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学习会随年龄改变吗?

2020-12-14董月晴孟迎芳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5期

董月晴,孟迎芳

内隐学习会随年龄改变吗?

董月晴,孟迎芳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内隐学习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复杂知识的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各个阶段的内隐学习进行总结,对内隐学习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婴儿期的主要学习方式即内隐学习,随着年龄的长大,内隐学习逐渐退居二线,老年时期内隐学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内隐学习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不同的研究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内隐学习;统计学习;婴儿期;成人期;老年期

婴儿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经暴露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中,通过各个感觉器官开始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他们虽然还不懂得刻意去了解这个世界,但此时学习已经发生了,而主要的学习方式即是内隐学习。[1]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个体无意识地获得复杂知识的过程。[2]广义的定义为,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环境信息的敏感性,包括对环境中的模式、规律、顺序信息和统计学信息。[3, 4]

内隐学习贯穿我们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内隐学习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呢?内隐学习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核心合集为文献数据来源,分别以implicit learning、implicit memory与infant、children、preschool、young、youth、adult、aging组合成主题词进行搜索,仅限2009-2019年限文献,并去除会议文献和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后得到179篇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发展特征的有效文献。同时也对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进行了类似的搜索,但未发现有关内隐学习发展研究的论文,仅有1篇为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其探讨了内隐学习的发展。本文将对这180篇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对内隐学习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年龄段群体内隐学习的特征,了解内隐学习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学习建议,帮助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

一、不同年龄段内隐学习的特征

(一)婴儿时期的内隐学习(3岁之前)

研究者普遍认为,内隐学习是人类一种较为古老的认知方式。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内隐学习便已出现。[5-7]

大量证据表明婴儿对语言规律就具有高度的敏感性。Goodsitt, Morgan 研究最先发现7个月大的婴儿具有单词分割的能力。[8]Saffran, Aslin 研究发现八个月大的婴儿通过单纯的接触人工语言就可以很快的学会不同音节之间的转换。这种能力,作者认为是婴儿对语言音节信息的敏感性。[7]不仅仅是视觉上,在听觉上8个月大的婴儿不仅可以跟踪快速出现的事件(即每秒4个的音节),而且可以计算出这些事件的各种统计数据(例如,音节出现的频率和转换的概率)。[9]之后的研究还发现婴儿对语音学习、单词学习、语法学习同样具有敏感性。

婴幼儿对统计学习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包括其他的视觉统计学习的能力。当面对高度复杂的多维视觉刺激时,婴儿会自动关注一系列图像中共同出现的特征,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包含这些相关特征的新颖的图像上。[10]两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习惯遵循统计预测模式的离散视觉序列。[6]九个月大的婴儿在接触多元素视觉场景时,会对元素之间共同发生的条件概率关系表现出敏感性。[11]此外,婴儿还可以利用各种统计和社会信息来理解和预测人类动作的基本结构。

不仅如此,在跨模态,即跨通道的学习中,婴儿表现出比成人更大的优势。关于在内隐跨通道学习的研究中发现,6个月和12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学会了根据先前的听觉刺激预测视觉刺激。[12,13]Rohlf, Habets 使用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通过单纯的被动暴露来快速进行跨通道的学习,而成人只有在任务相关的情况下才学习到相同的跨通道模式。[14]

综上所述,婴幼儿就具有了很强大的内隐学习能力,在语言、知觉和跨通道上均表现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婴儿学习者而言,内隐学习充满了挑战,包括信息源较大,环境变化不确定性以及学习的泛化性。此外,他们的注意范围有限,而且不能快速的处理有限的信息。Kidd 的研究发现,婴儿更容易停止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事件的观察,而不太可能终止对中等复杂性事件的观察。[15]婴儿的内隐学习可能会趋近于中等难度。我们认为,内隐学习可能是作为一种能力而存在,这个时期的内隐学习的某些方面是一生中最强大的时期,可以帮助婴儿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众所周知,个体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那么婴幼儿的内隐学习能力可能也会随着他们的长大而更加的完善,帮助他们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更好的成长。

(二)学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的内隐学习(4-12岁)

4-12岁,个体从幼儿成长为一名青少年,认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到了小学生阶段,虽然心理处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但是学习策略的使用依然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在12岁之前,个体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内隐学习。

这个阶段个体的内隐学习不会受到自己的固有的学习模式和社会经验的影响,而且内隐学习的成绩较高,效率较好。Janacsek, Fiser 采用ASRT(the Alternating Serial Reaction Time)的研究范式,比较了4-85岁年龄段的内隐概率序列学习。结果发现,4到12岁的年龄组表现出最强的学习效果。在12岁左右,内隐学习的成绩有显著的下降,在老年阶段内隐学习的成绩更低。[16]Janacsek, Fiser 采用计算学习模型(computational learning model)对此进行解释——个体在12岁之前还没有形成内部的学习模型,在接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后,还是依据原始的信息进行内隐学习。[16]Jost, Conway 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个结果。他们研究了儿童和成人内隐视觉统计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相关性,结果发现9-12岁的儿童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在实验的前两个block)就出现与学习相关的P300成分,而成人被试群体要在后两个block才会出现P300成分的改变。12岁之前的内隐学习不受自身学习模式的影响。[17]

我们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开始完善,注意力开始集中,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学习。因此这个时期儿童的内隐学习挑战性会降低,而且借助外显学习等其他认知能力的帮助,他们可以很快的掌握他们想要了解的这个东西。他们的内隐学习的部分能力会达到顶峰,帮助他们有选择的了解世界。这些内隐学习的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有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只听过几次的话语,就可以很好的重复出来,而且运用正确。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专注于一件中等难度的事,而剩下的或许靠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就可以学的更好。

(三)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内隐学习(13-60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2岁以后,个体的思维发展为形式运算思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开始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形成自己的学习内部模式。[16]

这个阶段的内隐学习开始退居二线,不再是个体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个体可以很好的协调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Huang-Pollock, Maddox 研究发现,在分类信息决策中,成年人可以选择最优的学习策略,即协调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克服对一般规则的偏好选择,借助内隐学习的优势,使最后的成绩最好。[18]但是儿童对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决策还是会偏好于规则(个体在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中,会通过简单的规则进行类别决策,该决策是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的,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决策,个体没有办法用语言进行描述,是内隐的分类过程),即在类别学习中,儿童无法协调内隐与外显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这个时期,个体的认知发展均已成熟,内隐学习的能力也不断完善。主要特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程度不会对个体的内隐学习产生影响,个体可以完成一些高阶的内隐学习任务,即发现更复杂的内隐序列。[19]但是,综合而言,个体的学习方式已经以外显学习为主,个体会专注于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不过,内隐学习的退居二线并不代表能力的退化,可能这个时期,内隐学习角色会转换为帮助外显学习更好的学习。关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未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方法提升学生的内隐学习,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学会更多的知识。[20](1)无差错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或者是第二语言的初学阶段,仅给学生呈现正确的和必须学习的范例。在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式之前,给学生呈现错误的案例,学生在挑错的同时,也会将这些语法知识点潜意识的输入,对正确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2)将感兴趣的项目剥离出来个体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相关联的元素在时间或空间上距离太远时,由于受到注意力的影响,内隐学习发生的概率就会较小。但是当规律性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发生时,即使它们与适应的行为不对应,也会激发表达自身的自动机制。(3)将所学习的材料重复呈现给学习者。(4)专注于内隐学习,无须将更多的注意力分给外显学习。设计学习条件,以便让学习者专注地处理相关信息,无须耗费外显的学习资源去明确他应该学习的内容。

(四)老年期的内隐学习(61岁以上)

在老化的过程中,内隐学习的部分能力似乎可以幸免。Caljouw, Veldkamp 通过目标定向的体重平衡任务(target-directed Weight-Shifting Task)让被试学习序列姿势,研究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内隐运动学习能力,结果发现虽然在外显条件下,老年人的外显学习的成绩较差,但是内隐学习的成绩表现要优于年轻人。[21]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个体的内隐学习的能力会受到任务难度和工作记忆等其他认知能力的影响。

1. 任务难度

Curran的研究发现当内隐学习的序列结构特征发生变化时,年轻的成年人可以同样很好地学习成对和高阶序列,但是老年人只是对成对序列的学习较好。[22]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地证实老年人在复杂的内隐任务中表现会变差。Vandenbossche, Coomans 等人采用双重SRT任务,发现年轻人内隐学习效果更好一些,而且在老年人中,即使在控制了外显知识之后,双任务学习与单一任务相比,内隐学习的成绩也是显著下降, 但是通过增加时间限制,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内隐学习的成绩。[24]

2. 工作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有认知优势的老年人可以表现出与年轻成年人相似的内隐学习优势,而认知优势较弱的老年人的内隐学习的成绩也较弱。[24]在双重SRT任务中,次要任务要求被试记忆一个序列,主要的内隐任务也会受到影响。[25]外显记忆需求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内隐学习,而对年轻人影响较小,这表明内隐学习可能在成年早期和晚期利用不同的过程(可能还有神经回路)。[26]

受认知能力的影响,老年时期的内隐学习逐渐被抑制,个体会受制于自己已有的经验方法,无意识的内隐学习能力被隐藏。老年阶段,我们可以关注老年人认知能力的老化,与此同时,帮助老年人调用内隐学习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已有的学习能力,量力而行,而不是刻意的回忆,使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学习。

二、越长大内隐学习越强吗?

前面我们了解了各个年龄段的内隐学习特征,那么,内隐学习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内隐学习与年龄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目前关于内隐学习的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内隐学习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婴幼儿时期的内隐学习能力与成人时期没有差异,并且不会老化。Amso , Davidow 以7-11个月的婴儿、6-10岁、12-16岁的青少年以及20-30岁的成人为被试,借助眼动仪,发现内隐学习发展不随年龄的发展而改变,婴幼儿的眼动潜伏期与成人的类似。[27]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隐学习在个体的一生中会随着发展而发生变化,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Hodel, Markant研究发现儿童(4岁)与成人的内隐学习之间存在发展差异,儿童的内隐学习成绩低于成人。[28]Huang-Pollock, Maddox 研究分类信息决策中的两个系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策略使用的发展过程,发现儿童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成绩正确率均低于成人;在分类决策信息中,儿童(8-12岁)的内隐学习能力也低于成人。[18]Arciuli, Simpson 研究了5至12岁的儿童的视觉统计学习的影响因素,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可以更好的学习。[29]Hodel, Markant 也提出在经典的序列反应时任务(serial-reaction time task,SRT)中,儿童的在自我步调(根据自我的节奏调节)的任务中的内隐任务的成绩优于在固定步调(固定刺激间隔的时间)的成绩。[28]

由此可见,内隐学习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目前并没有定论。基于以往的研究,婴幼儿时期个体的内隐学习就十分强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意识学习凸显,个体主要依靠外显的学习方式去了解新的知识。步入老年,个体的各种认知逐渐下降,内隐学习也会受其他认知能力的影响。本文认为内隐学习可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单一维度,同各种认知能力类似,内隐学习的能力也会受到认知资源的影响。个体出生的时候,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内隐学习,在这个阶段,内隐学习的一些能力可能是一生中最强的,个体依靠内隐学习的能力认识世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外显学习的参与,部分内隐能力会退化,但是,随着认知的发展,也会有部分能力会不断的发展。成年时期,个体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部分内隐学习的能力可能会得到提升,甚至达到顶峰,在个体进行外显学习的时候添砖加瓦,使得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到了老年的时候,个体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会受自身经验的影响,外显学习占主体。随着认知的退化,认知资源十分有限,个体的内隐学习的能力会受到其他认知能力的影响,部分内隐学习的能力也会退化。关于内隐学习的能力特征以及能力维度未来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三、内隐学习在年龄上的未来研究与展望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关于内隐学习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探讨。

(一)借助不同的范式,对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进行研究

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范式包括人工语法(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 AGL)和序列反应时(serial-reaction time, SRT)任务和统计学习任务(statistical learning)。

人工语法的任务是给被试呈现一段有自己设定的语法规则的字符串,让被试记忆,之后会呈现新的字符串,询问被试是否与原先的语法相同。最后的被试结果与随机结果进行比较,高于随机结果,表明被试内隐习得语法字符串。[30]在序列反应时任务中,被试对包含隐藏重复序列的视觉刺激进行反应。结果表明被试对序列条件下的反应更快更准确,而被试报告说自己没有发现序列反应的规律,表明被试内隐习得这个序列。统计学习是指对环境信息中的细微变化进行学习。如前文中提到8个月大的婴儿具有以语音分割的能力。统计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在没有任何指导或有意识地尝试提取模式的情况下发生,例如在没有任何明确任务的情况下,被动地给被试呈现刺激或者是在被试进行无关的掩蔽任务时呈现一些刺激。此外,被试在进行统计学习结束后,对刺激的潜在的结构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统计学习的特征为“偶然地”“非自愿地”“自动”“无目的或无意识”发生,以及“仅仅是暴露在环境中的副产物”。[9]

在以往的研究中,AGL任务和SRT任务主要应用于4岁以上的个体的研究,而统计学习任务更多的是在婴儿的内隐学习的研究中。相比于成人,婴幼儿的学习有很多的特色。面对一个新奇、陌生的环境,环境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婴儿学习的内容,巨大的环境背景是婴幼儿学习的一个特征。此外,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是最弱的,认知能力可能不会对内隐学习产生影响。在婴幼儿时期的内隐学习可能是一生中最强大的。而成年人在进行内隐学习时,可能会不断受到自己主观意志的影响,对已有的实验材料进行不断的加工。如何研究婴幼儿与成人之间不同的内隐学习能力,可能需要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实验范式,进一步了解内隐学习的特征。此外,也可以借助ERP、fMRI等实验设备,帮助我们从脑区激活的角度研究内隐学习的发展,了解内隐学习的机制。

(二)选择合适的、较大的年龄跨度进行研究

婴幼儿的内隐学习能力十分强大,但是在进行内隐学习的发展时,很少有研究者直接从婴幼儿研究至老年。从婴幼儿至老年,选择同一个研究范式难度太大,可操作性也降低。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着重研究每一个年龄段的内隐学习特征,通过不同阶段的内隐学习特征,推测出个体的内隐学习的发展趋势。在婴儿内隐学习的研究中,注意的偏好、跨情境的选择以及重复性都是在研究中面临的困难。[31]婴儿强大的内隐学习能力还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目前国内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很少,虽然尚没有研究表明内隐学习存在跨文化的特异性,但是未来研究中也可以针对中国群体,了解中国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内隐学习的发展特征以及中国的发展常态。

(三)控制其余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

如前文所述,老年人的内隐学习会受到各种认知能力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能力等个人差异对个体的内隐学习不会产生影响。[32]本文认为,其他认知能力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可能表现在内隐学习对资源的占用方面。老年人的内隐学习之所以表现较差,可能是外显的认知能力占用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所导致的。

Verneau, van der Kamp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内隐学习受到指导语和时间限制的影响。当时间限制较长,老年人的内隐学习成绩较好。[33]可能老年人在进行ASRT时,较长的时间,让老年人的内隐学习慢慢地开始发挥作用。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外显的认知能力与内隐学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探讨是否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内隐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

那这种认知能力对内隐学习的影响是否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呢?婴幼儿的认知加工能力,如工作记忆广度都比较弱,婴幼儿的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否是由于较弱的认知能力消耗较少的认知资源所导致的?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此外,许多研究均已发现,在人工学习任务和序列反应时任务和统计学习任务中均有外显学习的参与。[34,35]未来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是否会随着年龄发生改变。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平衡是否如Huang-Pollock, Maddox 在分类决策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在成年时期可以达到最高?[18]该研究进而可以帮助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优的、最高效的学习状态。

[1] ISENMAN L. Understanding Intuition: A Journey in and Out of Science [M]. Pittsburgh: Academic Press. 2018: 25-49.

[2] 刘儒德, 学习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17-118.

[3] CLEEREMANS A, A DESTREBECQZ M, BOYER. Implicit learning: news from the front[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8(10): 406-416.

[4] PERRUCHET P, S PACTON. Implicit learning and statistical learning: one phenomenon, two approaches[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6(5): 233-238.

[5] CANFIELD R L, N Z KIRKHAM. Infant Cor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ctive Control of Saccadic Eye Movements[J]. Infancy, 2010(2): 197-211.

[6] KIRKHAM N Z, J A SLEMMER., S P JOHNSON. Visual statistical learning in infancy: evidence for a domain general learning mechanism[J]. Cognition, 2002,83(2): B35-B42.

[7] SAFFRAN J R, R N ASLIN E L. Newport, Statistical learning by 8-month-old infants[J]. Science, 1996,274(5294): 1926-1928.

[8] GOODSITT J V, J L MORGAN P K, KUHL. Perceptual strategies in prelingual speech segmentation[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993(2): 229-252.

[9] SAFFRAN J R, ET AL. Statistical learning of tone sequences by human infants and adults[J]. Cognition, 1999(1): 27-52.

[10]YOUNGER B A, L B COHEN.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infants’perception of correlation among attributes[J]. Child Development, 1986,57(3): 803-815.

[11]JÓZSEF F R N ASLIN. Statistical learning of new visual feature combinations by infan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 99(24): 15822-15826.

[12]EMBERSON LL, J E RICHARDS, R N ASLIN. Top-down modulation in the infant brain: Learning-induced expectations rapidly affect the sensory cortex at 6 month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112(31): 9585-9590.

[13]KOUIDER S, ET AL. Neural dynamics of prediction and surprise in infant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6): 8537.

[14]ROHLF S, ET AL. Infants are superior in implicit crossmodal learning and use other learning mechanisms than adults[J]. Elife, 2017(6): 1-23.

[15]KIDD C, S T PIANTADOSI., R N ASLIN. The Goldilocks Effect: Human Infants Allocate Attention to Visual Sequences That Are Neither Too Simple Nor Too Complex[J]. Plos One, 2012,7(5): 1-8.

[16]JANACSEK K, J FISER D, NEMETH. The best time to acquire new skills: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sequence learning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J]. Dev Sci, 2012. 15(4): 496-505.

[17]JOST E, CONWAY C, PURDY J. MICHELLE A.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Visual Statistical Learning in Adults and Children[J].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2011(33): 2526-2531.

[18]HUANG-POLLOCK C L, W T MADDOX, S L KARALUNAS.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category learning[J]. J Exp Child Psychol, 2011(3): 321-325.

[19]HOWARD D V, J H HOWARD. When it does hurt to try: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s on implicit pattern learning[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1(4): 798-805.

[20]VINTER A, PACTON A W, PERRUCHET P. Implicit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J]. Rethinking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0(1): 111-127 .

[21]CALJOUW S R, R VELDKAMP C J, LAMOTH.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a Sequential Postural Weight-Shifting Task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J]. Front Psychol, 2016(7): 1-9.

[22]CURRAN T. Effects of aging on implicit sequence learning: Accounting for sequence structure and explicit knowledge[J].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97(1-2): 24-41.

[23]VANDENBOSSCHE J, ET AL.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aging on implicit sequence learning and dual tasking[J]. Front Psychol, 2014(5): 154.

[24]CHERRY K.E, M.E STADLER. Implicit learning of a nonverbal sequence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 Psychol Aging, 1995,10(3): 379-394.

[25]NEJATI V. Dual task interference in implicit sequence learning by young and old adul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0,23(8): 801-804.

[26]RIECKMANN A, L BACKMAN. Implicit learning in aging: extant patterns and new directions[J]. Neuropsychol Rev, 2009, 19(4): 490-503.

[27]AMSO D, J DAVIDOW. The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learning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item frequencies, relation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 2012.(6): 664-673.

[28]HODEL A S, ET AL.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effects of task pacing on implicit sequence learning[J]. Front Psychol, 2014(153): 1-10.

[29]ARCIULI J, I C SIMPSON. Statistical learning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the role of age and speed of stimulus presentation[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1(3): 464-473.

[30]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J]. 应用心理学, 2001(3): 45-50.

[31]ASLIN R N, Infant learning: Histor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J]. Infancy, 2013(1): 2-27.

[32]KALRA P B, J D E GABRIELI, A S FINN. Evidence of stabl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learning[J]. Cognition, 2019(190): 199-211.

[33]VERNEAU M, ET AL. Age and time effects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Exp Aging Res[J]. 2014,40(4): 477-511.

[34]BATTERINK L J ET A.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ntributions to statistical learning. J Mem Lang[J]. 2015(83): 62-78.

[35]DIENES Z, R SCOTT. Measuring unconscious knowledge: distinguishing structural knowledge and judgment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Research[J]. 2005 (5-6): 338-351.

Does the Implicit Learning Change with the Age?

DONG Yue-qing, MENG Ying-fang

(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

Implicit learn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s unconsciously acquire complex knowledge. This article reviewed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mplicit learning to examine its development. It found that the implicit learning, a primary way of infants’ learning would degrade to a secondary approach along with their growth while the elders’implicit learning would be affected in varied factors. It also found that different views existed on the change of implicit learning with ages. It, thu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on this issue.

implicit learning; statistical learning; infancy; adulthood; elder

B842.1

A

1008-0627(2020)05-0126-07

2020-0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800906);福建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内隐记忆提取的非自动化:对提取干扰效应的机制研究”(2018J01719)

董月晴(1992-),女,山西吕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注意与记忆。E-mail: 15822466891@163.com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