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透视”
2020-12-13姜海涛
姜海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多重任务,人才培养是其核心任务;高校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队伍建设是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意义,追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内在规定性,进而阐释如何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以期进一步明晰为党、为国、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缘起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提升。党的十八大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价值标准和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牢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从党的重要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看到“立德树人”不仅仅关乎教育,也关乎民族文化复兴。在社会众多职业角色中需要用“德”来进行规定其形象的无外乎医生和教师,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师德作为一种职业要求,其本身也是对教师形象做出的质的规定性。简而言之,师德承载的内容是沉重的,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二责任人,仅次于父母的地位,可谓意义重大。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塑造大学生“三观”中又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探究就更加有意义。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直接关乎学生的教育效果。俗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一方面由其内在理论素养铸就,另一方面由其外在形象生发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其讲授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正面形象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好的诠释方式。教师形象看似平凡,实则影响巨大且深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特殊性除了一般性的育德之外,还有着为党执政而培育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性规定的特殊使命。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关乎党的政策和策略的贯彻效果。在各个时期,政策和策略都是党的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使命就在于把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用通俗易懂、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清晰明了地说理育人,让党的各项政策和策略深入学生的头脑,浸润其心灵,化成其爱国之行。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关乎文化自信的重塑效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民族魂魄,二者须臾不可偏废,统一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立德树人在根本上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让大学生深知作为中国人的自信来源是什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靠什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吸收整合外来的优秀文化元素,从而生发出面向未来的自信从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信仰,方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照见美好未来。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论析
关于教师形象、教师角色的论述古来有之。孔子在中国传统社会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代表了教师形象的最高象征。韩愈曾在《师说》中论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陶行知先生曾经谈到:“千教万教,教做真事;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德树人”中的“德”是一种大德,这种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灵魂。这种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涵盖了个人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操守、政治理想与政治信仰。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行是其形象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是其形象的内在要求。外显的形象是通过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理论素养、讲授风格、师道尊严、亲和力等内容展现出来的。而其内在素质则集中体现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要”元素之中。[4]
其一,政治要强。这种强首先表现为有信仰讲信仰。这种信仰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是经过理性认知,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中不断树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伟大创造、伟大成就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最好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最坚实的实践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应然状态上是需要具备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唯有如此,其方能从内而外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愿意为伟大的党、伟大的社会主义去传播理论、播撒真善美的种子、铸魂育人。这种强其次表现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本质。讲政治的要求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努力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要立足中国国情深刻认识中国的当下和未来,要客观、理性、求实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透过典型去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授课过程中,明辨笃实,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让他们知道我们所从事的这份事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宏图伟业,我们都是追梦人。最后,这种强表现为政治清醒。在大事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就是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厘清方向,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够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不能够将自己之所学投身到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当中,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服务,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二,情怀要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4]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热点现象,及时关注并予以解释、回复,要正确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和不良倾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真情厚爱熔铸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根植中国大地,脚踏实地,感情真挚,应该坚持严谨务实的学风,踏实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品格,不说假大空的言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与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增强课程的亲和力,用生动的方式,真挚的感情,拉近师生的距离,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好抽象与具体的对应,做好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对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用好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知识积累,引导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亲和力。
其三,思维要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思维要新是指,教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4]古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世界在变,环境在变,我们也要根据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做出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弊端,比如生硬的说教与灌输令学生颇为反感,部分课堂缺乏亲和力,理论脱离实际,意识形态教条化,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用合理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增强“亲和力、实效性、针对性”为要求,多跟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合理的关切,倾听学生的心声,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最新的动态。网络的开放性产生了多样化的意见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强化引领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及时融合最新的元素到自己的课程中,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电影、音乐、游戏、文化等元素来增强课程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比如,在讲爱国主义有关的课程时,可以引用经典电影当中的故事情节的台词和人物设计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生动。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渗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生活渗透。注重运用好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元素,英雄模范人物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等。实现好显性教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好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真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四,视野要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学科视野,加强学科协同创新,注意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交集。同时,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强化学科意识,不断做精做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其价值又不是万能的,要有相对清晰的学科边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国际视野,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深层次相互交融,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当下的客观实际,开拓视野,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掘出各种现象背后的联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通、讲得好。
其五,自律要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人。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党忠诚,有坚定的政治品格;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树立对本学科的“理论自信”。要始终做到表里如一,不能“课上说一套,课下说一套”“当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第三,面对当今社会发达的网络,快速的信息交流等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律己,增强辨别能力,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其六,人格要正。教师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人格魅力和亲和力。首先,增强教师本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打通了学生的认知通道,增进师生的互动,从而为“灌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塑造
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塑造,要从“内与外” 两个维度进行把握。内在维度是指自身素质提升维度,即师德和师能;外部维度是外部环境营造维度,即国家制度和上层建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支持,社会舆论氛围对师风的解读与引导和文化氛围对师德师风的熏陶。二者相辅相成,统一在教师形象塑造的实践中。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内在素质提升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确立科学信仰。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5]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坚定科学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多元文化面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坚定科学信仰,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方法和原则,辩证地看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和思想。无论是波涛汹涌的大是大非,还是平日里的涓涓细流,都要时时刻刻坚定科学信仰,经得起考验。
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有机结合起来,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奋勇前进。理想信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发挥好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在做好榜样、发挥好带动力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青年群体想法中的不成熟、不切合实际的因素,帮助他们摆正方向,把握好度,既要稳中求进,又不可操之过急。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看待理想信念问题,做好现实与理想未来的联系,帮学生解决好“认清自己是谁,认清自己从何而来,现在在干什么,将去向何处”的问题,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的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对象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在一起,并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行为和言论是思想的外化,动机是行为的种子,想法在转化成行为之前,必将在受教育者心里有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是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掌握了一个人的思想就掌握了他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在思想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打好预防针。
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应该“发挥优势,弘扬美德”,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动效应,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的美德、兴趣、优势为切入点,着重发展,打造优势。此外,各个教师之间要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之间要形成协同创新的关系,利用彼此间的经验和成熟模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外部环境营造维度
第一,从国家制度设计层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塑造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形成政策导向,不但要扫清体制机制障碍,而且要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策上支持和人文方面的关怀。通过树立榜样、道德模范发挥好正面引领作用。
第二,注重社会舆论导向。社会舆论要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要求,积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发挥好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好社会舆论风向标,配合好学校教育的显性课堂,发挥好社会文化舆论这个隐性课堂的作用。
第三,建立健全学校保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落实完善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落实力度,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扫清教育系统内部体制机制障碍,让教师能集中精力搞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站在时代前沿,及时把握党中央的最新动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量变促成质变,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群体就会有所改观和发展,群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合力,从而在社会这个更大的教育氛围内形成影响力。内外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外部环境的内化和内在修养的外化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结合不断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