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市场边界与绿色发展
2020-12-13华梦莲
华梦莲 李 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伦理边界市场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由此引发了很多危机,其中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众多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促使了新经济的产生,同时新经济作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方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新经济所依赖的数字信息技术也会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伴随着能源的危机、环境的恶化,人类对金钱物质财富的贪欲使得“地球村”变得千疮百孔,人们开始不断质疑和反思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绿色发展的概念逐渐根植在人们脑海之中,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想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放下人的傲慢,使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只有保证新经济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促使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无边界市场与新经济下的环境、能源问题
工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市场经济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特别是在促进繁荣和富裕方面,市场经济胜过任何其他组织商品生产和分配的机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已经不仅仅是统辖市场规范的领域,同时已经对非市场规范所统辖的生活领域进行了无意识的入侵,这种无意识的入侵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此导致的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市场无边界的时代。同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经济模式使世界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但是许多企业或个人在尝试新经济革命的过程中并未把握好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是一味地用科技来换取利益,这使得社会逐步开始向无边界市场社会迈进,如何使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无伦理边界的市场社会
资本价值观的形成和强化是现代市场社会一切问题的总根源。资本价值观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只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的,那么会同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背道而驰,纵观历次的美国经济危机和欧洲的债务危机,都往往是在无边界的市场社会中资本价值观所带来的恶果。
迈克尔·桑德尔认为,市场经济本是组织生产活动的一种有价值的、高效的工具,市场经济一般只会在“市场”中起作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市场经济,而是一个社会关系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的市场社会。如果说富有的唯一优势就是能够购买飞艇、跑车,那么由于财富产生的不平等也没那么重要。但是,随着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比如向大气层排放碳的权利、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话语权等,财富分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这些曾经不能用金钱可以买卖的时代到现在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拿来买卖的时候,金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几乎是万能的,金钱似乎能够主导生活世界的每个角落。市场的无边界性不仅仅使得贫富差距拉大,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物质轻精神,忽视人文关怀和生态价值。桑德尔认为,即便是市场经济,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卖和交换,金钱不可能购买世间的一切事物,市场是有其伦理边界和领域的。桑德尔还强调,污染物排放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掠夺,这是工具理性的误用,由此他反对将污染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因为排放物交易不仅会导致富有国家逃避责任,也消解了与掠夺行为相关的道德耻辱感。[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正如波兰尼所说,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所有的行为都要服从于经济的价值和市场的操纵,这就是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是“大转型”。随着市场主导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金钱买卖,所有的东西都由市场的价值掌控,即使市场“发挥作用”会毁灭所涉及事物的“价值”。
(二)新经济下的环境与能源问题
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指出,新经济就是由数字技术(其核心是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所产生的巨大技术进步带来的机器革命。[3]数字技术的进步,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带来的新兴的产业模式。[4]作为新经济的倡导者与实现者,相关企业也在利用新兴技术来实现新经济革命,而这些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像在许多其他领域一样,随之而来的技术进步加速了对整个地球的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
电能作为世界的主要能源之一,为当今的数字信息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数字信息技术对电能等相关能源的需求,将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副作用,如大量的碳排放等。新经济必须依赖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才能发挥潜在的作用,但是上述技术必须依托互联网而存在,而保持互联网活动所需的所有必要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服务器、交换机与个人电脑等都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虽然当今使用的大多数云计算服务都是基于“云”,云技术的出现会使得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器设备大量减少,但是云计算服务仍需要物理计算机与服务器设备才能使该项技术发挥作用,以及云计算需要更为强大的计算机设备以提供强劲的性能支持其工作。同时,大型科技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通过集中大量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来支持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计算服务,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企业的数据中心仍需要电源才能使服务器良好的运行。这意味着,随着使用相关计算机设备数量的增加,虽然数字技术能够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设备的快速迭代似乎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由于新技术需要更先进的设备,真实的电能消耗和热效率都没有显著改善,因此电能需求还会增加。如果没有能源效率的提高,按照目前趋势,2025年信息与通讯产业耗电比例可达全球电力消费的20%,而碳排放可达全球碳排放总量的5.5%。其中仅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就可能达到1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的3.2%。[5]
在不久的将来,以消耗电能为主的电动汽车将会同传统汽车一样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电能的大量需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看作是新经济的体现之一。自动驾驶汽车作为电动汽车的未来形态,被众多科技公司所研究,例如百度正在研究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Dutaxi”[6],已经上线为用户提供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动汽车需要大容量电池与快速充电技术,这就导致正在开发的、与快速电池充电有关的技术和电动汽车的正常驾驶会消耗大量能源。除了电动汽车需要电子设备之外,数字技术需要依托相应电子设备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当人们想要使用互联网时,必须利用智能手机、手提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等相关硬件设备。但是电子设备生产需要使用地球上一些最常见的资源(例如二氧化硅)和一些稀有的资源(例如金)。此外,生产电子设备过程中还会使用非常危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例如铅和汞,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些材料需要从地球上提取,有的提取过程将会破坏环境,而不是始终遵循最符合生态或环境要求的方法,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无法获得负担得起的高效采矿和加工设备,最重要的是,他们缺少相关的先进知识和环保意识。甚至在有些地方,使用极其危险的化学物质(例如汞)来提取某些物质。最终,开采过后的废弃垃圾可能被埋藏在地下,而不在乎是否对环境甚至人们居住的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将会改变诸多行业,也是促使新经济革命的主要技术之一。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区块链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推进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是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7]但是依托区块链技术所产生的数字货币及其商业模式将会带来巨大的环境风险,例如“挖矿”(数字货币的挖掘)。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将会作为一种新趋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运用,同时“挖矿”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后变得非常流行。由于我国还存在一些组织或个人进行比特币的挖掘,这将会导致大量的电能损耗。作为“挖矿”的直接副产品,矿机将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用SHA-256算法对等待中的交易进行哈希运算和校验的过程需要消耗很多的电力,[8]进而需要使用空调或其他类似的消耗电力的设备来进行冷却,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作为副产品,这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比特币及其衍生出来的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数字商品,虽然其交易方式与任何其他商品相同,但是其价值多数来自投机活动。有的人认为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如英格兰银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认为,[9]比特币不具有任何实际价值,也不为人类带来任何利益,因为它不是公认的货币形式。这使得消耗大量电能进行数字货币的“开采”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能源。
二、市场边界与绿色发展的伦理意蕴
“天人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至高理想。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的300多年,“人类中心主义”膨胀了人类掠夺和索取的欲望,过度消耗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已经大幅度地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面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警告:不断爆发的雾霾天气、水污染、荒漠化等生态灾难和生存危机,人类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思考市场边界的确立和绿色发展的伦理意蕴。
(一)市场边界与伦理
西方经济学常常以市场中性作为假设前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因此西方经济学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伦理。但是,忽视伦理真的能够实现资源更好地配置,社会更好地发展吗?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现实生活中用金钱来交易一切、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所产生的问题就是人们原先所持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会被金钱所排挤。伴随着对滥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质疑,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对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对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产生了担忧。
市场边界在哪里?道德伦理边界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人们深刻思考。在桑德尔看来,市场逻辑以自身方式,把一些本属于市场范围内可交易的商品扩大到非市场规范领域。越过市场边界入侵道德领域所造成现代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市场试图把“良善生活”的观念从人们的生活中排挤出去。比如说,如果人们不是想着怎么降低碳排放,而是花钱去购买碳排放的权利,市场是不会指责这种做法的,市场在乎的是这种行为能够带来多大的价值,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们为何对于市场经济如此膜拜以及市场经济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但是从道德判断的角度来讲,我们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得以出售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市场边界,而我们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们,并且如果这种行为长时间没有改变,会逐步使得人们树立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态度,绿色发展理念的缺失现象也会日益明显。因此,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道德挑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市场的角色,重新审视市场在我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范围。
(二)绿色发展伦理意蕴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生态危机”已经达到历史巅峰,“物极必反”这个规律在工业文明的历史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企业在其商业经营的过程中,自我不断地进行否定,同时对绿色发展产生肯定,向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人类社会迎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曙光。人类社会在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在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催化了世界绿色浪潮的新形势,绿色发展的观念慢慢地走进人们视野。从破坏自然环境的发展模式走向保护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是企业生态变革和全面绿色创新的表现,它的关键是要实现当前企业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而这也是企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起点。
4.产后虚弱。母猪平时营养不良,衰弱,元气不足,分娩时间过长,疲劳过度,损伤元气,产时失血太多,致使气血亏损,造成产后表现疲惫,体温偏低,反射功能减少,食欲减少。
我国一直在对绿色发展的理论和道路进行探索。党的十八大将绿色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之一,着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生态环境保护面貌焕然一新,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也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自然、社会有机整体价值的协调与和谐统一,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应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终极价值追求。[10]生态中心主义者也强调,人类应该把道德关怀的重点和伦理价值的范畴从生命的个体扩展到自然界的整个生态系统。一切存在物对于生态系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有价值的,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一切存在物在生态中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个体的价值是相对的,只有整个生态共同体的价值才有最高意义。
三、市场经济下的绿色发展问题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约束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瓶颈问题,如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加,生态赤字的不断扩大。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需要把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绿色化”“生态化”。但是,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新经济革命能够为我国的社会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持,但是如何正确利用新经济下的数字信息技术,同时企业和个人又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取得发展,毫无疑问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路要走。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绿色发展的价值观普及不足,绿色发展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制度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要求,致使我国当前绿色发展遭遇到了瓶颈。
(一)市场经济下绿色发展价值观的滞后
在绿色发展的观念上,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当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企业活动的时候,我国全社会的绿色发展观念仍然很滞后。
一方面,由于绿色理念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并且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工作启动相对较晚,加之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还没有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意识,导致绿色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部分民众由于缺乏对绿色发展的关注,使得他们对于绿色发展的概念、目标等都模糊不清,因此也就不会采取绿色的生活方式。在有些地区,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也没有转变,政府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对迟缓。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措施,但在实践中却很少付诸行动,缺乏发展的前瞻性。比如尽管国家层面从“九五”期间开始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一些地区的经济考核指标仍然和GDP直接挂钩,GDP的增长速度直接成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主要指标,而这一机制必然会使环境问题得不到重视。另外,政府“绿色”采购发展较缓慢,没有形成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没有从战略的高度系统研究绿色技术创新与政府绿色采购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投资形式单一,投资理念没有及时转变,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仍然比较传统。
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和关注更少。比如在市场社会环境下,很多企业把自己的企业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定位于效益的最大化,过于重视眼前的物质财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忽视绿色发展理念。例如,区块链技术作为新经济的新兴技术之一,国家大力倡导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但是一些企业打擦边球,将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仅仅看作是“挖矿”,而“挖矿”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及其他能源,这将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产生破坏。经济发展与产生的环境问题经常呈现出“倒U”曲线关系,结果就是企业效益虽然提高了,但是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而环境是不可逆的,是没有办法恢复如初的。在市场经济下,也不乏存在一些企业,意识到绿色经济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绿色经济是新的增长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以金钱物质财富的资本价值观为导向。亚当·斯密认为,人们钦佩或者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和怠慢穷人,很容易导致道德的败坏,我们经常看见:富裕和有地位的人引起世人的高度尊敬,而具有智慧和美德的人却并非如此。[11]我们还会经常看见,强者的罪恶和愚蠢受到人们的轻视,但是无罪的贫困和软弱却并非如此。因此很多企业为了能够迅速获得这种令人羡慕的境遇,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常常会把生态伦理丢弃,而选择一种以牺牲人类的福祉为代价的市场运作方式,虽然这并不符合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绿色发展过程自身的复杂性
首先,生态问题自身具有复杂性,比如有些污染是难以消除的,很多污染虽然表面上是消除了,但是实际上只不过是污染物的转移。就拿电动汽车为例,无论是当前已经运用的电动汽车还是未来将会大量投入社会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对传统汽车消耗石油能源及污染环境的改进,消耗能源的方式从消耗石油转为消耗电能,但是并未呈现出颠覆式的转换。在电动汽车出现之前,在很多城市,汽车排出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E.J.米香(E.J.Mishan)曾经认为私人汽车的出现称之为人类第一大灾难,因为汽车的废气会对空气产生污染,对大自然环境也会产生破坏,但是美国教授汉斯就认为汽车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件好事,原因就在于汽车的出现可以使得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交通更加便捷,也不会使得很多住在农村的人涌入城市,可以避免城市拥挤不堪。因此,消除空气污染不能用废除汽车来实施,因此,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上。然而德鲁克却指出,汽车的“排气控制本身肯定会形成大量的新的污染。它们大大增加了驾驶汽车需要的动力,因而需要更多的汽油。这就要求提炼更多的汽油燃料。而后者正是最易造成污染的一种工业活动。这样又会增加汽车的服务成本。汽车制造业和公众都为此付出代价并受到损失”[12]425-426。其次,由于各种外部复杂的因素的存在,很多消除环境污染的措施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且有些时候,一些笨拙地实施环保法规反而会阻碍环保的进展。而这些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增加企业的成本。
其次,想实现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的道路,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也是为何绿色发展的改革受阻的重要原因。第一,绿色发展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比如,企业为了符合生态要求,必须要购买很多环保设备,增加环保工作人员,那么在这个程度上,企业无形中增加了成本,耗费企业大量资源。属于美国公共事业的犹他电力电灯公司指出:“我们公司近五年的环保设备费用超过了我们有史以来的全部环保费用,这个费用大致占我们的全部发电厂建设项目总的费用的25%。”[12]483又比如,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联网设备,制造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同时这些设备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因此,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倘若不推进数字信息技术所依赖的设备进步将会导致自身被淘汰,但是这也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而在我国,由于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都较晚,没有形成市场化、成熟化的绿色融资体系,绿色技术发展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第二,因为企业成本上升,就会导致很多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比如会引起企业倒闭,造成大量的失业和使得产品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企业成本的增加最终还是会以物价上升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头上,所以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增长的放慢、停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由此可见,这不仅仅对于企业,更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某些发达国家来说,影响范围及深度没有发展中国家那么强烈,因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只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如何实现平衡的问题。相反,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年经济取得飞跃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着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发展中国家里其实还有很多地区仍然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平衡问题,而是关涉一国经济和人民在一定时期内能否承受环保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问题。因此,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亟须各方面利益权衡的难题。
四、绿色发展与市场边界的重塑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推动的整体社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及新经济的工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也是有代价的,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采和滥用为代价的,因此造成了目前人类社会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全球的环境问题,以重塑绿色发展和市场边界。
(一)生态之美与绿色共享价值理念的重塑
在生态社会的构建中,借鉴桑德尔的思想,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率,还要兼顾生态的因素,让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导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倘若市场交易都被金钱所左右,那么社会生态美理念的建立无从谈起。因为,倘若生态社会之中没有“绿色共享”理念,那么在建立生态社会的过程中就无法利他。分享、共享是很重要的伦理原则,这包含了人类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假如缺少了这种理念,人类的发展便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问题,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也不可能与其他国家进行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美丽地球。同时,桑德尔也提出即使是自由市场也不能随意交易任何物品的观点,也就是说,自由市场也必须要保持其一定的道德性。由此,我们能够发现,在自由市场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合作共赢就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时刻保持“利他”的理念。人类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价值,因为一定程度的利他日后势必会带来别人对自身的利己。
生态美和绿色共享理念的形成极为重要。“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形成,源于人类对污染本身的麻木。而把人类从这种麻木中拯救出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发挥生态美和绿色共享理念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绿色共享和生态美所带来的优越,自然就会对“先污染后治理”深恶痛绝。也就绝不会任由美丽的自然界变成沙漠,企业也绝对不会为了经济指标而去毁坏自然界的多样性之美,也不会让珍禽异兽变成饭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会克制自己物欲的膨胀,不会因为物欲而选择去牺牲美好的事物。因此,生态美的培养和形成是开启人类生态心智的钥匙,欣赏生态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态美的眼睛,不仅仅是当代人的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素养,还是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一种尺度。有了这样的一种尺度,人类才能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旦把这种和谐统一的价值观融入到人类的思维之中,人类的发展就会进入一种绿色发展的最高境界,最终彻底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
(二)绿色发展与政府治理变革
曼德维尔认为,自私是一种道德恶习,但如果自私的举动被政府适当地加以引导是能够产生社会利益的,曼德维尔发现世界是邪恶的,但仍主张“在一个熟练政治家灵巧管理下,私人恶习有可能变成公众利益”。[13]推动区域绿色发展,重新定义市场边界,需要政府出面解决,难度大,甚至有些需要跨区、跨市,乃至于超出本区域所辖地域的问题需要协商来解决。绿色治理,以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在政府管理行政事物中优先践行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企业在绿色发展中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政府是绿色转型的第一推动力,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第一责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市场边界的确立从立法开始,立法方面应当将环境保护优先和资源节约优先的政策慢慢地发展为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并且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加以体现;尽量完善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避“软”“弱”“小”的法制障碍,形成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的政策体系。加大依法监管力度,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的审核。其次,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整合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将新增的财力向环境保护和节能倾斜;以“产权股份化、投资社会化、治污集约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的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来。构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后,绿色治理是对于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颠覆,是政府行为方式和执政理念的一种再造,是政府治理的一场革命。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涉及各部门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总的生态治理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立法与行政执法、政府和企业、民众共同治理的职责,把企业融入政府,更好地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的贯彻和实施。
(三)绿色发展与新经济的自主创新
如果说一味地追求环境的美好,而不注重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不可取的。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4]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仅要在思想上对环境给予重视,还需要从技术的层面加以改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要把主要依靠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创新是一个民族繁荣和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出现能耗过高的问题,主要就在于我们的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水平也很低,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结构、降低能源的约束、促进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新经济革命将在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会带给企业继续创新的动力。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企业应该找出办法来应对技术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得技术所依靠的物理设备能够显著的降低对于自然环境及生态资源的破坏。毫无疑问的是,发展新技术、提升设备的环保性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是不能克服的,企业应该将创新融入自身未来发展的基因,以创新解决环境资源消耗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我国科技水平,降低企业减污成本,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的能力,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毫无疑问,新经济将会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经济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使得产业效率急剧提升,但是,倘若企业与个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即在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技术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那么新经济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21世纪将是生态的世纪,生态文化也将会成为主流文化,生态文明是一场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深刻的文化觉醒和文明转型。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发展,更是生态文明绿色的发展。建设绿色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道路、共同战略与共同目标,是生态文明绿色经济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历史任务。总之,当把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绿色发展联系起来后,绿色发展便拥有了有力的手段,新经济也将更好的施展开来。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使得企业降低能源的损耗与环境的破坏,企业的竞争也将获得优势。把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协调一致建立合理的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人拥有绿色发展意识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市场边界的明晰化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