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播疟疾现状及防控策略研究
2020-12-14张杰民赵秀昌
张杰民 赵秀昌
1 崇左市中心血站,广西崇左市 532200;2 崇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崇左市 532200
【提要】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或受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传播,是世界上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热带传染病之一。如何避免疟原虫感染血液进入临床,一直是采供血机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更好地防控输血传播疟疾,本文就我国输血传播疟疾的概况、防控策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或受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传播,是世界上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热带传染病之一[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16年全球约有2.16亿人感染疟疾,44.5万人死于疟疾[2]。随着经济全球化、交通发展,非疟区与疟区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这给应对疟疾流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给久不接触疟原虫、对疟疾临床特征生疏的医疗部门带来困扰,常常造成漏检和误诊;另一方面还会使已经消除疟原虫的地区发生继发传染和出现再暴发流行的风险[3-4]。这些挑战也威胁着血库血液供应的安全,如何避免疟原虫感染血液进入临床,一直是困扰采供血机构久而未决的问题。为有效防控输血传播疟疾,本文就我国输血传播疟疾的概况、防控策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我国输血传播疟疾概况
1.1 历史输血传播疟疾情况 我国曾经是疟疾高发区,解放前约有3亿人感染疟疾,全国70%~80%的县属于疟疾流行区。但由于临床输血数量有限,输血传播疟疾的病例鲜有报道。解放后,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和临床用血数量的增多,输血传播疟疾的病例开始有所增加,但受检测条件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限制,各地报道的输血感染疟疾的案例极少,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疟疾流行期间,感染的疟原虫主要为本地类型[5]。毛协仁等[6]报道,1982~1995年全国发现输血性间日疟372 例,散在分布全国 16个省(区、市),其中以江苏、四川、湖南和河南最多。常州市以1家医院为监测哨点,1986~1989年共发现输血性疟疾19例[7]。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河北、江苏、河南和四川等地的一些单采血浆站,由于管理混乱,操作过程存在交叉污染,发生了献血者疟疾流行,同期也出现了受血者感染的情况。1998年10月我国《献血法》实施,无偿献血工作全面推行,血液管理更加规范化,输血传播相关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1.2 近期输血传播疟疾现状 随着《2006—2015 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和《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 》的实施,我国各级政府开始加大对疟疾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我国局部地区疟疾疫情回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我国大陆疟疾病例自2006年持续下降,2010年95%以上的县(市、区) 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8]。随着疟疾本地病例的减少,本地感染引起输血传播的机会也大幅降低。2011年以后,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呈逐步上升趋势,境外输入病例成为主要的感染来源[9]。随着本地疟疾病例的减少和消除,输血传播疟疾感染来源也由本地传播转变为主要由国外输入传播。林红等[10]报道,2013~2017年全国报告输血传播疟疾9例,其中江苏4例,广东2例,浙江、上海和广西各1例,献血者均为输入性感染病例。2017年报告的3例输血感染疟疾病例均为恶性疟,其中江苏2例供血者均为中国籍,感染地为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广东1例病例的供血者为外国籍(南苏丹)[11]。2018年,湖南1例输血感染恶性疟病例的感染来源为喀麦隆[12]。现今,我国输血相关性疟疾已经由当初的内源性转化为外源性输入感染,应对有了新的难度和挑战。目前我国各省报道的输血性疟疾疫情较轻,除了与我国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有关外,也可能是与需要输血的患者往往病史复杂、疟疾临床症状不易与其他疾病症状区分、难于追溯感染来源或确定感染来源后未上报等因素有关,因此实际输血传播疟疾病例应该多于报道的数据[10]。
1.3 广西输血传播疟疾现状 广西曾是我国南方4大疟疾流行区之一,由输血引起的疟疾也时有发生。玉林市1997~1998年先后发现3例输血性疟疾病例[13],给临床输血带来了安全隐患。尽管2010年广西全区首次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4],但与全国各省市一样,同样存在输入性疟疾病例有增无减的问题。2013年5月,上林县在短时间内有几千人从非洲加纳回国,使广西输入性疟疾达到了1 251例,排名全国第一[15];近几年广西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数也排在全囯前列,广西应对输入性输血相关疟疾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9,11]。2015年,北海市发现1例输血传播卵形疟病例,献血者2010~2014年曾在非洲几内亚工作,且在非洲期间曾有3次患疟疾经历[16]。虽然近年广西未有输血传播疟疾病例报告,但由于疟原虫筛查未纳入采供血机构血液常规检测项目,输血引起的疟疾传播隐患仍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提高采供血机构技术人员的疟疾知识培训和防范意识,不断改进献血者信息征询、筛选方式方法,才能避免输血传播疟疾的发生。
2 输血相关性疟疾防控策略
2.1 疟疾及输血相关性疟疾政策 2006年我国启动了《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 》并提出了以下目标,即到2010年底,除云南边境地区和海南中南部山区的高传播地区各县(市、区)外,全国其他流行县(市、区)70%均要基本消除疟疾;2015年底,除“高传播地区”外,全国其他流行县(市、区)均要基本消除疟疾。2010年中国卫生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2010—2020年) 》,提出到 2020年要在中国范围内消除疟疾[17]。现阶段,以病例和疫点为核心的“线索追踪、清点拔源”消除疟疾策略和“1-3-7”工作模式总体上得到了落实,这为我国消除疟疾和输血相关性疟疾防控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对献血者做了如下规定:“1年内前往疟疾流行病区或疟疾病愈未满3年者暂不能献血”[18]。这为输血相关性疟疾防控提供了行业规范,实现了防止感染疟原虫献血者血液进入采供血机构的关口前移。
2.2 输血相关性疟疾的检测与预防 随着各地经血传播疟疾事件的发生,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防止输血相关疟疾的检测策略,一些非流行国家对来自疟疾流行地区的移民和旅行者,实施了选择性检测策略[19]。巴西指南[20]规定,在非流行区,献血前20 d至12个月在流行地区逗留过的献血者需要进行疟原虫试验检测;瑞士提出了针对热带病原体的算法[20],对有风险的献血者进行强制性检测,从而既保证了血液安全,又不增加采供血机构的负担,也不会造成献血者的流失;加拿大则采用了标准问卷调查加PCR检测这一更有针对性和经济性的检测策略。针对输入性疟疾不时引发输血相关性疟疾的问题,我国很多专家建议将疟原虫列为采供血机构常规必检项目[21]。李顺义等[22]提出,各级血液中心应将疟原虫检查列为常规必查项目,筛选可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完成;筛检出的可疑样本采用厚、薄血膜法检查疟疾原虫,并作为简便、易行的确认依据,有条件的单位还可选用PCR技术进行复查。杨立新等[23]根据红细胞内疟原虫小核糖体RNA基因编码,设计了3条用于献血者血液中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筛查方法。王真瑜等[24]报道了对低密度疟原虫有较好检测效果的改进巢式-多重RCR方法。2009年南方医科大学开发了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及恶性疟与间日疟同步诊断试剂盒,可供血站用于献血者常规疟原虫检测。这些方法综合考虑了可行性、便利性、经济性、效益性等多方面因素,解决了灵敏度、特异性、产品成本、基层普及等问题,为中国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性疟疾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强了对献血者疟原虫的检测这个双保险关键环节的管控。
2.3 血液成分的处理 加强输血相关性疟疾防控,除了要对常规病原体(包括HBV、HCV、HIV和梅毒螺旋体)进行筛查外,对新发(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再发(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HEV、疟原虫)传染病病原体也要进行相关检测,才能保证血液供应的安全[25]。研究发现,含白细胞的正常人类血液在加入恶性疟原虫后,在4℃下储存仅1 d,寄生虫血症就会显著减少,储存超过14 d,寄生虫在体外就不再能复制。一般库存血储存短于6 d最危险,7~12 d较安全,12 d以上极少引起疟疾,因此输用库存血可降低输血引起疟疾的风险。输血相关性疟疾发病率的降低与去白过滤器的使用有关,输用成分血或能减少感染输血引起疟疾的风险。Allain等[26]报道,对感染疟原虫的全血采用紫外光加光敏剂病原体灭活技术进行灭活,可有效降低输血传播疟疾的发生。
3 结 语
人类在输血传播疟疾防控及输血相关性疟疾政策制定、输血相关性疟疾的检测、血液成分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防控输血传播疟疾中依然面临着献血者征询信息获得、献血者筛查方法的选择、疟原虫检测未纳入血液常规检测及受血者疟疾感染诊断等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仍需要通过多方面通力合作和联合攻关,才能完成消除疟疾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