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20年总目录
2020-12-14
数学教育
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测评及其培养
陆吉健 丁姣娜(1-1)
跨界研究在数学建模教与学中的应用
袁亭玉 李晓丽(1-4)
国外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游戏研究及启示
黄梦蝶 唐恒钧(3-1)
谈高中数学写作的评价
仓万林 李 红(3-5)
基于美好教育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探析
俞 昕(5-1)
使用费米问题来引入数学建模
朱雨姝(5-3)
“思意数学”的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林 伟(11-1)
教材与教法
“三用”视域下的数学建模教学
——以《2017版课标》的“包装彩绳”教学为例
李昌官(1-7)
让数学文化在校本课程中闪光
——“数学文化概说”教学实录及思考
华志远(1-12)
香港高中数学教材的特色及启示
谢曙光(1-15)
在比对自悟中提高高三数学课堂的复习效率
韦颖德 杨伟达(1-2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与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以“函数单调性”为例
逯彦周 项丽红(3-8)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释疑
——兼谈概率统计中总体分布的教学思考
王洪军(3-11)
新课标视角下数学教材对比研究
——以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湘教版)立体几何初步为例
倪筱妤 孔德宏(3-14)
立足学科内涵 做有深度的教研
——高中数学说课的实践与思考
田兴辉(3-16)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
——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为例
林运来(5-8)
指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以函数的周期性一课为例
王礼勇 邵 达 陈相友 胡浩鑫(5-13)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以2020年高考数学山东模拟试题为例
刘玉华(5-17)
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比较研究
——以人教2019年A版和2004年A版教材为例
叶立军 王思凯(7-1)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实践研究
李晓波(7-6)
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
——以“幂函数”为例
倪小玲 陈碧芬(7-10)
三角函数概念教学
杨 彬(7-15)
谈“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如何在教科书中落实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张艳娇(9-1)
立足整体观 研读新教材
——以“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内容解读为例
任念兵 汪 健(9-7)
HPM微课视角下数学文化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张定强 冯园园(9-12)
围绕“四基”的数学微专题教研
——以椭圆定义教学中的“类比思想”为例
肖恩利 张建国(9-17)
高三数学深度学习的施教策略探讨
李雅萍(9-20)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介绍
——以必修第一册为例
刘祖希 苏有马(11-6)
深度学习视域下数学学材功能的分析
丁益民(11-11)
基于新教材培训的高中数学教学理解与思考
周 威(11-13)
以函数为例摭谈新教材引发的教学启示
俞 昕(11-15)
数学教科书插图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基于文献的分析与思考
胡智慧 张维忠(11-19)
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课例及分析
傅海伦 曾冠予 王 彬(11-22)
案例评说
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函數y=Asin(ωx+φ)的图象(第1课时)的“问题
串”教学实录与点评
苏丽新 武瑞雪(3-19)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为例
于 涛(3-23)
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的高三一轮复习课
——以《古典概型》为例
于莺彬(7-17)
HPM视角下“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朱树金(9-23)
文化视角下的微专题问题链设计
——以“向量中神奇的三点共线”一课为例
毛浙东(11-27)
名师谈教研
摭谈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成长
俞 昕(3-26)
专题研究
一个自然数阵的若干优美结论
苏克义(1-23)
涉及两个三角形的Napoleon定理及其自相似推论
陈 都(3-28)
年号数2020是数字和变换下的黑洞数吗
王凯成(5-26)
Weitzenbck不等式的研究综述
董 林(5-28)
新视野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圆锥曲线”内容比较研究
朱树金(5-20)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引介与比较研究
——以大陆、台湾和香港为例
刘存华 林素安 周 莹(7-19)
思路与方法
第31届USAMTS试题赏析(第一轮)
钟劲松(1-24)
解题少弯路 分离来相助
——分离法解题举隅
蒋满林(1-28)
三角函数探究型问题的求解策略
王荣峰(1-31)
一题多解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椭圆焦点三角形一题为例
候 萱 丁新城(1-34)
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谈函数极值点的唯一性
王耀文 罗 鹏(1-36)
小苹果不等式
张蕴禄(1-38)
函数搭台 导数唱戏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几种构造函数策略
李昭平 (3-31)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以一道经典试题为例
王淼生 黄 勇(3-34)
深挖教材例习题 提升解题效率
——以一个课后习题结论的推广和应用为例
马孟华(3-37)
巧构函数证明不等式
陈凌燕(3-39)
“双换元”是破解二元变量最值问题的利器
杨瑞强(3-42)
基本不等式之“1的代换”
任卫兵(3-43)
追求“四主”的数学教学
——以“一个绝对值不等式的推广”为例
余业兵 张晓斌 李忠如(5-31)
一类函数图象上的特殊“点对”问题的求解策略
王新兵(5-34)
一个切线不等式的应用
张彩霞(5-37)
构造两点间距离为零解三角函数题及其推广
彭小明(5-40)
由试题错误引发的对等式p或等式q恒成立问题的思考
俞杏明(5-41)
例谈数形结合法巧求三角形面积的范围
刘海珍 刘秀萍(5-43)
这道试题是如何命制的
张 鹄 孔 峰(7-25)
数学解题应将模式策略进行到底
——基于含有f′(x)问题的函数构造
刘正章(7-29)
外接球球心的秘密
朱贤良(7-32)
由“数”到“形” 层层剖析
——例谈一道无理函数值域的多种解法
王一行(7-37)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应用举例
陈晓明(7-39)
玉经雕琢方成器 酒酿数载十里香
—— 记一道压轴试题命制的磨砺过程
张 鹄 孔 峰(11-31)
多角度破解和思考圆锥曲线中的过定点问题
邓 城(11-34)
答案缘何半遮面 溯本追源成自然
王桢宇 王芝平(11-39)
当导数遭遇三角
曹 轩 龚 芮(11-42)
当 ex 遇 上n次函数
——议2020年全国卷Ⅰ和浙江卷的导数压轴题
胡蓓蓓(11-44)
高考复习指导
2019年高考数学函数试题探析及教学启示
叶立军 戚方柔(1-42)
高考数学试题中的数学文化研究
——以2019年高考为例
李怀军 杨新光 朱亚丽(1-48)
兩道2019年高考题的共性浅探及结论推广
周 威(1-52)
2019年高考三角函数试题评析及复习备考建议
盖传敏(1-55)
高考数学情境化试题的讨论与思考
于贻丹(1-57)
计数原理与概率复习备考专题透视
周冬梅 尹承利(3-46)
祖暅原理专题复习
陈玉坤 王志和(3-52)
近年高考“不等式选讲”题目分析及备考建议
王国学 黄 浩(3-57)
多角度求解2020年山东省模考22题第Ⅲ问
苏 悦(3-60)
如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以2019年高考數学理科全国Ⅰ卷概率统计解答题
为例
杨会涛 胡志奇(5-44)
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运用水平分析
——基于近5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
金月丹 张维忠(5-48)
在数学“规矩”下解题
张 羽 于世章(5-52)
2020年台湾地区学测(数学)选择题赏析
钟劲松(5-54)
我为高考设计题目(4)
甘志国(5-59)
我为高考设计题目(5)
甘志国(7-42)
2020北京各区期末模拟“特色小题”分析
夏繁军(7-46)
真水无香 彰显本质
——为2020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点赞
甘志国(9-27)
2020年全国新高考数学卷Ⅰ的“五育”特色
刘 艺 赵思林 高 峥(9-33)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分析与
教学启示
林运来 田富德(9-39)
以简驭繁 以小胜大
——2020年浙江高考第9题在高一的教学体验
张旭强(9-44)
多视角解析一道2020年高考数学客观性压轴题
蔡勇全(9-48)
赏析两道导数压轴题的通性解法
沈盈盈(9-50)
2020年高考“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专题解题教学剖析
杨 艺 化存才(9-51)
2020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理科数学第21题的思考
侯典峰(9-54)
应用“排序配对法”探求集合封闭性问题
龚新平(9-58)
以题研课
——用好一题一课,提升复习质量
李小蛟(11-46)
2021届高考数学最新模拟“多选题”归类赏析与教学启示
余铁青 唐军伟(11-49)
素养导向下的立体几何多选题剖析
杨长智(11-54)
一道高考试题所呈现的“一核、四层、四翼”
李建国 刘梁华(11-57)
让高考数学压轴题的解法来得更自然些
——2020年全国卷(Ⅲ)理科第21题剖析
李春宣(11-60)
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圆锥曲线问题研究
周 阳 潘红娟(11-61)
争鸣·探索
刍议一道高考选择题选项的合理性
王 凯 樊忠元(1-59)
应当弄清楚的两个问题
甘志国(1-61)
也谈通法求“Aan+Bbn”型结构的最小值
林国红(5-63)
探源函数单调区间的开闭
吴中才(7-57)
一道课本习题的解答修正与教学启示
王学忠(7-59)
竞赛园地
一道不等式竞赛题的多证与加强
邹守文(7-52)
解一道数学竞赛题的心路历程
赵世念 贺建勋 刘鹏飞(7-54)
探求2020年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几何压轴题
龚新平(7-56)
数学园地
数字e的缘起与指数函数
张劲松(1-63)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综述
——基于2019年《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转载论文情况的分析
张定强 郭 蔚(3-63)
e、π:“数”你最好两奇葩
刘权华(7-63)
中国传统数学教学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审视
李 静(9-61)
学生习作
平方数对半差特性的发现及思路
杨晨曦(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