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在急诊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2020-12-14马玉华包锁柱贾宗智
马玉华,包锁柱,贾宗智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兴安 137400)
下肢手术是急诊中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但因手术难度较大,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易造成影响。为保证手术效果,须通过麻醉实现镇静、镇痛目的。单侧轻比重腰麻在下肢手术中较为常见,该麻醉方式通过配比溶剂,让轻比重麻醉药物上浮或重比重麻药物下降,实现麻醉药物的弥散分布[1]。但据临床数据显示单侧轻比重腰麻的麻醉效果并不显著,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为此麻醉医生采取精准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措施,提高麻醉成功率。本研究通过观察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单侧轻比重腰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急诊下肢手术中的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进行下肢手术的168例患者为研究目标,所有入选患者根据,通过麻醉方法分为各84例对照组(实施单侧轻比重腰麻)观察组(实施单侧轻比重腰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照组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15~77岁。观察组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16~79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均签署同意书,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侧轻比重腰麻,术前10 h禁食禁饮,术前30 min肌肉注射0.3 mg海俄辛、0.1 mg鲁米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心电图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脉搏监测,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入0.2%布比卡因注射液7 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取仰卧位,利用超声探头扫查神经截面,在超声引导下将10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注射于股神经面上。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需对观察组、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利用心电监测仪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动脉压和心率,术后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幅度越小,代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越稳定。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表达形式(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术前心率:观察组(76.32±9.17),对照组(77.82±9.32),t=1.052,P=0.295。术后心率:观察组(84.25±9.39),对照组(76.17±7.31),t=6.223,P=0.001。术前平均动脉压:观察组(82.25±5.39),对照组(81.17±5.56),t=1.278,P=0.203。术后平均动脉压:观察组(92.54±4.72),对照组(82.67±5.31),t=12.733,P=0.001。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下肢手术较为复杂,手术难度大[3-6],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也较大,在术前往往需要对患者的局部神经进行麻醉,降低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在外科手术中麻醉方式较多,不同的麻醉措施效果不同。
单侧轻比重腰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利用超声图像引导外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医生可直观的对神经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实施精准的神经阻滞[7-9]。在麻醉过程中精准控制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麻醉成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10-12],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两种麻醉方式结合临床效果优于单侧轻比重腰麻。
总而言之,对急诊下肢手术患者实施单侧轻比重腰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13-15],能够提高用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性,该麻醉方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