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14姜红艳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定向中职教学模式

姜红艳

[摘要]文章从构成要素、结构形态两方面详细介绍了“定向、导法、应用”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认为在实施该教学模式中应该做到确定指向、指导方法、探究体验,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规律,确定“定向、导法、应用”设定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提高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姜红艳(1982- ),女,江苏沭阳人,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高级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第三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研究——以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ZYB234,课题主持人:姜红艳)和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160320,课题主持人:钱和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096-04

所谓“定向、导法、应用”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为“‘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论的指导下,以“定向、导法、应用”教学行为范型设定地方优秀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形态,以及模式实施过程中特定师生状态和教与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策略。

定向,即确定即将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指向,确定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的“价值”指向,确定所创设情境中的“任务”指向;导法,即教师除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法之外,对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和应用的方法指导;应用,即指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定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对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进行探究体验式的言语实践性学习活动,训练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一、“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基本结构的建构形态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构成要素构成特定的结构形态。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又称为教学模式的“构造要素”,是指构成教学模式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必要的最小单位,是构成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教学模式中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事物的联系,它是组织整体各部分的形式搭配和构成秩序安排。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的形态构建都是由各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或系统,都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形态,都应凸显出模式的功能以及实施的内容、程序与方法、途径。

1.“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根据教学模式建构的原理,“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等既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蕴含的构成要素构建而成的。在这一模式中,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等构成要素以各自功能的大小、地位高低按其所占比例,结合成模式独特的结构形态,凸显模式特定的功能。

第一,“理论基础”要素。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建立基础的。教育心理学、哲学、教学论等教育教学理论和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教学原理、规律等,以及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念和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则,乃是“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决定着其独特性。

第二,“教学目标”要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结构。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的方向标杆,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目标在“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的构建各要素中至关重要,对实施条件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要素具有制约作用,是模式实施过程中处理结构、安排程序、选择方法策略的依据。具体地讲,教学目标是衡量与评价“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实施主体一切行为和整个活动程序的标准,起着调整和矫正的作用。

第三,“实现条件”要素。“定向、導法、应用”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要素包括模式结构的实现主体要素和模式构建依托的物质要素。

“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结构的实现主体要素是学生和教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语文的、综合的、实践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一学习活动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客体”①,而是在引入了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境、氛围的潜在刺激下,根据一定的语文学习任务指向“自觉完成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语文能力训练与运用的主体”②。虽然“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根据活动学习“目标”指向,引入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的“价值”指向和活动情境中的“任务”指向,自主借助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积极主动地掌握、巩固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活动”过程;但同时也是教师行使“平等中首席”职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指导的“过程”。所以,教师是“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学生展开有效活动的指导者,进行知识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结构构建依托的物质要素是教材。“教学必须包括教师、学生及共同处置的‘第三者——教材,没有‘第三者介入的教学是不可思议的。”③在“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中的“第三者”,不仅包括师生手中使用的语文课程教材,更包含引入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后者较前者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容,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和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源泉。

第四,“活动程序”要素。从教学模式的实施操作过程看,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④。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套相对稳定、比较完整的操作(或实施)程序和基本步骤。教学模式结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不仅规定模式在每一环节中应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而且设定模式中每一个环节排列的先后顺序。虽然在“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中,由于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加之模式结构中教师、学生这两大主体要素的動态性,可能引发出实施活动程序的可变性、生成性。但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着的共同内在“活动”规律和学生、教师两个实现条件要素的“相同”存在,“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的活动程序仍应由“教”的活动程序、“学”的活动程序和师生共同活动程序组成。

2.“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结构形态。“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结构形态,是指其内部各要素组合的外显结构形式,以及各要素、环节流程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具体表现样式。

作为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不仅要以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来表现自身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而且应该对应其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阐明自身独特的实施行为策略,以突显模式的时序性、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的优势。“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以稳定的空间结构和明晰时序指向表述教师(“定向”:确定方向;“导法”:指导方法)和学生(“应用”:探究体验)模式实施中教与学状态(活动)的运动过程,提供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步骤,以及实施的途径、方法策略:教师“定向”——编制活动目标、选择引入内容、创设活动任务情境,“导法”——指导活动方法、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应用”——组建小组、制订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合作、个人探究、整理资料、交流讨论、展示评价、成果发布,师生“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制定评价标准、开展评价总结。

二、“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行为策略

1.定向:确定指向。在“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中,由于模式受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特定指向性影响,在确定活动实施指向时,除聚焦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指向”和凸显活动情境“任务”指向外,更需要对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进行审视,注重引入内容的“价值”认定,彰显引入内容在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引领”功能。虽然“地方优秀文化具有深厚丰富的内涵、内容的综合性以及语言与物体的融合性,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高度审美的活动环境,有助于学生达到其他教学文本无法替代的情感体验”⑤。但是,要通过整理、优化,确保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不仅是“优秀”的,而且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人文素养提升是有“价值”的,其标准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与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知能现状相关,便于学生寻找语文课程知识逻辑与其现实生活逻辑上的“衔接点”,寻找适合自身知能现状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二是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吻合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吻合中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在训练、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意识;三是符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有意识地从地方优秀文化中选择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在活动的自主探究体验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为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定向”,就是要让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在符合时代精神的同时,凸显其语言的规范性、思想的深刻性,使之既有利于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语文知识探究和语文运用能力训练,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真谛,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自觉地接受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以高效的“价值”引领“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的方向。

2.导法:指导方法。“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的实施,“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⑥,活动的内容是“鲜活”的。指导学生面对鲜活的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过程开展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认识、筛选“鲜活的活动内容”的方法指导。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往往是“鲜活”的,可能是介绍风俗民情、文化遗产、方言俚语等“鲜活”的语言文字材料,也可以是特定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鲜活”的物体景物。所以,首先,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认识”方法,让学生借助方法去探究“鲜活”的语言文字材料里包含的语言学习材料、语言运用方法和思维方式,去体验“鲜活”的物体景物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其次,要教给学生信息筛选方法,让学生针对确定的活动主题,对自己“探究‘鲜活的语言文字材料”“体验‘鲜活的物体景物”时的认识再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提取出利于自己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信息。二是对开放式的活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追求的是过程取向;开放式的活动又具有动态生成性,所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生成价值。为此,教师在“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实施中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跟踪指导,既要在学生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方法指导,更要针对学生活动中可能生成的新的活动主题、方式、评价标准等,进行动态跟踪式的针对性指导,确保新的活动更具有方向性。

3.应用:探究体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在引入地方优秀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如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由于蕴含在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语言文字材料”中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冲击了学生原有的语文学习认知方法和语文认知结构,学生必定会运用已有的语文认知经验,对引入的地方优秀文化内容进行认读,这是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解读、分析、判断和综合的探究,在梳理出有效应用性的同时,增强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提升语言运用规范发现的能力,这是学生的理性认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一种自主探究体验活动;而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掌握知识的过程。“交流讨论”环节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发表自身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还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讨论”其他同学或自身“交流”内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加以补充与修正。在这“加以补充与修正”的“讨论”性“探究”中,学生可能会从他人的思维方式中掌握新的语文认知方法方式,推进其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进而实现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注释]

①②钱和生.对中职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79,79.

③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2.

④Thomas H.Estes,Susan L.Mintz,Mary Alice Gunter.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M].NewYork:Pearson,2010:67.

⑤姜红艳,钱和生.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选择原则——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Z3):96.

⑥钱和生.浅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8.

猜你喜欢

定向中职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