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实施现状与路径探索
2020-12-13黄珊珊
黄珊珊
(宁夏教育杂志社,宁夏 银川 750002)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创新性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钱学森之问”曾引发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空前关注,2018 年的“中兴事件”让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素养对强国富民的重要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领教育发展新方向,大力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教育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期,也是创新素养培养和发展的奠基期,深入研究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现状,分析探讨制约因素及培育策略,对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和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现区域创新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创新素养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部分学者对创新素养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对创新素养的结构也进行了较多分析,在此不再赘述。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6 年出台的《关于在初中以下学段推进创新素养教育试点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方面。创新人格是理想、信念、意志、情感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创新思维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创新方法是根据创新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创新实例总结出的原理、技巧和方法。
创新素养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体,我们对创新素养的理解与上述文件所指一致,所以我们重点关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内的核心三维。其中,创新人格是基础,决定了创新素养培育的导向,又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重要保障;创新思维是关键,决定了创新素养培育的品质,也是创新人格和创新方法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创新方法是重点,是创新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又为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提供具体实施路径。
创新素养不是独立于一般素养之外的,而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最高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是发展综合素养的核心部分。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质的基本途径[1]。
二 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实施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5 年,宁夏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并在初中及以下学段学校开展试点。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649 所学校,实现了县(区)全覆盖。2018 年秋季开始,在全区初中及以下学段学校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
为深入了解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素养教育实施情况,我们从基本认知、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生实践等维度设计了《宁夏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为保证地区均衡和学校样本数量大致均等,分别从银川、吴忠、中卫、石嘴山、固原五市各选取两个县、市(区)发放问卷,分别为银川市金凤区、银川市灵武市、吴忠市利通区、吴忠市青铜峡市、中卫市中宁县、中卫市海原县、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固原市原州区、固原市泾源县。每个县、市(区)选择小学、中学各5 所,其中农村学校各2 所。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共6745 人,收回有效问卷5322 份,问卷有效率为78.9%。课题组采用SPSS19.0 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76,大于0.9,信度质量很高。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参证已经掌握的信息分析宁夏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教育实施现状,并结合与区内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探讨其成因。
(一)取得的成效
2015 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先后出台《关于在初中以下学段推进创新素养教育试点指导意见(试行)》《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系统设计、推动落实创新素养教育,并将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列入“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五大工程之一,以创新素养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新时代宁夏基础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1.以办学理念创新优化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备受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银川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提出,以“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文化打造“校园人文环境工程”;吴忠市利通一小提出以“和”为主,建设人文、干群、师生、家校和谐发展。其不谋而合的共同宗旨是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博爱的成长环境,保持学生个性的舒展和思维的流畅,唤醒他们美好向上的心灵和积极求索的愿望,让学生高高兴兴在校学习,快快乐乐离校生活。
2.通过学习培训激发创新动能。在区内外通过多种形式多次组织召开创新素养教育推进会、现场观摩、主题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组织教育管理者、教学骨干学习创新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激发了教师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内生动力[2]。
3.注重创新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自2015年宁夏探索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以来,各地各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立足于现行的课程和教材特点,将创新素养教育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更新育人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3]。
4. 创新素养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灵武市以“一校一特”促进学生创新素养提升,先后建成灵武市第二中学“梨人堂民俗文化馆”、灵武市第三中学“国防教育展厅”“消防教育基地”、灵武市第二小学“诗楼”、灵武市第四小学“孝道感恩”文化、灵武市第五小学魅力中文展厅等32 个创新素养教育阵地,银川市金凤区打造特色项目学校15 所,形成了金凤区第四回民小学乒乓球、金凤区良田回民中学“机器人”、金凤区曼新回民希望小学青少年实践基地等特色品牌。在文化熏陶和滋养中获得了学生的情感认同,提升了文化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5.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全区中小学校深入研究课堂模式变革,不断深化完善学习型课堂组织形式,结合校情打造高效课堂,探索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的“3333”教学模式、固原市隆德县第二中学的“激趣导学—六环轮动”大课堂教学模式、吴忠市同心县实验小学的“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等实践成果显著,值得借鉴。
6.探索创新素养评价体系。围绕创新素养教育的要求和创新评价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县(区)、学校、教师、学生创新素养教育量化考评机制,围绕中考改革,将创新素养教育的理念融入各项评价指标中,探索完善了分类创新素养评价体系,多维度、多层面发挥创新素养教育评价的监督导向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模式与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学校管理层很重视创新素养教育工作,87.19%的教师表示校领导重视创新素养教育工作,86.48%的教师表示学校鼓励他们在创新素养教育中大胆尝试。调研得知,尽管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创新素养教育,但部分学校创新素养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所需的经费、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图书、器材、设备不足;创新素养教育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立有效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的机构和负责人,没有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未将创新素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日常考核,制约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2.家长对各类创新实践认同率不高。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活动的实践机会较少,学段越高学生参与率越低,学段越高家长创新实践支持率越低,学段越高家长教学功利导向越明显。如问卷中“您所教学生的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开展的创新素养教育活动”这一问题,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和初中教师的选择占比分别为77.08%、70.89%、61.12%;对于问题“您所教学生的家长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和初中的平均分分别为3.79、3.67、3.42,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家长对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创新实践的支持率逐渐下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活动的动力不足,除了一些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外,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科技活动的意愿。
3.部分教师思想认识待提高,学习培训需加强。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创新素养教育理解不深入,或混淆创新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或离开学科课程另搞创新,或认为发达地区才有条件实施创新素养教育,或将创新素养教育等同为小发明、小制作等。通过访谈了解,很多一线教师对创新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学段要求不清楚,在教学中常茫然无措,68.64%的教师表示,学校将创新素养教育的重点更多放在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上,对教师的培训等软投入相对不足。教师参与创新素养教育课题和专题研究较少,55.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创新素养教育相关课题,仅2.95%的教师参与过3 项及以上创新素养教育方面课题,只有少数教师持续关注创新素养教育。创新素养教育教师培训针对性弱,理论指导实践不足,不能为教学工作提供具体思路和有效指导。
4.学科教学缺乏系统设计整合。一些校本课程开发不具持续性,仍以讲授为主,课程门类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少,常因校领导或教师变更而终止。在创新素养教育培养方式上,呈“点缀化”“碎片化”倾向,基础课程教学与创新素养培育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创新素养培养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在培养目标上,部分教师以学生现阶段培养为主,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5.学生动手能力弱,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思维习惯未形成。2017 年、2018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4-5],宁夏学生的数学和科学学业表现、国际视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了解状况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科学理解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在全国排名均较为靠后。通过访谈了解到,受应试压力影响,不少学校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自主探究活动少。很多学生表现出唯书、唯上、唯众倾向,缺乏开展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自觉意识和勇气。在考试压力下,班内学生间竞争激烈,生际关系紧张,缺乏合作精神。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仍在搞“题海战术”,教师仍以“填鸭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学生精力大多集中于需要考试的固定知识上,所谓的“标准答案”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6.评价体系不健全,指标不完善。一是对教师的评价比较滞后。一些学校对教师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的工作绩效、工作量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未将创新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列入教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考核内容,导致教师缺乏持续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未有效落实。通过访谈得知,《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学生评价量表》并未在中小学广泛使用,对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没有落实到具体教学和活动中。评价目标、标准、形式单一,评价内容更多关注学科和课本知识,评价标准更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评价方法以考试为主,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形式上更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7.创新素养教育发展不均衡。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在地区、校际、学段之间发展不平衡,统计数据显示,在地域上,川区学校整体好于山区学校,城市学校好于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学段分布上,小学低段好于小学高段,小学高段好于初中。
(三)原因分析
1.现行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制约。在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重成绩、轻实践,唯分数、轻能力”的倾向,盲目追求升学率。“高考指挥棒”不仅直接影响高中、初中,对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辐射作用也十分明显。考试在教育评价制度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升学率仍是多数家长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分数仍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6]。创新素养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是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新型素质教育,然而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创新素养教育很难平衡能力与成绩的关系,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保证成绩增长,难免受到制度约束,逐渐被边缘化。
2.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发展、重考试分数轻潜能开发、重智育轻全面发展、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现象,导致中小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牢固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师常常将“传道、受业、解惑”视为教育工作活动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往往是单向灌输、传授的过程,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我发现,特别是创造性人格塑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据2003 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显示[7],约半数的学生受到思维定势影响,存在过于尊崇权威的倾向。这种潜在的心理趋向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创造性丧失,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支配着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培养成绩拔尖学生和提高名校录取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过于强调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更关注书本知识习得,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质量观传导给孩子,随意加重子女的课业负担,不愿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和公益实践。部分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及现行考试评价制度影响,将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导向,一些与考试无关的课程被削弱,课外实践活动被取消,影响了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三 宁夏深入实施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索
1.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创新素养教育是在学校整体统筹下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围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在梳理学校特色和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师资情况,跨学段系统设计创新素养教育的培养方案、实施策略、行动路线,建立创新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从办学理念、教育环境、课程规划、教学改革、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立体架构和顶层设计。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业团队。成立由校领导、各学科骨干及对创新素养教育有深入研究的教师组成创新素养教育领导小组,设立课程研发、考试测评、课堂教学评价、拓展活动等相应小组,协同制定学校创新素养教育的顶层方案,从理念提升、策略实施、评价反馈等方面层层深入、全面推进。通过逐级培训开展专题教研,教师不断更新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素养教育教学方法,保障创新素养教育工作顺利推进。
(2)合理规划,明确目标。中小学校要将创新素养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内容和目标管理,制订学校创新素养教育工作年度计划及近期规划,规范创新素养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确保创新素养教育活动按计划、有序高效开展。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要建立创新素养教育督导制度,定期监测评估,优化实施策略。
2.创新学校管理与体制机制建设。
(1)进一步创新学校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素养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需要适宜的环境,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关系密切。首先,要处理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行政部门要从教育投入、项目建设、资源配置、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学校具有相应的自主权,为潜心治校、静心办学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际组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创新素养教育的深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有效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保护其创新成果。一要创造条件,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搭建有利于创新的舞台,并在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培训交流、研习进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满足教师创新教学的需要。二要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大胆尝试、积极作为。对教师实施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对教师的创新成果进行多层面的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管理。创建鼓励学生创新的制度环境,对有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奖励和表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注重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更适宜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努力创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素养教育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增加教育投入,设立创新素养教育专项经费,坚持优先保障创新素养教育的原则,为学校创新素养课程实施、活动开展、教育培训研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环境支持。在场地建设方面,加强现代化教育装备和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及配置,小学低段重点建设创新体验室和发现室,小学高段、初中重点建设创客室、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为创新素养教育活动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构建网络无缝互通、全息立体大数据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环境,为师生深度学习、情景学习提供平台。在图书信息资料方面,加大开放式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书吧、数字中心、学习中心等建设。在器材资源方面,注重与创新素养教育活动相关的资源包、电脑、软件、其他专用工具的配置。在展示方面,做好走廊、文化墙、黑板报、展板、科技橱窗、电子屏幕等专区设置。
(2)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创造力。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更好地内化知识,激发创造力。教师要注重营造创造性课堂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要营造民主、对话、开放、共融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探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二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欣赏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三要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营造自由、安全的文化氛围。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能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更多创造性想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
(3)加大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可以把创新素养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渗透创新素养要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科技创新竞赛、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专题培训、举办创新作品展示和观摩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提升素养,同时安排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4)典型引领,展示交流。自治区层面,定期开展创新素养教育集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市、县(区)和学校层面,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创新素养教育交流评比活动,表彰创新素养教育典型优秀案例。建立创新素养教育校长联盟,开展创新素养教育领航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和教学名师、名校长选拔培养工作,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全区或市域、县域联盟协作发展机制,定期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学科研讨交流活动,互观互鉴、互学互助,构建创新素养教育区域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多层面挖掘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和强度,为创新素养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立足课程,将创新素养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是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程是落实创新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校要立足于现行的学科课程和教材,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把创新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创新人格,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1)重构课程形态,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大课程观,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对学校师资、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以学科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活动实践课程为主的三维课程结构,建立系统而富有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发挥国家课程的主渠道、基础性作用,挖掘学科中创新素养教育的训练点、培养点,加深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推进创新素养培养在学科课堂中落地生根;优化综合课程,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校本课程和实践课程,拓展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塑造创新品格,发展个性特长;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学习力、探究力、批判思维等特质的选修课程,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系统设计、统筹实施,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指南,把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作为重要元素加以强调与突出,使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具体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素养教育。
(2)在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展跨学科课程教学时,学校要打破学段壁垒,充分挖掘教师潜能,积极引入高校资源为学校创新素养教育的实施注入活力,可以采用导师制、学长制、走班制等形式开展实验行动研究,逐步实现大、中、小学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教师要打破学科本位思想和学科边界,将分科教学转向多学科、多样化、多视角的整合性综合教育。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探索、创新等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学校要围绕课程安排,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研学旅行等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研学旅行和社会参与的平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4)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也要汲取现代教学方法的精华,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知识储备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创新教学方法,将问题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原型启发法、思维导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素养。同时,利用优质资源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5.注重创新型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创造意识、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从教师层面来说,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理念,从“教书育人”向“学识育人”转变,从“教书先生”向“教书学者”转变,从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其次,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教学能力。创新素养培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水平,加强跨学科教学能力,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各类研修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深化对创新素养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与反思,把创新素养培育的要求融入教学各个层面和环节中。从学校层面看,一是走出去,学经验、学创新。组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创新素养教育相关的各级各类教培研修和课题研究,编写创新素养教育教师读本、开发多元创意教案。加强创新素养教育专任教师培养,提升综合类课程教师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及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二是请进来,讲理论、授技法。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组建创新素养教育专家团队,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实施。邀请思维培训、创新方法等领域专家进课堂对教师开展针对性指导。高校也要在师范生课程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内容,助力职前教师快速成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辖区教师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专项培训、观摩交流和研讨学习活动,加强与发达省区特别是东部省区和国内创新名校定期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交流互动,建立创新素养教育国际交流机制,适时组织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国际研修活动。
6.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1)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助推创新素养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宁夏打造“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示范区的契机,推动信息技术与创新素养教育融合发展,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革命[8]。充分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在线互动教学、智慧校园管理等多种应用功能和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线上教学路径多样化、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积极开展跨区域、跨学校的互动教学和互动网络教研活动,解决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课的问题,推进优质教育扩展延伸,加快城乡学校协同发展,促进城乡学生创新素养全面提升。
(2)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共育,凝聚教育合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才能落地开花。学校要依托家委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把创新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传递给家长,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配合学校创新素养教育相关工作,理解和鼓励孩子的创新实践,为孩子创新素养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创造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社会条件。要积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共青团、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各类教育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建立联动机制,为学生搭建创新素养教育活动平台;深入公共场所开展公益活动,参与社区治理。
7.健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评价量表的作用,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素养教育实施中来,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挥创新素养教育评价的成效,以评价体系创新释放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能。
(1)优化学生评价方式。学校要深化对学生的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以开发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为根本,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目标多元、标准多维、形式多样的创新素养教育评价观。将学科评价与课外评价结合,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分项与综合评价结合的方式,建立课内外评价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创新素养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实际,尊重差异,注重过程,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社会实践、创新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综合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培养、创新思维激发以及创新人格培育,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思维品质,促进动手实践,强化知行合一,做好学生创新素养教育成长记录;充分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建立学生创新素养教育成长档案,发挥成长档案的评价、引导功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
(2)完善教师评价方式。学校要探索建立并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素质、职责、绩效、创新成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重点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教学手段运用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实施由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评价的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以鼓励性、激励性评价为主,不断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校要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纳入教师职业发展考核,鼓励教师投身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中。
创新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要素合力推进,更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实践。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创新素养教育在实践中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宁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