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复句看《墨子閒诂》标点勘误

2020-12-13刘春萍

关键词:复句单句逗号

刘春萍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墨子》是先秦一部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先秦墨家学派及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学说。 但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该书在钞、刻流传中脱文、衍文较多,错伪严重。 孙诒让撰写的《墨子閒诂》(本文依据的版本是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本文所有例句也是来自此书)是目前较为优秀的《墨子》训诂版本,由于作者仅从传统的小学出发来断句、释词,难免会有标点错误。 而古书的标点正确与否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给古书加标点符号,不仅是表示语气的停顿与终止,而且要显示句子内部的结构与层次。”[1]“汉语的句子……最大量的是复句”[2]。 《墨子》中存在大量的复句[3],研究《墨子》句法,可以正确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正确断句。

一 单句

《墨子閒诂》单句的标点失误主要包括割裂分句的主谓结构、兼语结构、动宾结构等几个方面。例如:

1.割裂主谓结构

(1)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辞过)

(2)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明鬼下)

例(1)、例(2)都把因果复句的表因分句中主谓关系分割。 例(1)连词“故”连接表因分句和表果分句。 表因分句中“待凶饥”和“振孤寡”是并列结构,其主语都是“其财”,共同受“不足以”修饰,“待凶饥”和“振孤寡”之间应点顿号。 如果点逗号,“振孤寡”就会与主语及其修饰成分相割裂,句意也会发生改变。

例(2)“是以天下乱”前面的成分是一个长句子,也是因果复句的表因分句。 “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是一个“之”字结构,“之”用于主语谓语之间,“‘之’的作用在于给原来的主谓结构增加一种形式上的体词化自指标记和内在的粘连性,使它总是与一个比它大的语言单位联系起来”[4]。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5]。 后面“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前面都省略了“民之”,因此前三个小分句实际上是三个并列的主谓结构或“之”字结构,共同作“并作”的主语,“并”这个副词指向前面三个主谓结构,“并作” 是谓语,因此“并作”前面的逗号应该去掉,并列主语之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全句的标点应该为: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 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

2.割裂兼语结构

(3)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尚同下)

例(3)“何也”前面是一个句子,“何也”与前面的句子构成连贯关系。 “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与“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之间的逗号应该去掉,因为整个句子是一个兼语结构,“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既是“使”的宾语,又是“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的主语,因此不宜分开。 前一个“者”是助词,用于“动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该行为、性质的实体,多指人”[6]。 后一个“者”是语气词,与句末的“也”呼应,表示对原因的提示。 如果按照原来的标点,会使人误以为“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与“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是并列结构,而这样“使”就没有相应的动词与之呼应,从而文义不通了。

3.割裂动宾结构

(4)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节葬下)

(5)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不顺其亲戚,遂以亡失国家,倾覆社稷。(非命上)

例(4)“后世之君子”与“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是主谓结构,中间的逗号应该去掉。 “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都是“以为”的宾语,因此“仁也”“义也”后面的逗号均应改为顿号。 同理,最后两个小分句中“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也是并列宾语,中间也应把逗号改为顿号。 例 (5)“不忍其耳目之淫”与“心涂之辟”之间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因为“心涂之辟”与“耳目之淫”一样是“不忍”的宾语。

二 复句

1.因果复句

《墨子閒诂》因果复句的标点失误主要表现在割裂因果关系,因而把因果复句与单句或其他复句混淆在一起。 例如:

(6)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所染)

(7)其为政若此,是以谋事得,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为政者也。(尚同中)

(8)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节用上)

例(6)包含九个小分句,中间一路逗号,第二个分句前有表示结果的连词“故”,因此很容易认为是一个因果复句,“故”一贯到底。 实际上细细品味其逻辑关系,就会发现连词“故”只管到“民人流亡”这个分句。 因为“所染不当”只能产生“国家残亡……”等后果,后面的“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是一个进一步的论述,是一个假设复句。 因此该大句包含两个复句,这两个复句之间也是因果关系,是属于语段之间的联系。 “民人流亡”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全句的标点应该是: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例(7)“何故之以也”前面是一个因果复句,“其为政若此”是原因偏句,从“是以谋事得”到“出诛胜者”是表果正句,用复合连词“是以”连接。 因此“出诛胜者”后面应点句号。 “何故之以也”是一个设问句,语义既上承前面的因果复句,对因果复句描述的现象原因进行阐释,又是为了引出下文,提出“尚同”的重要论点,以便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如果按照原来的标点,会使人把“何故之以也”当成前面因果复句的结果分句,就会混淆复句和单句,不仅弄不清楚复句语义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看不清楚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8)“其为甲盾五兵何”是一个设问句,第二个分句“以为以圉寇乱盗贼”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因此“以为以圉寇乱盗贼”后的逗号应改句号。 后面“若有……”至句末是一个因果复句,表因偏句是两个对立的假设复句,末句是表果正句,用连词“是故”连接。 《墨子》中设问句十分丰富,常常起到引起话题的作用。 作者先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展开话题,然后再用一个因果复句进一步展开论述,因果复句中的偏句又是假设复句。 这样层层深入的论述,是《墨子》很常见的论辩方法。 原来的标点把单句、复句混为一谈, 既看不清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无法显示作者的论述技巧。

(9)故曰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七患)

例(9)把两个复句当成一个复句。 例(9)包含两个因果复句,从第一个分句至“死又修坟墓”这七个小分句是第一个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是结果分句。 第一个“故”只贯至“府库单于内”,因此“府库单于内”后应点句号。 后面“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是第二个因果复句的表因分句,“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这两个并列的紧缩假设复句是表果正句。 所以“下不堪其苦”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原来的标点把“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这两个分句当成第一个因果复句的结果分句,割裂了与后面的“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的联系。 从语义上看,“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也不应是前面“以其极赏以赐无功”等分句导致的结果,而是后面“国离寇敌则伤……”的原因。 从结构上看,“上不厌其乐”对应“国离寇敌则伤”,“下不堪其苦”对应“民见凶饥则亡”。 原来的标点把两个因果复句混在一起,以致因果关系错乱。

2.按断复句

《墨子閒诂》按断复句的标点失误主要表现在割裂按语与断语、把按断复句与单句或其他复句混淆等几个方面。 例如:

(10)夫杀之人,为利人也博矣。(非攻下)

(11)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辞过)

(12)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非命下)

例(10)至例(12)都把按断复句的按语与断语割裂,致使要么语义不通要么句子松散。 例(10)“俞云:‘博’疑当作‘薄’。 言杀人以利人,其利亦薄矣”。孙诒让也说:“此疑当作 ‘夫杀人之为利人也,薄矣。’”[7]孙诒让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孙仅从句意去判断。 从句法上看,这是一个按断复句,《墨子》中的按断复句数量很大。 “夫杀人之为利人也”是按语,“薄矣”是断语,是作者的判断和意见。 原文的标点把按语的主谓结构分割,又与断语混淆,自然就不好理解了。

例(11)“室高足以辟润湿”至“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是按语,“谨此则止”是断语,“此”指代前面的按语所述内容。 因此“谨此则止”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后面“凡……”是一个假设复句。 原来的标点把按断复句的按语与断语割裂,又把按断复句的断语下属另外一个复句,逻辑关系就不严密了。

例(12)不当断而断,当断而不断。 “今之为仁义者”与“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是主谓关系,中间的逗号应去掉,“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与“此也”中间应该断开,“此也”前面点逗号,“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是按语,是对情况的描述,“此也”是断语,是对前所述事实原因的推断。 正确的标点是: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13)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尚贤上)

例(13)由一个按断复句和一个单句组成。 “是其故何也”前面是按断复句,从“然而……”至“不得治而得乱”是按语,“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断语,按语与断语用连词“则”连接,代词“是”指代前面按语所述情况。 最后一句应单独成句,承接上下文。 因此“是其故何也”前面应点句号。 如果点逗号就会使人误以为末句也是按断复句的断语,而实际上断语往往用较为肯定的语气进行判断,末句这一个问句显然是一个过渡句子,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14)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尚同中)

例(14)八个分句之间逗号一贯到底,根本看不清楚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会使人错以为是一个因果分句。 从分句间的关系来看,这个例子包括两个复句。 从“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至“至如禽兽然”是一个按断复句,前三个分句“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是按语,是对天下乱的情况的具体描述,“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是断语,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后面三个分句是一个因果复句,“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表因分句,末一分句用“是以”连接,是表果分句。

3.顺承复句

顺承复句的标点失误主要包括割裂分句的兼语结构、动宾结构;割裂分句之间的连贯关系;把顺承复句与单句或其他复句混合等。 例如:

(15)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以尚同乎国君。(尚同中)

(16)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兼爱中)

例(15)、例(16)都把一个联系紧密的顺承复句分裂为几个孤立的句子。 例(15)是一个二重顺承复句, 前面分句使用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关联词语“即已”,后面用关联副词“有”与之相呼应,“有”通“又”,因此“而乡即已治矣”后面应点逗号。 顺承复句内部又包含连词“以”连接的目的复句。 例(16)“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至句末是一个顺承复句,从“鼓其士而进之”到“士闻鼓音……”再至“击金而退之”,动作的时间先后十分明显,分句间具有紧密的连贯关系。 因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及“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后面的句号都应改为逗号。 如果按照原来标点,就把一个联系紧密的顺承复句分割开来,句子就显得松散无力。

(17)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节用中)

例(17)《〈墨子〉今注今译》中“莫不宾服”后面是句号,“逮至其厚爱”之后是逗号[8],这样处理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从开头至“莫不宾服”是一个顺承复句,“南抚交趾”等句子描写了“尧治天下”的盛况。“逮至其厚爱” 至句末是由五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因此“莫不宾服”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而“逮至其厚爱”后的句号应该为逗号。

4.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的情况主要是把转折复句与单句或与其他复句混淆。 例如:

(18)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19)夫执后不言之朝物,见利使己,虽恐后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则高拱下视,会噎为深,曰:“唯其未之学也”。(非儒下)

例(18)把转折复句与段落中总结性的单句混在一起,例(19)把转折复句与假设复句混淆。 例(18)七个分句中间都是逗号,但实际上包含一个复句和一个单句。 前六个分句是一个让步性转折复句,偏句有让步连词“虽”引导,偏句由四个并列分句组成,正句有转折连词“然”与“虽”呼应,正句也包含两个对比关系的分句。 因此“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按照原文标点,很容易把例(18)当成一个因果复句,把前六个分句当作表因分句,把末句“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看成表果分句。 根据文义,前四个分句中的“其”不指代“乐”, 而是分别指代上文提到的 “大钟鸣鼓之声”“刻镂华文章之色”“犓豢煎炙之味”“高台厚榭邃野之居”,因此“为乐非也”与前六个分句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不是前面分句的表果正句,而是对整个段落的总结。 此外,《墨子》行文结构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后面四个段落的论述末尾,都有一个总结性的“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即作者通过反复论证,反复强调中心论点。

例(19)是两个复句,前三个分句组成一个意合式转折复句,“虽”通“唯”。 “君若言而未有利焉”至句末是一个假设复句,偏句中有假设连词“若”,正句中连词“则”与之呼应。 因此“虽恐后言”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这样两个复句的界线就很清晰了。

5.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以及以下目的复句、并列复句的标点失误主要是几个不同层次关系的分句用一个逗号贯穿,把几个复句当成一个复句处理,致使句子内部层次不清晰,关系不明了。 例如:

(20)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尚贤上)

例(20)包括五个分句,实际上组成两个复句,“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是一个连词“则”连接的假设复句,后面三个分句组成一个先果后因的因果复句,连词“则”表示因果复句的原因。 因此“体不劳”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6.目的复句

(21)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噎。(辞过)

(22)是以差论蚤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功伐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天志下)

例(21)、例(22)把目的复句与并列复句混淆,例(21)从第一个分句至“蒸炙鱼鳖”是一个目的复句,“厚作敛于百姓” 表示某种行为, 正句用连词“以”连接,表示行为要实现的结果。 “大国累百器”至句末是由八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因此“大国累百器”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例(22)前三个分句也是用“以”连接的目的复句,“入其沟境”至句末七个分句是并列复句。 因此“入其沟境”前的逗号应点句号。

7.并列复句

(23)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众,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非儒下)

(24)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非儒下)

例(23)把几个并列复句混在一起,例(24)把并列复句与其他复句混淆。

例(23)包含十三个分句,却用逗号一贯到底,根本看不清楚句子之间的联系。 仔细分析,会发现实际上包含四个并列复句。 前四个分句是四个并列的紧缩目的复句,紧缩成分之间用连词“以”连接,因此 “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博学不可使议世”至“积财不能赡其乐”这五个分句是五个并列的紧缩转折复句,转折关系依靠句意体现,因此“积财不能赡其乐”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 接下来两个分句“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组成一个并列的紧缩目的复句,“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后应点句号。 最后两个分句形成一个并列复句。

所以正确的标点是: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众,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 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例(24)前四个分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后两个分句是一个因果复句,“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后应点句号。 如果按照原文标点,就会误以为是一个因果复句,前五个分句都是表因分句,末句“是以不对”是表果复句。 而实际上“是以不对”只是针对“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而言,与前面四个分句无关。

猜你喜欢

复句单句逗号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逗号
哈汉复合句对比
逗号里的奥秘
自傲的逗号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