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探究

2020-12-14顾月王瑞聪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25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消费

顾月 王瑞聪

摘要: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同被视为“崛起的大国”,并在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学者声称,印度经济可能在未来超过中国。本文针对此问题,通过识别、比较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生产贸易、消费和外国投资,探究了两国实力差距以及形成的原因,认为印度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印度整体经济实力要超过中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最后,分别评估了中国和印度的国家风险,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两国各自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比较分析;经济潜力;消费;外国投资

中国分类号:F114,F7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5-0099-03

一、引言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正在走下坡路,而印度由于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发展尚未达到顶峰。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指出,印度经济在2015年~2016年财年增速达到7.8%,首次超过中国[1]。英国《金融时报》也曾预测,印度2042年将赶超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新观察》在“龙象之争”的热门话题中提出,除非中国着手进行大胆的制度改革,否则印度今后20年的发展很可能大大超过中国[3]。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实力比较

1.中国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从GDP的增长率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长趋缓的情况。从2011年~2019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从9.6%下降到6.1%。这是由中国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传统制造能力已饱和、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大等原因引起的。尽管表面上经济增长放缓的現象令人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显著降低。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回暖,中国仍有可能回到高速增长状态。

我国近9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在7.4%左右,相应的通货膨胀率主要在1.6%~2.6%之间波动,仍然处于低位。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采取了扩张性需求的管理政策,其通货膨胀率也不会显著上升。换句话来说,我国产能过剩的程度还在加剧,但是由于需求的约束,实际增长率却处于下降状态。因此,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需求疲软导致的。从构成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要素来看,我国近年来也仅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科技创新仍然在不断发展,政策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因此我国经济的增长放缓不是根本的潜在增长率降低的问题,而仅仅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

相比之下,印度由于改革措施,使得可支配收入和投资增加,以“印度硅谷”为代表的印度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带动了经济快速的成长。2014年印度7.4%的GDP增长率几乎与中国持平,之后超过中国经济增长率。2016年印度GDP增长率达到8.3%,创5年以来最高水平,经济增速全球第一。不过好景不长,2016年之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2019年,印度经济增速仅为5%,为近9年的最低水平。一方面,这是因为全球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给印度带来了影响;另一方面,这要归咎于印度自身严重的债务问题以及失业率不断增加的弊端。

从总量来看,印度经济规模与中国的差距还很大。根据202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43429亿美元;印度的名义GDP仅有28751亿美元,仅占中国GDP总量的1/5。然而,市场汇率可能低估或高估真实的GDP值,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就对使用哪种汇率相当敏感。以2019年为例,如果使用市场汇率,印度排在第五位,落后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然而,当使用购买力平价汇率,印度移动到中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位。尽管这样看来,印度与中国的差距确实缩小了,但是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进一步表明,2018年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4%,而中国在十二年前就突破了这一关口。虽然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可能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而印度仍然处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因此,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经济增长率非常正常。就如197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经济增长率非常正常一样[4]。

三、中国和印度经济实力差距形成的原因

1.中印贸易格局与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和印度有着明显不同的对外贸易结构。首先,中国贸易模式的特点是进出口总量规模大,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贸易顺差减小。2016年~2018年,我国进出口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2%,而顺差却不断减小。2018年,总顺差达1070亿美元,减幅高达70%。与此同时,出口贸易接近3万亿美元,因此中国仍然维持着出口导向的经济。其次,中国商品贸易比重较高,制造业出口势头强劲,而在服务业领域,进口大于出口,呈现逆差。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顺差,而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2920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8%,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在制造业为主的商品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服务业领域竞争力较弱。

印度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较小,逆差较大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服务贸易比重较高。印度2018年的商品及服务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 6430亿美元和5370亿美元,而中国同期进出口额是印度的4倍多。印度经济是一种内需拉动的经济。印度从 90 年代开始对外开放,由于科技人才较多、素质较高,使得印度在以软件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8年,印度的服务业出口与商品出口的比例为 1∶1.6,,远大于中国的比例1∶10.3。2016年以后,尽管印度对外贸易总体呈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而在服务贸易领域却呈现顺差状态。

尽管印度对外开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印度全面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再加上政治制度原因,使得这一进程起伏不定。同时,印度所依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可能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会使人民限于贫困,导致消费和投资整体水平的下降,阻碍需求的发展。至今,印度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中国。

2.外国直接投资

由于政府对外资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加上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环境,中国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受国内经济减速、全球产能过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的影响,2013年~201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明显下降,外资流入规模呈现增长乏力的状况。但到了2018年,中国的直接投资流入在美国大幅汇回累计国外收入的背景下,却呈现逆势增长,达2354亿美元,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这说明我国的外资流入量仍保持了良好的韧性。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外国投资者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虽有一定的影响,但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吸引外资的基本面,外国投资者仍然青睐中国市场。随着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外资企业在华复工率稳步上升,截止2020年4月14日复产率超过70%的企业占72.8%,较上周提高0.9个百分点[5]。

同时,由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严重不对称,我国直接投资项目总体一直保持顺差。但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对外投资流量年均增长16%,远远高于5%的世界水平。2016年我国直接投资项目出现了417亿美元的逆差,这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加速了对外投资的步伐。这说明我国未来可能会保持持续的、大量的资本输出。中国依靠引进外资和出口的传统局面可能发生转变,对外投资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

相比之下,印度仍属于对外国直接投资管制较多的国家。大量的限制性政策对投资领域、股权比例、业务范围等都有要求,例如,印度不允许外资在采矿行业拥有超过74%的股权。但多年来,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改革一直被推进和深化。不断放宽的规定和冗余性法规的取消,使得印度现有营商环境大幅改善。经过2016年的“废钞令”和2017年的GST等政策改革,印度逐渐补齐了引入外资的“短板”,之后三年,外资流入年均增长率达5%。2019财年,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流量却仅占中国的1/3。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在2011年~2013年和2014年~2016年呈现出两个下跌的颓势,这符合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对外直接投资小幅下滑的态势。卢比贬值使得印度企业转向海外应对汇率风险,近三年,印度对外投资流量恢复原来的水平并保持稳定,年均流出约115亿美元。

總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远远超过印度,外资流入韧性十足,对外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较高;印度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吸收外资方面与中国仍存在较大差异,对外直接投资体系尚不成熟,仍然需要时间去发展。

3.消费

2019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90美元和2046美元。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印度的3倍。从2011年~2019年,印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88%,超过其57%的GDP增长率。由此可见,印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增长率上超过其本身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因此,印度国内消费市场非常广阔,能够很好地作为其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和不稳定需求的影响。在同样的时间段内,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94.23%,不仅小于印度的增长率,而且小于自身89%的GDP增长率。与占GDP 59%的印度消费相比,中国消费仅占GDP的 48%,其中35%由家庭消费构成,明显“消费不足”。同时,由于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使生产率已经增长,中国政府仍然有继续压低工资的空间。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应该与GDP增长和生产力提高相差悬殊的时间过长。否则,这不仅会导致国内消费疲软,还会对长期繁荣造成不利影响。

近5年来,与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的情况相反,印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呈下降趋势。从2019年1月起,印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16.7跌落至83.7。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近年来呈现温和通胀,能够增加国内居民的消费欲望。而印度的高通胀却成为了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印度银行将冒着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风险去调节市场,这可能导致经济前景更加不确定。印度居民消费指数自2019年1月开始回落,主要原因是燃油价格下跌所致。历史上与通货紧缩相伴的往往是经济下滑、股市下跌。5月22日,印度央行采取紧急措施,出人意料地将基准回购利率下调40个基点,至4%。与此同时,印度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禁售,以防止冠状病毒进一步扩散,这些举措都暗示了印度政府对经济增长前景疲弱的担忧。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印度消费市场广阔,经济增长潜力很大,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如中国,消费率仍有巨大差异。同时,印度仍然遭受CPI回落带来的风险;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消费者信心强烈。印度发展的同时中国也没有停下脚步,印度的赶超之路可能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四、国家风险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全球1/3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印度,而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全国53%的财富。印度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社会总体消费和需求水平降低,同时,这种矛盾也促成了2019年印度2亿人示威活动的爆发。沉闷的官僚体制、种姓制度或教派冲突,也成为投资者在印度会遇到的经营风险。此外,印度土地征用法和劳动工资法等阻止投资者购买土地以兴建更大规模的工厂,印度政府也一直垄断电力的分配。目前,企业对莫迪政府在经济领域难有重大突破的担忧导致卢比出现持续贬值。印度承受着大规模预算和贸易赤字,同时还缺乏经济改革。在2019-2020财政年度,印度的政府债务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9.62%。穆迪对印度的信用评级最后一次定为Baa3,展望为负面。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中美两国的贸易紧张已导致2019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约0.75个百分点,加剧了投资环境的不稳定性。地方法律、国家控制必需品、专利制度,资本账户渐进的、非完全的自由化,都可以被视为对 FDI 流动的约束。中国已作出的改革远非无心的放任自由,企业在作投资决策时仍需慎重考虑。

五、结论

本文针对印度是否能赶超中国的问题进行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只是周期性现象,未来仍可能回到高速增长状态。印度经济增长率虽然短时间内超过了中国,但其经济规模仍远低于中国。在贸易上,中国在商品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而印度在服务业方面更具有竞争力,但其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中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中国逐渐进入资本输出阶段,而印度仍然依赖大量的外资流入拉动经济。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印度。尽管印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生产率增速,但消费者信心的下降暗示着对疲弱增长前景的担忧。

综上所述,印度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印度整体经济实力要超过中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印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国际经济发展的疲弱和新冠病毒的来袭,使得这一过程更加崎岖不平。

参考文献:

[1]吴菁.亚行预测:2015-16财年印度经济增速7.8%将超中国[EB/OL].[2015-03-24].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503/24/t20150324_4918730.shtml.

[2]英《金融时报》:印度2042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J].工具技术,2007,(2):44~44.

[3]党治国.印度经济发展将超过中国吗——“龙象之争”成为热门话题[J].同舟共进,2006,(10):27~29.

[4]文富德.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的原因[J].亚太经济,2016,(04):66~71.

[5] 王珂.外企复工复产率稳步提升[N].人民日报,2020-04-17(07).

作者简介:

1.顾月,南京邮电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2.王瑞聪,南京邮电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