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
2020-12-13韦汝珍
韦汝珍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5)
MDS作为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可表现为骨髓原始细胞形态及数目发生异常、无效造血及外周血细胞数目减少且约有20%-40%最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另外,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液学改变复杂且无特异性,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尤其是在形态学改变不显著,时较白血病更加复杂。MDS异质性与临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中位生存期最少的患者可低于6个月,最长可超过5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细胞免疫表型异常对诊断MDS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使用指南推荐选择特定的免疫标记组合作为参考。
1 幼稚细胞免疫表型
目前对MDS患者幼稚细胞群的探讨多集中在对CD34+这一幼稚细胞的免疫表型异常及比例研究上[1]。特异表现主要包括:(1)CD38表达强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正常人群CD34+CD38dim/-细胞较少,而对于MDS患者来说,其体内存在较多CD34+CD38dim/-原始细胞。近年来研究报道指出[2],CD34+CD38dim/-细胞是MDS的肿瘤干细胞且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这一细胞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研究人员发现,对原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来说,其CD38dim/-原始细胞比例若较高,则提示其治疗效果较差,预后情况不佳,而对于MDS患者来说若出现这一情况也同样提示治疗及预后较差。(2)CD34+幼稚细胞比例相对或绝对增加则CD34抗原表达可呈现出聚集性[3]。同时,单独CD34+幼稚细胞比例的增加也无法对MDS进行诊断,需结合其他表型异常才更加具有诊断意义。另外,多项研究发现,CD34-的幼稚细胞也存在MDS特征性比例或免疫表型异常。MDS患者体内可见的CD34-/CD117+细胞比例下降,而这群细胞中包括粒系分化的祖细胞、向红细分化的祖细胞及成熟的肥大细胞,MDS患者可出现粒系祖细胞及红系祖细胞比例下降[4]。其他可引发贫血的疾病可造成骨髓反应性改变,一般可见CD34+幼稚细胞及CD34-/CD117+细胞比例同时增加;MDS患者则为CD34+幼稚细胞比例增加且CD34-幼稚细胞比例降低[5]。这可能与MDS患者细胞发育受阻有关,可作为MDS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依据。同时,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CD34+细胞进行分析时混入CD34-细胞群,应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扰。
2 髓系异常免疫表型
髓系异常主要可见患者粒细胞成熟障碍,因此可见粒细胞颗粒性下降、早幼粒细胞增加及中晚幼粒细胞减少[6]。一般常见表现多以粒系SSC降低、CD45表达强度减弱或上升,CD16+成熟粒细胞减少及CD10+细胞减少为主,同时可见分化抗原表达无规律性,多见CD13/CD16、CD13/CD11b图形发生异常。
3 红系前体细胞免疫异常
主要包括CD45异常表达,CD34表达及CD71、CD117、CD235A的异常表达。对MDS患者的红系细胞的免疫表型作为临床上的难点主要是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免疫表型标志。但大部分患者如MDS-RA患者在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红系的病态造血,若能及时发现特异的免疫标记将会作为MDS的免疫分型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报道多指出[7],红系的异常免疫表达主要包括CD71、CD235a的表达强度进一步减低,CD34-的红系祖细胞比例下降。
4 巨核系的异常免疫表型
尽管目前已有较多患者出现形态上的巨核系病态造血,但由于血小板易粘附的特性可能导致所获得的标记抗体特异性较差且目前临床对巨核系异常免疫表达的相关研究较少。研究人员通过对50例MDS患者及50例健康人员进行对比,同时选择20例由于除MDS外的其他疾病造成的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发生改变的患者,应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CD31、CD34、CD36、CD41a、CD41b、CD42a、CD42b、血小板活性抗原进行检测后发现,MDS组与正常人相比,糖蛋白指标改变明显,尤其可见CD31、CD41a及CD41b表达上调。
免疫表型分析不仅有助于MDS的诊断,更对评估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成本较高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临床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将会不断填补当前的空缺,更好地对疾病进行分型与诊断,也将有更加灵敏、快捷的细胞表型检测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