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巡抚黄图安及其著述考
2020-12-14胡钟毓杨学娟
胡钟毓,杨学娟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黄图安,字四维,号东园,山东堂邑(今聊城东昌府区)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崇祯十年(1637)授保定府推官,先后任庐江知县、吏部主事、吏部员外郎、易州道。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清兵入关,黄图安率所部归降,留任易州道。 时河间巨盗李联考纠众万余,侵犯易州界,黄图安亲擒贼首,扫平余党。 次年(1645)四月,因剿抚有功,擢甘肃巡抚,黄图安以母年老请辞,易州百姓亦恳留,但顺治谕旨:“黄图安擢抚严疆,着速赴新任,殚力料理,所请俱不允”[1]。顺治三年(1646)六月,调任宁夏巡抚。八月,黄图安再次上疏请求终养老母,不料,朝臣诬陷其“以西陲多事,借端规避”[2],遂革其职。 次年(1647)三月,朝廷追议黄图安在甘肃巡抚任内因“服用违制”而“永不叙用”[3]。 大学士范文程闻之,认为黄图安的母亲时已八十一岁,“终养乃人子至情,吏部不宜遽议斥”[4],拟为其申奏,但时值斋期,未能如愿。 遂告之于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不想二王却责怪范文程“擅专请”[5],并将其“下法司勘讯,坐削职”[6]。 顺治九年(1652)四月,范文程再次上疏,请求启用黄图安,朝廷“着以佥都御史巡抚用”[7]。 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朝廷复授黄图安为宁夏巡抚。 十四年(1657),考满,加副都御史之衔,并荫一子入监。 十六年(1659),济南知府贾一奇因贪赃而被山东巡抚程衡弹劾,贾一奇当年任庆阳同知乃黄图安所荐,故给事中姚延启上疏朝廷,认为:“黄图安保举匪人,贻害地方;且图安自任巡抚,绝无劳绩可纪,即滥举一端,已足觇其庸劣有素。 请治罪以为朦徇者戒。 ”[8]黄图安遂被降五级调用,寻卒。
有关黄氏生卒年, 正史无载,《清人别集总目》载其卒年为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9],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也记为1659 年[10],其依据为《清史列传》中的相关记载,即上文中提及“(顺治)十六年……图安降五级调用。 寻卒。 ”[11]但朱则杰以为:“《清史列传》常用的‘寻卒’,尽管时间一般不会久,却也并不一定就指当年谢世。 故《提要》予以空缺,倒反而是一种审慎的做法。 ”[12]同时,黄图安的生年也无法确定,但朱则杰据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丁贞女”条(总第九百十五则)[13]推知, 黄图安生年下限大致为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且其享年当在70 岁以上。
黄图安为官期间,励精图治,尽职尽责。 他任易州道时,一改易州饿殍载道的面貌,平定盗寇侵扰,使易州民康物阜。 当他调任甘肃巡抚时,百姓再三恳留,足见其深得民心。 他在宁夏巡抚任时,重修汉廷渠和唐徕渠,疏通河道,惠及百姓。 黄图安性情耿介,为官清廉,曾多次上揭帖、奏疏指陈时弊与官吏的劣迹。 《山东明清进士通览》中评其:“为官清廉,不事奢华,讲求实政,去官之日,囊中空空。 ”[14]
黄图安为政之余,善做诗文,《(乾隆)宁夏府志》载其“……公余文翰自娱,边城名胜多经题咏”[15],唐德亮在《东园诗集》序中誉之“博雅儒宗,经纬文武……虽以陶写性灵,殽撰万物,而济时经世之谟,随境而寓”[16]。 黄图安传世作品有其创作的《东园诗集》,有其负责纂修的方志,还有零散的奏疏、揭帖、墓志铭等。
一 《东园诗集》
(一)《东园诗集》的版本
《东园诗集》共收诗五卷,4 册1 函,线装,四个装订眼, 单黑鱼尾, 四周单边, 书高25.4 厘米,宽15.3 厘米,版高20.2 厘米,宽13.2×2 厘米,半页9行,行18 字,个别页码有双行小字,行2 字。 每卷卷首皆有朱文方印“首都图书馆藏书之章”,诗集前有唐德亮、宋琬序二篇,唐序后有两枚白文方印,分别钤“唐德亮印”“采臣印”;宋序后一枚朱文方印“宋琬之印”,一枚白文方印“荔裳”;黄图安自叙后有朱文、白文方印各一枚,“黄图安印”。 目录、卷首除首图藏书印,还有朱文方印一枚,钤“北平孔德学校之章”。 诗集每卷独立编页,且卷首皆有:东园诗集卷之几 东园主人黄图安四维甫著。 此外,《东园诗集》第四卷、第五卷的版心中交替出现“卷之四”“续刻卷之四”“卷之五”“续刻卷之五”。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中)》(1998 年版)记载《东园诗集》有清顺治十二年(1655)刻本[17],《中国古籍总目(集部3)》(2012 年版)中记录《东园诗集》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18]。 据笔者于首都图书馆目验,其馆藏《东园诗集》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 因是集卷四、卷五有“续刻”字样,可见现存《东园诗集》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并非初刻本,而为续刻本。 结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中)》(1998 年版)中所录及诗集前唐德亮所作序言落款时间“顺治乙未”等内容,笔者以为其中涉及的清顺治十二年(1655)刻本为《东园诗集》的初刻本,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当为续刻本,而现存首都图书馆孤本《东园诗集》五卷本即为此本。
(二)《东园诗集》的主要内容
《东园诗集》包括序、赋文、诗歌三部分。
是集正文前收录三篇序文。 第一篇为清代文人唐德亮于顺治乙未年(顺治十二年,即1655 年)所作,文中唐德亮云黄图安诗“格律森整”“气韵沉雄”“音节韶令,风度娴雅”,认为其“卓然成一代之书”,给出极高评价。 第二篇乃清代文人宋琬所作,题为《东园诗序》,此序同时收录在宋琬《重刻安雅堂文集》卷一中(宋琬,清代诗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宋琬次子宋思勃辑补整理,并重刊《重刻安雅堂文集》二卷,《清代诗文集汇编》中有收录)。 在此篇序文中,宋琬指出黄图安诗歌内容博杂、题材丰富,同时对黄图安性格中豪放、 旷达的特点大加赞赏,评其诗“气完而神畅,音亮而格高”。 第三篇是黄图安的自叙,前半部分交代了本诗集命名的缘起,一方面“东园”是诗人的别号,另一方面“因东可园而园之,因园在东而东之也”。 在自叙的后半部分,黄图安表明自己旷达随性、任性自然的人生态度,他把五柳先生的生活作为自己追求,希望能从自然之境中感受生命的乐趣。
《东园诗集》在卷前收录了黄图安的四篇赋文,分别为《梨花赋并叙》《莲花赋》《菊有黄花赋》《雪赋》四篇。 这四篇赋为作者感时触物之偶作,“铺采摛文,体物写志”[19],文辞精致,铺排工整,对梨花、莲花、黄花、雪四种意象的特点进行了极致的描绘,如《莲花赋》突出描写“素质之清美”的莲花,颂扬其性质纯洁、遗世独立的高洁品质,黄图安认为莲花“非宦非隐,亦仙亦凡”,侧面表现出自己对于莲花自由随心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菊有黄花赋》着力表现“孤洁自好,雅澹生光”的菊花特点。 黄氏之赋文诚如唐采臣先生在《菊有黄花赋》后的评价:“思入风云,韵鉴金石……有古人不及今人之叹。 ”[20]
诗集主体部分为黄图安的诗作,按创作时间顺序排列,并将每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依据内容分集汇编,且冠以集名。 卷一作于明崇祯时期,是黄图安入仕前和初入仕途时所作,包括《拟古诗十九首》《咏雪集》《落花集》《天籁集》。 《拟古诗十九首》大都充斥着人生的哲学和理趣,如拟《行行重行行》中“天地有否泰,人生有合离”一句揭示了世界矛盾的二重性原理。 《咏雪集》《落花集》为写景抒情诗,多发“五柳垂门外,一竿钓日西”(《落花绝句百首》其三十五)的恬淡之语,《天籁集》即《天籁与行纪》二册,此集当为黄图安另一部诗集,但因未经刻录,散佚甚多,后从朋友处得两卷残卷,并录于《东园诗集》中。 这部分诗多表现对于古人古事的评论与看法,如《登鲁仲连台》一诗中,高度赞扬了鲁仲连“唾手却秦帝,仗义服辛生”的功绩以及其“避爵宁长性”的超脱,又在诗的结尾以“天崩地裂东溟涸,此台应亦与之倾”之句表现了鲁仲连不慕名利品质的永垂不朽。
诗集卷二为《鸡窗偶录》,鸡窗即诗人的书斋。这部分诗歌作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或十六年之前,此时明朝处于其统治的末期,“内外交讧,焚杀惨目, 烟火阙绝, 郡邑萧条, 切杞忧者动虑土崩”(《鸡窗偶录序》),明朝政权岌岌可危。 《鸡窗偶录》所收诗歌主要为叙事、抒情、边塞、酬赠之作,多表达对“到处烽烟凄断鸿”(《同李方甫城头望月三章》其一)社会的痛心以及自己“可怜乡井隔千里,终日悠悠一旅人”(《观田家》)的孤独漂泊之感,但在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豁达的黄图安在其诗作中仍充斥着“碌碌风尘何足问,放浪长歌共慨慷”(《咏赵邃如地室中插植迎春》)的任性之语。
诗集卷三分为《于野蛩吟》与《园谱》两部分,写于1644 年及以后,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及之后。《于野蛩吟序》云:“‘于野’者何,志地也! ‘蛩吟’者何,志时也! 地何以于野志? 迨暇也。 ”“蛩吟”指蟋蟀的叫声,点明时间,集中主要收录酬赠唱和诗和怀古咏史诗,多作于秋日之时,表现因甲申之变而引发的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以及对故国逝去的伤感,如《先帝挽词步张岭韵》一诗中,诗人为明崇祯皇帝作挽词,挥泪山河前,表现了对明朝灭亡的痛心,“成败世间总幻梦,升沉人事自推迁”一句表达对于世事更迭的无奈和悲痛。 此外,该卷收录的边塞诗多表现对家乡的思念;收录游历纪行诗与写景抒情诗,如《重游任氏园亭》《六月菊》等,大都表现青春易逝、年老体衰之感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园谱》多为在园中漫步时“得意以忘言”“应手而舒襟”(《园谱序》)之作,多为写景抒情诗,集中所收诗标题皆以具体景物命名,清新脱俗,语言清丽,如“从容自觉义皇在,闲向庄周问马啼”(《杨柳溪》)表达对山水自然之景的流连忘返以及渴望归隐自然的人生志趣。
诗集卷四成于1646 年黄图安因故意规避罪被革职后,此后几年黄图安无官一身轻,流连于山水之间,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渴望归隐的志趣。 此集记录了黄图安在被革职归家路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归乡之后辗转于山水之间的闲适生活,多为隐逸诗和酬赠唱和诗,表达对田园山水的喜爱以及“安闲得僻地,洒脱未为官”(《书舍二首》其一)的超脱之感。 值得关注的是,黄图安在此诗集中专列一集《菊斋闲咏》,收录三十首咏菊诗,托物言志,通过写菊“傲骨不争秾矣媚,贞心堪与后凋同”(《菊斋闲咏·一东》)的品质,表现诗人对高洁品质的颂扬。
诗集卷五作于1652 年及以后, 黄图安因范文程等人的举荐,被重新起用。 此集中所收录诗主要以写景状物抒情诗、羁旅纪行诗、酬赠唱和诗为主,诗中蕴含感情丰富,既有对“忘却尘中事,闲登醉后城”(《壬辰春雨后东园闲步十首》其十)的恬静无欲、远离尘俗生活的追求,也有“鲈鲙思家官自罢”(《追和杜工部秋兴八首》其八)之语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表现“穷檐多少啼号者”(《雪霁二首》其二)的现实生活,同情百姓的贫苦生活,期望统治者能关注百姓,造福于民,恰如唐德亮于序中所云:“博综浩繁,如入武库”[21]。
黄图安不断在入仕和出仕之间徘徊,其诗歌内容和情感也随其身世与遭际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其诗歌创作题材丰富,涵盖即景抒情诗、出塞诗、赠友唱答诗、行旅诗、隐逸诗等,其中既有其对任性自然、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实和百姓的关注,体现了黄图安思想的二重性。
二 黄图安的文
黄图安的文主要包括赋、奏议、揭帖、墓志铭四类。
黄图安存世赋作仅四篇,收于《东园诗集》中,前文已论,此不赘述。
奏议有《黄图安奏为遵旨任事竭力岩疆本》《请免加派九厘银两疏》《田赋公议五条》《条议宁夏积弊疏》四篇,除《黄图安奏为遵旨任事竭力岩疆本》被收入《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其他皆收在宁夏、山东旧地方志中。 《黄图安奏为遵旨任事竭力岩疆本》一疏作于顺治二年(1645),是黄图安为答复皇帝任命而作。 面对顺治皇帝任命自己为甘肃巡抚的决议,黄氏第一次上奏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太过而锋易折,方自惧不克陨越,以贻名器羞”[22],委婉拒绝。 后皇帝复旨,黄氏虽自觉浅薄低劣,但深感圣恩,最终决意“捐躯矢报,竭力若疆”[23],接受皇帝委任。
顺治十二年(1655),皇帝广开言路,要求地方文武各官“俱着详切直陈无隐”[24]各地积弊,并“知其病即备其药,言其害即举其利”[25],黄图安作《条议宁夏积弊疏》,从边事、饷银、农事、水利、驿递等八个方面积极谏言。 每部分先直陈宁夏当地现实,后有“此系积弊。 见今整顿”[26]之语,随之对症下药,提出对策。 如宁夏屯田的收成尚不足以抵所食,且屯兵“无兵之用,有兵之费”[27],往往恋及家人逃回,感此现状,黄氏提出“化兵为农”“变兵为民”的措施,即废屯田,把屯兵变为缴纳赋税的农民,使庶兵“各获乐土之愿”[28]。 此外,黄图安还提出撤回塞防兵、按数分领饷银、设驿丞专管驿递、减半官茶、责成浚渠职官、早备荒歉等建议,可见黄氏洞悉积弊,所呈所谏颇为剀切。
《请免加派九厘银两疏》是黄图安请朝廷为宁夏河东地区减免九厘额银所作。 在奏疏中,黄氏着力厘剔前明弊政,指出在宁夏河东之地征收此项赋税的不合理性:明末动乱,庆阳带管河东,使得庆阳九厘之制混派于宁夏河东之地方,黄图安以为“因前有混派之弊,致后有改催之变,此弊源昭著者也”[29]。而后呈报地方民情,以为九厘银额的征收使百姓苦不堪言,且“详考志书,及本镇题明经费录”[30]也未有此项赋税,如若加收,定会致使百姓外亡。 故“伏乞皇上敕部议覆”,奏议捐除该地加派九厘银两,使河东百姓可“安居荒漠,而无偏苦代累之悲”[31]。
《田赋公议五条》收于康熙七年《堂邑县志》卷之三的《艺文志》中。 文中出现“明末”一词,故笔者以为该奏疏作于黄图安于清朝为官之际。 《田赋公议五条》从代编驿站、银米失平、荒田纳租、沙咸税粮、协济闸夫五个方面,揭露山东堂邑县田赋之现状与弊端,并予以改进措施。 如“荒田纳租”一条指出,因以荒田纳租,所纳租税较轻,故历来知县每遇催粮,“户头报完之日即赏给荒地二三亩,责令开垦三年纳租;或不赏荒地,逼令捏报开荒二三亩”[32],使得冒开荒之名的乱象频发。 黄图安以为应清查荒田一项,将开过之荒田尽收入正额,以下田之名纳税,不必留荒田之名。 此外,黄图安还提出革除新添代编银两、厘清堂邑与其他州县所纳税额有异之因等具体建议,希冀异日可“从容举行”[33],使小民受福无尽。
黄图安的《黄图安为宁夏地方驿传考成情形揭帖》《黄图安为宁夏驿站银两清册已开造呈报事揭帖》两篇揭帖分别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和顺治十五年(1658),皆收于《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且二者都为“严定驿传考成之法,厘夙弊,以饬邮政事”[34]而作。 两篇揭帖对朝廷有关驿站建成和建设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成, 并对其实施状况进行了汇报、提出自己建议。 《黄图安为宁夏地方驿传考成情形揭帖》主要呈报宁夏地方驿传的建设情况并提出建议。 顺治十年(1653)户科给事中周曾发题请设立循环文册,并提出设驿政考成驿传道、勘合火牌定冲僻等措施整饬宁夏驿站,悉议行。 黄图安对周曾发的建议推崇备至,并对施行情况进行了汇报,指出该地“严行驿传道督催协济”[35]以及“详查各驿应付差遣”[36]的决议都行之有效,在施行过程中“无冒滥横索等弊,文册俱报到职”[37]。 与此同时,先任抚臣李鉴量曾分配固定银两于驿站购买马驴及差遣廪给,黄氏提出各道应“呈详造册前来,逐加核明备造青册,咨送户兵二部查考外”[38],记录驿站费用并考成。 《黄图安为宁夏驿站银两清册已开造呈报事揭帖》一文即为上文揭帖中提出设银两清册之措施的施行状况进行汇报,称:“开造协济驿站银两及催征各官职名并无私加私派,亦无冒滥横索。 ”[39]同时在准兵部提出关于各驿马匹的料草银两举措,朝廷决议驿站马匹所需草料皆由该镇兵马银钱支付,如若不便,则依草料时价,裁剪相应数额的军饷以资料豆购买。 针对此项措施的实际实施情况,黄图安指出“通融购买马匹及诸用之需”[40]并无偏私,且“协济并料豆银两以拾分俱已全完”[41],颇有成效。 这些措施在黄氏看来都是于驿站事务大有裨益的举措。
据以上黄图安奏疏和揭帖主要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黄氏作为官员,不仅对国家政治现实颇有见地,且尽职尽责。 他为民请命,不论是上奏减免九厘银额还是直指宁夏八条积弊,都表现了他对民情的关注,也凸显了其敏锐的政治意识。
除此,黄图安还有一篇墓志铭,题为《户部郎中杨敬衡讳延宗墓志铭》, 收录于清代周铭旗纂修的《乾州志稿》 卷十 (《金石志》) 中, 现存光绪十年(1884)刻本。 杨敬衡其人不可考,据此墓志铭可知杨敬衡为明末乾州(今陕西省乾县)官员,面对清兵入侵,其与子“挺身不屈,赴难如饴”[42],气节刚正,誓死不降。黄图安称“其清白节义,忠烈肝肠,亦可以流芳今古”[43],全文文辞恳切,表现了自己对于友人仙去的叹惋和悲痛,同时又表达了对友人刚正不阿气节的赞叹,称“维公之节,一抔千秋,代仰前哲”[44],对友人杨敬衡给予了很高评价。
三 《堂邑县志》
除前述著述外,据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缘起》载:“康熙七年,知县张茂节增修。 同局者训导隋之杰,邑人中丞黄图安,同知李之矩,训导李教典,生员李观生、苏士任、苏化鳞、穆统祖、景捷然。 ”[45]由此可知,黄图安曾参与纂修过康熙七年之《堂邑县志》。 是志共三卷,约五万字,现存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卷前序文及卷一散佚,仅剩残卷两卷,藏于国家图书馆。 此本更改旧志部分分类,增补明末以来人事。 该志集合历代有政绩者增立名宦志,又分设人物志、选举志,分类更加完备。 卷二包括名宦志、职官志、人物志、选举志、灾祥志;卷三内收艺文志、杂志。
综上,黄图安一生著述颇多,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其较高的文学水平,亦反映出其为政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