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析

2020-12-14王传涛姚圣卓田洪森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课程

王传涛 姚圣卓 田洪森

[摘要]地方工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建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还存在内容陈旧、设置不完善、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因此,应根据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放式、递进式、融合式的特点,从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体系构建。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传涛(1981- ),男,湖北天门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姚圣卓(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博士;田洪森(1964- ),男,山东日照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面向新工科的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DDB1916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055-05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培养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新工科。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出台,推进了我国高校新工科的建设与实施。“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地方工科高校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而作为地方工科高校教育中关键一环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改革的关键是建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这也是地方工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陈旧

近些年,各类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大部分地方工科高校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觉察较慢,不能及时了解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未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很多地方工科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课堂教学比重较大,实践教学课时偏少,缺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创业训练等实战指导,不注重以项目和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教学内容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主,缺少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内容。这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陈旧落后,不具备现代工业需要的工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为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地方工科高校正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甚至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但由于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提出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设置不完善。一是随意性太强。很多地方工科高校未能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有的甚至直接将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等课程换个名称就变成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种类较少,类型单一,无法满足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碎片化严重。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认真思考各门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各门课程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内容碎片化,没有形成多学科融合、阶梯式的课程体系,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预期效果。三是缺少横向联系,没有形成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各行其道,缺少相互联系,导致地方工科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土壤”。当前,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为主,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特别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

(三)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

目前,大部分地方工科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普及类的大班授课为主,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与学生所在专业的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没有将创新创业的要求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没有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基于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仅仅要求学生选够一定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而没有根据专业特点明确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掌握哪些创新创业知识、需要具备哪些创新创业能力,任凭学生随意选择。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简单易学、易獲得学分的相关课程,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二、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特点

新工科是指“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①。

近几年,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迅速涌现并蓬勃发展,促进了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构想,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其中,“复旦共识”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内涵特征;“天大行动”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径;“北京指南”提出了新工科的政策建议和具体的建设目标。目前,新工科建设在国内已取得广泛共识,并引起了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地方经济正在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业态;同时,各地方政府目前都在大力推进和实施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产业和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新工科人才。因此,地方工科高校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紧跟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未来产业布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三个特点:

(一)开放式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对照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课程为载体,改造现有专业,打通高校与外部连接通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创新工程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支持地方工业和经济发展。开放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即“对照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地方企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创新创业能力达成度评价—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二)递进式

地方工科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设置递进式课程体系。通过渐进的阶段性课程,让创新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实现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

(三)融合式

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指引,学生创新创业容易迷失方向;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学生创新创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合。探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保障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措施。

三、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建设原则

1.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原则。第一,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是明确和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地方工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纵向贯通。创新创业教育的每门课程不仅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要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开发课程大纲,细化课程每一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编制相应的教材、教学方案等。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在将来的就业创业过程中被利益冲昏头脑,受不良风气影响而迷失方向。第二,地方工科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挖掘创新创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依据专业、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社会环境、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行为表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当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结合实践项目的内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学生学会按规章制度办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系统性原则。传统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调课程建构的完备性和规范化,较少考虑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和几种学科竞赛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系统的角度,使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涵盖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完整链条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系统梳理全校各二级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学校特色和地方企业需求,从学校层面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彰显创新创业内涵和专业特色。

3.创新性原则。“问技术发展改造教学内容,问学生的志趣来改变培养方法。” ②第一,地方工科高校要与时俱进,及时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将课程内容与当下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社会热点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例如,创新创业教师在授课时,要融入精彩的案例与热点时事,提高代入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创新创业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例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授课时采用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利用网络社交工具,组建班级QQ群、微信群,组织学生在群里交流讨论;建设新工科课程资源库和在线开发课程,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实现学习资源供给的多元化。

(二)建设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感受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学习活动的心理态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課程体系设置的前提与基础,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对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教科书和参考书目的学习等方式获取的知识,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隐性知识是非常个性化的知识,主要表现为个人的经验,具体体现为难以表达的创新创业技能、技巧和诀窍等,以及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洞察力、默契、直觉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兼顾两种知识的教育,显性知识的传授可以由地方工科高校负责,隐性知识的传授则需地方工科高校联合地方企业共同完成,由地方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3.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来培养。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求职实务和技巧,通过大量训练使学生学会收集求职信息、准备求职材料、熟悉面试礼仪、掌握面试技巧,切实掌握就业创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技能,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以高校为主体,以地方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专业实验室和创业实训室等,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训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

(三)建设内容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包含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又要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创造性的教育内容。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和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实施载体落实到专业的每门具体课程上,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同时,还要重视第二课堂,构建广泛、系统的课程体系。

1.第一课堂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初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中级课程主要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高级课程是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进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初级课程面向一年级学生,是通识课程,如“创业创新基础”“大学生创业导论”。初级课程主要讲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创业理念等创业者应该掌握的创业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地方工科高校要选择或自主编著适用于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材,做到分专业安排教材、分专业设置课程。创新创业教师要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早做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中级课程面向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与专业课程结合的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创业训练等实战指导,使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创业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类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运用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解决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高级课程面向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与科研项目和地方企业真实项目相结合的实践课。高级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教师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逐渐完成项目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高级课程应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从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入手,使学生掌握真实项目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第二课堂是指不列入教学计划,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习惯养成、能力提升具有明显效果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二课堂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第二课堂的内容包括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和沙龙、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等。通过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和沙龙,特别是通过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校友的分享,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和熟悉创新创业,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特别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四)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究竟被实现了多少。根据新工科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诉求,需要学生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相應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时可以从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到全面、科学、合理。

首先,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创新创业能力目标进行细化,将细化目标分解到各门创新创业课程中,各细化目标的权重值由专家和任课教师共同确定。其次,分解到各门创新创业课程的细化目标需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予以明确,教学大纲还需确定支撑细化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环节、评分标准和评价方法,在每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课程负责教师需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最后,在大四结束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创业能力的细化目标及其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达成度。

总之,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创新创业能力目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评价时应结合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表现,而不再以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与灵活性不仅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

②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8.

[参考文献]

[1]刘卫东,雷轶.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8):8-14.

[2]胡英芹,吴坚.美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与特征[J].高教探索,2018(8):80-86+120.

[3]胡剑,张妍.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点研究[J].高教探索,2019(12):69-73.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课程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