寒力下降,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群体小,小弱苗多,不利于分蘖成穗。因此,应掌握播期服从墒情的原则,合理确定播期,一般在9月25日至10月5日播种为佳。三是适量适深播种。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因素而定。分蘖力强的品种应适当减少播种量;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种量。早播麦田应适当减少播种量;晚茬麦可适当增加播种量。适期播种的中产田,基本苗掌握在每亩12万~16万株;旱低产麦田每亩基本苗为15万~18万株。同时,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为宜,并要做到干不种深,湿不种浅,播种深浅均匀一致。

五、强化管理,提墒保水

一是划锄镇压。划锄镇压可以提墒保墒,清除杂草,是中低产田重要的保水、节水措施。据测定:在小麦播后镇压,0~30厘米土壤含水量可以提高0.92%~2.25%。冬前和早春镇压,可使土壤沉实,将下层水提上来,镇压结合划锄,可以将土壤表层毛细管切断,防止水分蒸发,收到明显的提水保墒效果。冬前划锄,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可以提高1.31%。早春划锄,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可以提高1.5%~2.5%。同时,因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表层土壤地温升高2℃~3℃。所以,在顶凌期划锄保墒效果最佳。

二是借墒追肥。在底肥施用不足的情况下,冬前或早春土壤返浆期借墒追肥,可以有效地利用耕层土壤水分,借冬季积蓄雨雪调节土壤养分运输,促进小麦根系吸收和早发。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种子技术服务管理站)

猜你喜欢

中低产田播种量抗旱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防汛抗旱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中低产田及其改造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