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2020-12-13胡品章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0期
关键词:角型眼压青光眼

唐 琪,胡品章

(广西省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造成的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第二大致盲眼病[1]。全国的青光眼患者可能超过1500万。而PACG是主要是青光眼类型,尤其是急性大发作,给患者的视功能带来极大的破坏[2]。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显著加深前房和解除瞳孔阻滞,对改善PACG狭窄的眼前段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4]。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作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线治疗方案[5]。但是手术时机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近1个月出现的急性大发作同时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01月~2019年07月在我科就诊的急性发作在1个月内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3例43眼。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入选标准,排除各种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其他眼部与全身疾病[6]。满足入选标准的患者43眼,年龄26~81岁,平均66.1±11.2岁,男8例,女35例。其中壮族15例,年龄49~72岁,平均64.27±8.49岁,汉族28例,年龄26~81岁,平均67.03±12.47岁。

1.2 方法

术前处理[7]:所用手术由同一位熟练的医师行完成。术前常规降眼压。按常规程序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植入人工晶状体,行360°房角分离术,加深周边前房和房角处。术后随访第 1个月时,记录视力、眼压、房角粘连范围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表示,使用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中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1 例,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术中发现悬韧带松弛患者5例,晶状体半脱位1例。

2.2 眼压的变化

术前与术后及术后1个月相比,眼压由术前47.37±11.59 mmHg降至13.78±6.8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89,P<0.01)。

2.3 视力

术前与术后1个月相比,视力由术前0.089±0.10增至术后0.2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1)。

2.4 前房改变

中央前房深度由 2.20±0.22 mm增至3.32±0.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1)。术后前房较前明显加深。

2.5 民族

其中壮族15人,平均发病年龄64.2±8.5岁,汉族28人,平均发病年龄67.0±12.5岁,在发病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F=0.933,P>0.01)

2.6 发病时间

发作1周内就诊的患者30例,术前眼压(47.52±12.66 mmHg),术后眼压(12.50±3.49 mmHg);1周后至1月就诊的患者13例,术前眼压(47.02±9.08 mmHg),术后眼压(16.72±11.06 mmHg),两者在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P>0.01)、术后眼压控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21,P>0.01)

2.7 悬韧带松弛的影响

术中发现悬韧带松弛患者5例,晶体半脱位患者1例,其平均发病年龄(73.60±4.56岁)、发病时间(3.80±3.56天)、术后眼压(13.16±3.32 mmHg)及前房深度(2.17±0.18 mm);其他无悬韧带松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08±11.49岁)、发病时间(8.39±9.75天)、术后眼压(13.86±7.23 mmHg)及前房深度(2.20±0.23 mm);在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02,P>0.01)、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844,P>0.01)、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0,P>0.01)及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9,P>0.01)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近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晶状体在PAC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有效解除房角拥挤及瞳孔阻滞,且能提高视力,可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线治疗方法[5]。有学者建议对于急性发作的青光眼患者应该根据房角情况来选择不同手术方式[8]。但是临床上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我们无法准确判断房角情况,特别是眼压无法恢复正常的患者,我们观察到房角关闭的范围可能比眼压下降后的范围更大,而在急性期行青白联合手术炎症反应重,术后恢复慢;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程短,房角粘连可能不牢固或房角关闭仅为接触性关闭。对于发作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青光眼患者,我们考虑行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代替其他手术方式,观察1个月后患者眼压控制情况。

我们观察了43例患者,其中有8例患者术前常规药物降眼压治疗后,眼压仍高于50 mmHg,我们发现这8例患者病程较长,均超过1周,术中予前房穿刺放房水降眼压,术中操作轻柔,均能顺利完成手术。经过对术后1个月的随访,发现该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但是这些患者与其他患者比较,术后炎症反应较重,术后视力恢复时间更长。研究显示,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种族上的差异。在我们观察的43例患者中,其中壮族15人,汉族28人,在发病年龄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有可能是入组患者较少引起。另有学者发现在PACG的急性发作中晶状体位置的异常发生率高达31.7%[9]。我们在术中也观察到5例患者合并有晶状体悬韧带松弛,1例患者有晶体半脱位,这些患者术后均能较好控制眼压。晶体半脱位患者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该患者术后1个月复诊时发现囊袋皱缩,考虑系破裂口不规则,残留少许晶体皮质增殖引起。另有学者认为,在急闭早期不建议行白内障手术,容易引起囊袋皱缩综合征,我们观察其他无后囊膜破裂患者,在术后1个月均未发现出现囊袋皱缩。与无晶体异常患者相比较,伴有晶状体异常的患者在发病年龄、发病时间、术后眼压控制程度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发作在1个月以内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改善眼前段狭窄。

微创青光眼手术是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上也应秉承这一原则。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一次解决青光眼和白内障两大问题,从而有效缓解青光眼急性发作,同时改善视力,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0]。但是临床上对于青光眼发作后多久可以考虑行该手术方式仍有争议。本研究观察了急性发作时间在1个月内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在术后1个月内均能很好的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因此,采用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发作时间在1个月内的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另因我们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得知这类患者长期降低眼压的效果,尤其的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需要加强对患者随访观察,且病例较少,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角型眼压青光眼
青光眼问答
改善青光眼 吃什么好呢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青光眼“未病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