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布局下的高校工程技术期刊特色发展研究
2020-12-13奥海玮
奥海玮
(宁夏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一 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发展现状
科技期刊因报道范围的专门性、刊载内容的专业性,主要面向特定读者群,属于典型的小众传播[1]。高校工程技术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科技期刊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2],而工程技术期刊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影响因子上发展都比较滞后。根据蔡雯等[3]人的统计,2018 年6 月26日,Web of Science 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主办的46 种进入Q1区的期刊中,只有2 种真正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占比仅为4.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明显与科技创新驱动大国的称呼不相匹配,我国的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世界的影响力亟待大幅提高。
高校主办的工程技术期刊,由于受其所处省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限制,存在稿源数量少、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期刊发行量下滑、科学服务途径不畅、办刊经费少、办刊自主性弱等弊端[4-6],严重限制了期刊的发展。同时,高校工程技术期刊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所发表的大多为本地区企事业单位科技人1的论文,为当地科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受科技期刊重索引量和基金项目导向,以及期刊稿源比较欠缺等客观影响,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刊发的稿件主体已由企业一线技术创新类论文向事业单位科研综合性论文倾斜。以《宁夏工程技术》为例,所刊发论文中质量较高的,大多来自本地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论文,这类文章普遍具有研究方法科学、文章结构清晰、实验数据丰富、语言表达准确、有一定创新、有基金项目支持等特点,比较受期刊编辑的欢迎,占所刊发文章总数的25%左右。另外75%的稿件中,大约有50%来源于气象局、水文局、地勘所等事业单位,来自企业一线技术创新类文章只占到25%左右。以上现状均与高校工程技术期刊的建刊初衷有所不同,与工程技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有所偏离。
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科技期刊都面临着一个如何调整发展的战略问题[7]。创办具有优质稿源、优质编委、优质编辑团队、优质科学服务、优质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工程技术期刊面临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双重的困难和挑战。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在国家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谨遵建刊宗旨的特色之路,是当前期刊负责人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以遵从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建刊宗旨,提高办刊质量为目的,立足客观实际,深入探讨了如何发挥高校办刊方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克服客观条件限制,开展期刊与企业有效深入融合,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力度,形成校企融合发展战略布局,走出一条高校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 校企融合平台构建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8]。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职能,其中,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高校,以及高校所在地方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在自身发展规划中都提出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高校在实现社会服务职能中承担的历史使命。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将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科技支撑。而高校工程技术期刊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阵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的使命。高校期刊发展必须跳出高校“自留地”,走出校门,由服务高校上升到服务社会的高度[9]。要以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成为地方企业科技发展和技术革新的传播者、宣传者、促进者。
作为传播、交流、共享、转化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主要渠道,高校主办的工程技术期刊,虽然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上存在一定的不灵活性,但也占据了人才高地得天独厚的办刊优势。尤其在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高效发展的今天,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已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优势。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应紧抓这一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积极与学校科技部门以及主管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加强联系,借助学校资源和力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服务方式,与地方企业构建以期刊为中心,以各大企业为支点的科技服务辐射圈。
三 校企融合发展路径
(一)依托校企科技攻关项目,紧跟最新研究潮流
当前各大高校往往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将高校期刊定位为教辅单位,认为期刊的发展对学校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并不突出,忽视了期刊所特有的科研服务效应和社会影响力。高校主办的工程技术期刊要克服学校定位带给自身发展的限制,转变思维、迎难而上,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主动作为精神开展工作。要充分调动校内资源,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结合为契机,主动深入学校科研部门开展工作,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深度合作。合作中,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对新兴产业、重大科研的敏感性,能够紧紧围绕国家科技攻关重大关注,紧盯省市优势产业布局和发展,积极参与项目的选题、建设,为校方和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紧跟项目研究最新进展,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开展选题、约稿、组稿工作,将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应用以及新产品发布,并以通俗易懂的论文形式予以刊发,既是对学校和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也极好地扩充了期刊稿源数量,提高了期刊稿源质量,有效坚持和保证了期刊办刊宗旨和水平。在项目跟踪过程中,编辑能够准确地了解技术前沿,有利于期刊捕捉科技热点和技术关键,刊发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同时,也有利于期刊与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团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期刊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校企培训交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当前,工程技术期刊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发展重心决定了期刊的主要稿源应来自企业,但企业工程技术人1,甚至一些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人1因未经过系统训练,其论文写作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好的技术创新成果不能以好的论文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制约了技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为工作中如何面对问题点明了方法:“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10]针对这一矛盾,期刊应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出击,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培训交流力度,建立起良好积极的互动机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1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一,安排资深编辑前往企业,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从科技论文结构、内容、语言、图表以及期刊关于论文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的要求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生动地阐述。第二,可邀请学术水平高、热情、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科学知识以及科技论文方面的讲座,从审稿的角度讲解如何撰写出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第三,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参加关于科技论文写作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科研讲座,开阔企业技术人1专业视野。第四,科技期刊作为某一学科领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11]。在加强企业技术人1论文写作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期刊编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通过培训交流,可以很好地增进企业与期刊双方相互了解,使广大企业对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稿件要求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起到宣传期刊的作用,同时,也帮助企业技术人1提高了论文写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扩大了作者群,极大地提高了稿源质量,为期刊编辑节约了大量改稿以及与作者沟通交流的时间。
(三)搭建校企合作沟通平台,建立期刊与企业信任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彼此的信任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最有力保证。工程技术期刊的“生命线”在于企业,企业的高度配合和支持是期刊完成办刊使命的重要支撑。所以,搭建起高校工程技术期刊与企业有效的合作沟通平台,建立与企业互通有无的信任机制至关重要。
1.建立线上沟通平台。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和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微信已成为人们便捷交流的有效方式。期刊主编或副主编应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便利,加强与企业技术骨干的联系,建立多个本地区主要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微信群,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互动交流常态机制。通过不间断的网上沟通交流,逐步培养期刊与企业技术骨干之间深厚的感情,建立起互通有无的信任机制。
2.搭建线下沟通平台。尽管现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利用手机和互联网进行沟通,但网上沟通除了便捷、高效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尴尬,存在感情及信任建立时间长的弊端。为了使线上沟通更加有效,信任机制建立更加快速,期刊需要创造机会积极搭建线下沟通平台。例如可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快地了解彼此的需求,也更加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同时,还为下一步线上经常性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组织深入调研外,还可以借助学校每年的毕业生招聘时机,邀请企业负责人前往学校与大学毕业生开展座谈活动,一方面,增进双方的了解,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企业潜在的技术骨干和能手,让他们尽早了解学校工程技术期刊情况,无疑在他们心中提早埋下了一粒科研的“种子”,更加有利于将他们培育成期刊的忠实读者和潜在作者。
3. 为优秀的企业高端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本优秀期刊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编委队伍。目前,国内大部分期刊采取的都是编辑审稿、组稿机制,编委作为期刊非常重要的一支工作力量,由于组织比较松散、缺乏约束管理机制、经费不足等原因,作用发挥并不充分,很多时候存在编委具备较高的学术声誉,但“只挂名不干活”,而真正为期刊发展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的审稿专家又进不了编委,这一现象限制了编委作用的发挥,而且还打击了一批富有责任心、上进心的青年专家积极性。同时,有些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在编委的组成上,对校外专家作用的发挥不够重视,影响了期刊运行活力。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应破除以上桎梏,根据期刊发展需要,大胆吸纳联系紧密的企业高端人才进入编委行列,一是使企业高端人才获得更多认可,提高他们为期刊出谋划策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二是增强企业高端人才的参与度,为深化期刊与企业的合作搭建不可或缺的沟通、组织平台。三是有利于促进企业高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目的,也为期刊获得高质量技术创新论文提供有利途径。
(四)畅通服务通道,建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融合机制
1.开展校企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组织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科研骨干参加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主线,充分考虑企业和高校科研实际,重点研讨社会急需的关键技术、新兴产业,以及产学研开发热点。通过研讨会的方式,既大力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为高校及期刊服务地方经济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和目标。
2.建立奖励机制。与企业共同设立“优秀论文”“技术创新标兵”等奖项,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与期刊融合发展黏度;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创新创造,促进产业升级[12]。
3.建立固定联络机制。应根据编辑部编辑人1构成以及编辑专业特长,指定一名编辑作为一家或多家企业的联络1,负责与企业的日常联络事宜,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条件成熟时,期刊可以与企业签署书面合作协议,以文件的形式将合作形式及内容固定下来,完成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五)适应融合需求,加强期刊自身建设
1.打造奋发有为的期刊文化,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在当前事业编制体制下,采取原有的被动等待投稿的工作方式,仍然有着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期刊将长期处于不上不下的发展状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将很难得到解决。并且,长期的、同一的工作状态容易使编辑养成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缺乏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期刊应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沟通、培训、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和激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激发编辑内在的自我成长需求和动力,逐步建立事业驱动、奋发向上、勇于革新、开拓进取的期刊文化。期刊文化的建立将成为期刊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期刊编辑将改变原有的工作思维和方式,为期刊的长远建设目标主动作为。
2.建立创新思变思维模式,变“随波逐流”为“逆流而上”。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进步的关键[13],也是技术类期刊开拓发展的“发动机”。高校工程技术期刊一定要以新时代科技期刊建设总要求为统领,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大胆创新、大胆作为。要在期刊发展模式上下功夫,搭乘媒体融合[14-16]发展快车,形成发展合力;要在期刊表现形式策划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期刊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大胆进行栏目改版,设置技术热点特栏、专栏,运用数字出版、增强出版[17-18]、网络首发等多样的出版形式,增强期刊吸引力;要在期刊内容选择上下功夫,要遵从期刊办刊宗旨,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使企业技术创新类文章成为期刊内容的主体,让期刊真正成为传播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阵地,成为企业技术人1的挚友。
3.构建有效科学服务体系,变“小我”为“大我”。期刊要走出传统“小我”的限制,登高望远,树立科学服务意识,在国家科技发展大局中定位自己,以大格局实现“大我”。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在选题策划、知识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建立有效的科学服务体系,为实现高校工程技术期刊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四 结束语
搭建校企合作沟通交流平台,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为高校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为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发展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具体实践,也为高校工程技术期刊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特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高校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只有不忘初衷,谨遵建刊宗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在长期深度融合发展中,不断自我革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