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条件下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0-12-14周舟,刘萍
周 舟,刘 萍
(长沙大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对理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更加全面.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现象[1]: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较差,毕业之后面临就业难,很难找到合适岗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相关企业单位很难招聘到真正符合工作需求的高效毕业生,导致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在工作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并且具备一定工程项目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针对高等院校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项目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方案.该研究方案从计算机专业课程优化设置、搭建创新项目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对接、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科技竞赛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法[2].
1 对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的认识
高等院校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主要包括[3]: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学习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等.以上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第一,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自己需要的数据;第二,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项目中,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做好自己份内工作的同时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工作对接;第三,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学习能力,能够在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中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挥创新型思维;第四,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工作中,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现象入手,通过一些技巧和方法分析产生现象的内在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够清晰明确地向团队其他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能虚心接受团队其他成员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在团队工作中发挥作用.
2 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高等院校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行业性质,决定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素养,还需要注重项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任课指导老师只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理论素养,而缺乏企业项目工作和实践经历.计算机专业任课老师基本上都具备博士学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但他们缺乏企业项目一线的工作和实践经历.因此,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缺乏真正的企业项目实践案例教学,不能较好地培养和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成绩考核中,往往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试,而忽视了学生项目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从而造成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素养、但缺乏项目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
2.2 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存课程体系与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偏差较大、课程体系过分依赖于理论授课,而缺乏项目实践授课的环境和条件[4].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授课仍以理论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的项目实践实训教学培养体系.多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只是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演示和验证性的实践较多,而缺乏综合性的团队项目实践实训,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项目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2.3 与专业对口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挂钩或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算机相关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信息并不对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滞后、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没有实现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计算机领域产业布局调整频繁、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特点,而培训的周期较长,一般为3至4年,因此造成当出现某一热门领域设置专业时大量招生,但当该专业出现产业布局调整时,会导致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造成一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边企业招不到适合实际工作需求的对口人才的现象[5].
2.4 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创新项目实践平台
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缺乏创新项目实践平台.计算机专业授课还是以课堂为主题,缺少能够提高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创新项目实践平台,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项目实践渠道非常少,多数不能提供有效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载体,致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6].
2.5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题,而不是以课程为主题,或以某一技术点为主体.当前,很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项目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 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的项目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方案
3.1 优化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设置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每门理论课都设计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训项目应切合企业开发实际需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真实性与多样化.利用好“互联网+”云课堂等新兴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组合式授课,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开展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为背景的小组协作与学习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改进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考核方式,不仅需要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还应该侧重于项目实践能力考核.
3.2 搭建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搭建科学有效的项目实践实训平台,是培养和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丰富和优化高等院校的项目实践载体和工具,可以通过建设高标准的计算机专业教研实践中心,引进行业内项目实训资源,搭建完整的项目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舒适方便的学生项目实践环境,让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在校园内进行一些项目开发实践.其次,优化计算机专业实践项目课程内容,建立完善且分类明确地培训体系和平台,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产品、开发、测试、设计、运维等工种,进入企业后能很好的胜任工作,适应“互联网 +”时代的企业需求.
3.3 加强校企合作对接
新工科背景下, 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加迅速,加强校企合作对接是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满足计算机领域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高等院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深入的专业/行业产学一体化合作关系,根据学生选择、用人单位需求,为对口的用人单位定期输送计算机专业学生去进行实习实训,在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高等院校与计算机相关企业建立联系,有利于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用人单位构建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库.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架构,全面提升自己的项目实践能力.
3.4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科技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科技竞赛是提升项目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ACM竞赛、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学科竞赛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项目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参加学科科技竞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学科竞赛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项目创新实践能力;在与团队其他成员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在撰写竞赛论文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的文字和语言组织能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更加全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项目实践能力培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广泛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研究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