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转型策略
2020-12-13王柏谊
王柏谊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影响
2020年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受到全球关注,随着病毒的传播,武汉乃至湖北省急需大量医疗物资。但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很多物流从业者已经离岗。物联网科技公司G7针对疫区开发了一款数据统计工具,根据其 2 月 5 日数据,外省进入武汉的货运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91%,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运行节奏被打乱。其结果导致需要紧急运输配送到疫区的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不能及时到达客户手中。可以将抗击疫情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物流业的情况。
第一阶段是疫情突发期,时间大致为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多家物流公司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应对疫情,保证急需物资供应,顺丰速运发布《关于顺丰速运武汉地区快递收寄服务的最新通知》,将优先保障特殊需求物资运输派送服务,在武汉市域范围提供自寄自取为主的收派件服务。同时电商企业也开辟防护物流应急仓库,天猫超市联合菜鸟、顺丰在浙江嘉兴设立全国口罩应急“心脏仓”以扫除口罩供应地域障碍。为了保证医护人员和疫区市民生活物资供应,很多物流公司在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服务上推出新举措,货拉拉加入武汉Today便利店发起医务工作者“爱心午餐”活动,为武汉40余家医院一线工作者提供爱心餐食。
第二阶段为“抗疫”胶着期,大致时间为2月7日至2月29日。2月7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召开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和运输组织保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积极引导推动各类货运物流企业复工复产。中通快递率先出手,宣布设立1亿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基金,用于确保所有中通家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个阶段,先进智能化物流设备纷纷亮相,顺丰使用无人机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配送急需医疗物资;京东物流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提高配送效率。丰巢智能柜小程序上线“口罩互助”功能,通过全国18万台丰巢快递柜收赠流转,减少人员接触风险,让更多有需要的人“有罩可用”。 普罗格公司为所有生产流通企业提供免费应急救灾物流管理系统,通过部署“无接触”云服务,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物流管理问题。
第三阶段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3月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受海外输入和无症状感染者影响,部分地区有零散感染病例出现,所以疫情还没有结束。此阶段是“战胜疫情”和“复苏经济”两项工作并举、“经济停摆”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时期,也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物流体系反思总结的时期,更是物流产业转危为机加速智能化转型与提升的时机。
二、疫情之下物流行业的“危”与“机”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停摆”模式抗击疫情。无论是政府救灾物资运输、企业生产运转还是百姓生活保障,都与物流服务密不可分。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目前无法估算,对物流行业影响同样是不可小觑,货拉拉总裁周胜馥说,疫情期间公司订单量下降约80%,2月份亏损达1亿元。不过任何突发事件都具有两面性,所谓的危机是“危”与“机”共存。中国快运排名第一的顺丰速运,1月份营收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业务量达到5.66亿,同比增加40.45%,呈现出极大韧性。
(一)机遇
机遇具有偶发性和意外性两个特点。虽然是重大突发事件但也会给物流业提供一种发展机遇。
1.智能无人配送设备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痛点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是考核物流服务最重要的环节。[1]配送节点多且复杂,配送批量小、品种多和频率高,占到整个物流成本的30%,所以提高“最后一公里”运营效率对物流公司乃至物流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疫情期间,美团无人配送车、顺丰配送无人机、京东配送机器人轮番上阵,在疫情最危险的地方替代人工完成配送。智能无人配送设备在无接触场景中得以实现,使得该设备应用区域得以拓宽,大大加速其在“最后一公里”配送落地的进程。
2.线上生鲜零售取决于“自有到家”能力或选择合适第三方线上平台
疫情“居家隔离”策略使不能出门的市民选择线上消费,让线上生鲜零售电商原本昂贵的拉新成本几乎归零,给生鲜线上零售渗透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京东生鲜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470%、沃尔玛春节全国整体O2O“送货到家”业绩暴增,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4倍……撞上疫情的生鲜零售商们能否抓住这个商机,取决于是否有能力送货到家,如果生鲜商超布局线上和线下全渠道营销模式,或者与快递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就能在疫情期间和未来占据主动成为更具有竞争力的商家。
(二)疫情期间我国物流行业凸显的问题
1.疫情暴露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有待完善
疫情期间应急物流与近年我国快速发展的创新模式的物流存在巨大反差,新冠病毒流行给人们的应答时间很短,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存在感染风险,激增需求导致错配事件频出,暴露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运行功能落后。在抗击疫情持续一个半月后,防护物资缺口尚未弥补。疫情突起时,国内外爱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捐赠活动,但适逢春节,除了顺丰、EMS、京东和苏宁等几家快递公司正常上班,其他公司都已经开启了“春节运营模式”。各地疫情程度不同,地方政府采取的管控措施也不同。大量捐赠物资滞留在缺乏专业分拣配送能力的慈善机构仓储中心,不能及时到达需求者手中。医用物资在干线运输、支线输送和末端配送等环节都存在货物流通的“肠梗阻”现象。抗疫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多维度参与,由于没有一个开放信息平台去连接参与主体,没有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去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效决策,致使物流运输不能快速高效运行。
2.生鲜产品冷链物流显现短板
1月末全国百姓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隔离,民众从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催熟了生鲜电商市场。物流运输不畅加大了供需失衡,消费者“买不到”和农产品“卖不出”现象共存。尤其是保障生鲜运输的冷链物流短板凸显,冷链物流的桎梏使我国每年仅果蔬运输一项损失就达上千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运输能力有很大提升空间。欧美等国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水果在95%以上,反观我国肉禽、水果冷链流通率仅为15%和5%,加上交通管制和春节司机放假、被隔离,导致货找不到车,车找不到人,人找不到路。
3.复工不易,复产更难,复活是关键
2月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对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作了重要指示,2月7日国家邮政局召开部分快递企业专题电话会议,开启物流行业有序复工复产工作序幕。根据G7 &车满满提供的统计数据,对比2019年与2020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的数据,整车和零担运输流量恢复率2020年占比34%和3.7%,2019年占比91%和131.6%,2020年整车和零担运输量恢复率约是2019年的37%和2.8%。3月4日,整车和零担物流流量恢复率分别是91%和34%。
由图1可见,零担物流复工速度远小于整车物流复工速度,这就能合理解释疫情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物流信息更新很慢。全国各大物流园区复工速度缓慢,原因第一是因疫情管控员工返岗困难,还有地区外地人员返回需隔离14天。第二是复工企业需要购买大量防控物资,增加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有些企业还持观望态度。第三是供应链上下游尚未充分启动,政府部门为了有效控制疫情,让复工企业填报大量人员资料,稍有不慎就会关停整改。供应链的协同性和传递性,导致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多个节点都会受到影响。第四是物流公司回款周期一般为90天,有的甚至是半年,受疫情影响客户没有按时付款,给公司现金流带来压力。对于中小物流公司来说,经营不确定性使企业融资渠道不多。疫情带来了物流行业的洗牌,那些现金流断裂、深度合作关系不多、融资能力差和成本控制能力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4.医疗废物处置压力激增
医疗废弃物处置是属于逆向物流管理范畴,作为疫情防控最后一道关口,广受社会关注。来势凶猛的疫情致使医疗废物呈现爆发式增长,许多医院废物预存仓库被填满,这些废物中多数是与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属于重度感染废物,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极易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成为二次传染源,危害巨大。武汉本地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只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一家,每天满负荷运转能处理50吨医疗废物。激增的医疗废物产出量让武汉处置能力捉襟见肘。多个省市医疗废物处置资质队伍驰援武汉,义务协助医院转运。终于在2月下旬能够实现“日产日清”。
三、物流产业智能化转型策略
疫情期间物流属于应急物流管理范畴,高效的应急物流管理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有降低功能。[2]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很早就对应急物流开展研究,已建立了完善的立体化交通系统、稳定的信息平台、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科学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尽管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十余年研究,但现有应急物流体系对突发事件防控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转型升级。
(一)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国大力推进了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建设。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第三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以相关法律为依据,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提高突发安全事件防控意识并制定详细可行实施办法,要建立包含各级政府的立体多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具体来讲,应该由国家卫健委组织搭建跨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信息服务平台,让物资管理部门、供应部门、服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将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使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突发事件与应急物资需求模型,科学预测储存物资品种、数量和规模,合理布局储备节点,定期监控更新仓储物资数据以保障物资在保质期内。选择多渠道储备方式,除了实物储备,还可以考虑生产储备、合同储备和管控物资储备等方式。[3]生产储备和合同储备,物资所有权归属企业,是国家与具有生产、研发和存储能力物资单位签订合同,遇到突发事件后,这些单位首先考虑生产、研发、转产和提供应急物资。管控储备是应急物资所有权归政府,只是由各类组织代为保管,没有紧急事件时在保障储备量前提下正常流通,一旦需要动用,依照合同能第一时间提供物资。
(二)搭建具有实操性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尤其2008年汶川地震后,物流专家就着手应急物流研究。但新冠肺炎疫情真正来临时,应急物流体系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抗疫工作伊始,来自全球爱心人士的捐赠物资没有与现有强大数据化物流体系形成合力。所以应急物流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明确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管理主体。应急物流涉及跨区域、跨层级多部门协调管理,为落实习近平提出的“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指导思想,需要一个权责明晰的管理部门统筹安排以提高物流效率。第二,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科技优势,搭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使应急物资供应链上需求方、供给方和物流服务方信息共享,通过对信息的抓取、整理、分析、发布,形成信息资源,为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平台上要体现应急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路线优化、订单跟踪、结果分析等多种基本功能。[4]第三,设立应急物流管理国家级科研项目,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将专家聘请为政府相关部门顾问,进行突发事件人才储备。与有技术的企业或者军队合作,培养一批熟练操作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人员,一旦启动应急模式,保证能快速接手信息系统完成任务。第四,必须对应急管理预案和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广泛宣传。
(三)补上冷链物流短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疫情期间由于冷链物流薄弱掣肘生鲜产品到达百姓餐桌,一边是市民菜价居高不下,一边是农民叫苦连天。2020年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已经明确强调,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建议有实力的电商企业、物流企业抓住政策契机,顺势而为来改建、扩建和重建保鲜冷库,争取在日趋成熟的生鲜电商市场分得一杯羹。物联网技术实现网络、人和物的对接,改变人与世界的沟通方式,在农业等很多领域得以应用,冷链物流中数据要求更加严格、时效和准确,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冷链物流管理中,能保证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严格管控,能够真正建立起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目前“区块链”概念被广泛关注,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区块链和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结合起来,将成为冷链物流创新技术的重要因素。区块链能够改变过去物流企业独享信息数据的现状,正是它去中心化、不可更改、公开化的特点,提高了生鲜食品供应链各节点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性。[5]所以政府应引导冷链物流参与者不断创新技术和经营模式,补上冷链物流这块短板,同时实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
(四)借力外因与练好内功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春节让中国突然面临两场战役,一场是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一场是经济保卫战。物流行业是“抗疫情、保民生、促经济”的坚实后盾。在控制疫情初步见效后,人们将目光转向经济发展。物流是经济动脉,物流复工不利,会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供应链。疫情提高了物流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导致业内重新洗牌和行业格局改变,尤其中小微企业身处生存困境。如何在这场大危机中生存下去,需要将内因和外因协同起来形成合力应对挑战。内因方面,首先物流企业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让数字化提升企业价值链效率。新冠肺炎疫情使无人智能化配送得以实战演习,物流从业者进一步认识到企业发展将依赖智能化转型的深度与广度,[6]未来物流公司更是科技型公司。管理者需要制定智能化发展战略,力争从采购、仓储、运转、配送、销售、客服等全价值链角度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二,面临财务状况已经达到不良临界点的岌岌可危的企业,“抱团取暖”或许是一个不被淘汰出局的生存之道。物流子行业——快递业在近几年已经完成行业整合,实现规模化和平台化,超70%的市场份额被行业排名前六名的企业瓜分。这种平台化整合趋势将继续延伸到物流其他子行业,中小微企业应该积极寻找并加入企业联盟所形成的开放式平台,通过集中采购来获得成本价格优势,通过统一管理系统赋能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外因方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支持交通运输、快递等物流业纾困加快恢复发展的措施。管理者要抓住政府释放的红利,顺势而为,提升服务能力,从过去单一的物流服务走向供应链服务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合理布局医疗废物逆向物流网络节点
2019年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市场规模为58亿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达到120亿元。如何科学、高效、安全处理医疗废物是抗击疫情杜绝二次污染的大事。考虑到我国目前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分布不均衡的现状,2月24日国家卫健委和生态环境部以及相关十个部委联合印发《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方案提出2020年底每个地级市都将建立至少一个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到2022年6月底,每个县都要建成从收集、运转到处置的完整体系。除了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长效管理机制,运用大数据建立模型合理布局废物处置中心位置和产能规模,既要避免疫情过后处置产能过剩,又要处理应急事件安全高效。所以需要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医疗废物处理应急预案,以明示医疗废物处置准则和应急响应操作指南。还要建立现有业内企业联动机制,编制具备医疗废物处理资质企业名录,定期更新信息保障名录时效,与其签订紧急事件临时征用合同,保证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7]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移动危险废弃物处理设备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疫情期间无论是天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支援孝感市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焚烧炉,还是安徽广通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移动式环保处置平台”危险废弃物焚烧车,都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只是目前我国对该类设备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没有实现量产,希望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在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藉此达到灵活安全无害化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