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培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研究

2020-12-13李景韬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大学生

李景韬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社会责任感始终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事关该群体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事关高校能否推动大学生从小我向大我转变,能否实现大学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巩固和建设好主渠道,打造好主阵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理想信念培育和价值导航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既是着眼长远,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性工作,更是用力当下,激发广大青年担当奉献,尽职履责,提升社会责任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紧迫性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培育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可以断定,处于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人,务必需要遵循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交往实践法则,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现实的历史的人,从而进一步为社会存续和人的发展奠定前进的基础。建基于此哲学之上的社会责任感,由此也就超越了抽象意义上的讨论,而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道德话题以更加现实的社会意义。

所谓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2]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则是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责任感问题上的群体化、标签化的特殊式表达。换言之,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各个阶段、各种场合、各种身份条件下,都必须遵循所处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交往实践法则。所以,有学者认为大学生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发展责任的情况是否满足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3],“强调的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国家、社会、生态、人类的‘负责任’,是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品格和责任实践的辩证统一”[4]。如此丰富的内涵和特定指向,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于社会责任感的一般表达,就此来看,大学生作为身份、年龄、知识水平等区分边界比较明显的群体,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程度以及培育方面具有特殊性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无论强调多么重要都不为过。强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对社会文明进程具有决定意义。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有生力量,其伦理道德水平决定了社会文明水平,社会责任感作为衡量伦理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在此方面失去了底线,那么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将甚嚣尘上。一个社会的青年群体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私欲,而无限制地侵蚀奉献、担当、责任等集体主义价值观,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急剧下降,从而打破正常的交往实践法则,将社会平衡打破并持续恶性循环下去,最终侵害到每一个社会个体。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和提升具有特殊性。首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相对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这种环境既有利于快速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需要和自身担当的关系,同时也会因为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大学生不能将理论认知高效快速转化为行动,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从而阻碍了培育和提升效果。其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依赖外部灌输力量较多,无论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抑或其他组织,灌输多于感悟,教导多于践行,由此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程度,从而降低了培育效果。第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培育过程中以宏大主题切入较多,较少选取生活点滴,难以触发大学生心灵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敏感度。

二、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在长远的、宏观的层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在当前的、微观的层面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因此,充分认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将有利于从思想上和政治站位上对为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为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基础性要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但具有自主性特点,同时具备利他性特征,对民族的责任感则是基本内容之一。[5]与此相对应,推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亟需一大批明荣辱,敢担当,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有高超知识文化水平的具有民族责任感的新时代新青年承担起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应该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梦而学习奋斗,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6]换言之,新时代的新青年,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才是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从根本上是为民族复兴伟业进行人才储备,始终保证大学生群体在这一任务中能够唤得醒、聚得起、用得上、顶得住,是确保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顺利推进的基础性要求。

第二,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关键。是否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判断标准之一。作为一种品格素养的综合体现,其强弱既能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也能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道路选择,最终从根本上影响其成长成才,对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从人的本质出发,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引导培育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前景,正确认识自己担当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脚踏实地,将个人的远大抱负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帮助大学生走出小我,走出狭隘,全面培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此项工作的关键。

第三,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到了新阶段,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各基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队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这一系统性战略培养的一个有机环节和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如果不见成效,就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木桶效应”,影响大局,所以,从培育效果和质量上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工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培育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勇敢担当起了各自时代的社会责任,持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与中国人民一道熔铸沉淀了“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一系列伟大的彰显社会责任和价值的精神财富。但是,矛盾总是无处不在,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新时代条件下,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依旧面临来自社会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偶发性不可抗力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第一,来自社会宏观层面的负面影响。社会宏观层面的负面影响主要互联网条件下,负面社会思潮的充斥弥散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培育造成的负面影响。网络时代,各类信息交叉传播,泥沙俱下,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潮,或明目张胆,或包装潜行,钻法律的空子,技术的漏洞,借着青年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旺盛的求知欲、发现欲,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传播,像烟雾一样弥散于网络空间,渗透至现实生活,给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主要是“网络思潮的多元化易使大学生形成价值观冲突”“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易使大学生社会角色模糊”“网络环境的信息过载易使大学生专注力下降”[7],这种危害的表象就是,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所适从,要么躲进虚拟空间自我欺骗,要么悲观厌世躲进小我世界,丢弃了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甚至自己的担当,总体上将自己和社会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社会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大学生轻生、被骗进传销组织、“啃老”、“套路贷”、充当间谍等现象,从根源上来说都与网络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关系极大。所以说,互联网负面社会思潮的充斥弥散极大消解了现实空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工作的综合性成效。

第二,来自社会中观层面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8],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是社会中观层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动力之一。教育部2017年年底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为了完成个这个目标和任务,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学校、社会、家庭只有,朝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协同运转,构建完善高效的“三全育人”大格局,才能见到实效。但是,一方面,从外在环境观察,出于现实条件的影响和阻滞,如工作进度的不同步性、先天条件的不平衡性、具体负责机构和人员执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等等。另一方面,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工作本身而言,该项工作也是一个集合复杂性、动态性、持续性为一体的工作,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等因素,均能阻碍协同育人格局的建构进度和质量,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培育工作的进度与质量。

第三,来自社会微观层面的负面影响。社会微观层面的负面影响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在社会责任感培育和提升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往往来自于先天性或者客观性的存在,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践过往紧密联系,有些甚至是几代人的交往积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心理认知与价值认知,他们所形成的固有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在后天的学习工作中,不易被外界乃至本人所察觉,所以更具有隐蔽性。

一方面,高校老师作为教育者,该群体的学习、工作、交往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因为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部分高校老师作为教育者并没有从“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角度出发教书育人,也没有将自己的职业使命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统一,有些教师权为稻粱谋,此类教师带来的结果就是站位不高,效果不显。有些教师则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上发生偏离,与自己的党员身份相左,对于国家大力推进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置可否,甚至传播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的有害思想,直接导致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阵地失守。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家庭、父母、学习、交往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工作的实效性。从父母和家庭教育方式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直接关系。黄四林等人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父母关爱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的积极预测作用,而父母控制无预测效应”,“父母关爱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塑造了儿童的观念与行为,并且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个体成长初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0]由此可以推断并得出鲜明的结论,成长于自私冷漠、缺乏关爱、人格控制、放任自流式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显然会在社会责任感等积极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育中失去先机。从大学生的交往成长历史来说,由于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涉世不深,认知有限,社会交往实践机会不足,导致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的物像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综合表现为思想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各类社会责任感教育抱有抵触情绪,最终在微观层面消解了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和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来自偶然性、突发性等不可抗力的生活变故,也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实效性造成阻碍。此类变故非常具有挫败感,常常打击大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对他人的信任,对人生的自信心,对社会的包容感,严重者形成心理疾患,长期伴随大学生的日常。随之而来的表现是或癫狂、或自闭、或“佛系”,总而言之,他们与社会和他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社交距离越拉越长,来自高校等外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此类学生群体中难以见得成效。

四、打造精品思政课,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实效

由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不均衡性”的特征,[11]就此决定全面培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的艰苦工作,是一项细活,也是慢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必须从基础出发,巩固和建设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在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下功夫,通过思政课进行形式的创新、质量的提升、内涵的挖掘等一系列大胆的教学改革,以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不走岔路,坚决避免走邪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勇担时代使命,迎接时代挑战,尽力克服“不均衡性”、“层次性”等特征带来的不一致,从而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承担起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第一,围绕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提升,将高校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们喜爱的理想激励课。大学生经历了残酷的高考竞争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放松一下的心态走进了大学校园,离开了家长的视线,缺少了老师的督促,加之某些不正确社会舆论的影响,在思想上和态度上产生了分化。其中上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某些学生,自觉不自觉中患上了乐观臆想症,变得不思进取,忘记家庭责任乃至社会责任,开始沉迷于游戏、玩乐以及与学习无关的满足低级私欲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中。而另一部分上了普通学校、冷门专业的某些学生,自觉不自觉中或者悲观抑郁,或者妄自菲薄,认为奋不奋斗一个样,反正学校和专业已经决定了命运和前途,失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想信念,得过且过,混日子打发无聊时间成了在学期间最现实的选择。面对大学生出现的此类极端思想认识问题,高校思政课当发挥其“万金油”的特性,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帮助大学生辩证看待人生境遇,激励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激发青年学子的心中理想,使思政课程成为大学生自觉向往,帮助成长的首选课。为此,在思政课堂里,要让广大学子聆听到无数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人物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既有行业内世界闻名的先贤,也有本学校可亲可敬的学长,榜样人物的感化作用将会给那些准备歇一歇的大学生们带去坚实的力量,在他们心中扬起理想的风帆,不负韶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帮助那些想放一放的大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12]过去的辉煌和不堪仅仅只能证明历史,不能代表未来,无论平台有什么差异,都不能阻挡初心理想和持之以恒的脚步,有些人走得慢一些,但不代表失败,珍惜大学时光,“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3]。

第二,围绕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提升,将高校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们信赖的价值导航课。当大学生在陌生的城市走出人生意义上真正独立的一步的时候,他们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生活怎么过?独立的生活是什么?独立的生活怎么过?认真生活是为了什么等问题既是懵懂的,也是困惑的,既是陌生的,更是极具挑战性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失去奋斗方向,陷入迷茫和彷徨中无法自拔。为此,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者为此需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对每位大学生的独立学习、生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规划,将大学生从小我中逐渐引向大我,将个体和社会、国家命运相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将思政课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或者意识形态教育课,进一步打造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航课,这种导航作用是由思政课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等特点决定的。通过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准确认知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发生发展规律,在世界纷纭变幻的大背景下,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了解各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了解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了解国内外、地区间发展现状和差距,深切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使命和责任,深切感知作为时代新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这类宏观和微观的解读与感受,才能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找准社会定位,找准人生发展方向,确认自我的社会价值,从而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朋友建功新时代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十六字箴言,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走岔路,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以实干家的姿态,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让青春无悔,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职业健康发展道路,成为一名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新人。

第三,围绕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提升,将高校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们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祛魅课。“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4]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信息的海量和便捷给青年学子的学习成长带来了益处,另一方面,也因为海量信息中不可避免的鱼龙混杂,导致含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害思想的信息泛滥。此类思潮解构崇高,淡化理想,突出个体价值实现,消解集体观念,甚至丑化和抹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当性,危害极大。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的心智和年龄决定了该群体无法有效应对上述有害思潮和信息的轰炸。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高校思政课必须围绕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给予大学生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全方位保护,特别要侧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侧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软环境方面的安全防范,在主渠道注入“预防针”,在主阵地产生“全抗体”,坚决防止大学生走邪路、走歪路,坚决防止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被渗透、被蛊惑。落实到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具体建设方面,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勇挑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领会2018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要旨,紧紧围绕教学宗旨和目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辟教育教学新阵地,开展教育教学新改革,将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新青年,引导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正确道路上来,引导到追梦圆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道路上来,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5]。

五、结语

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始终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任务之一,始终是每一个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明晰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全力以赴做好的本职工作之一,始终是每一个大学生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将自己锻炼成为新时代新青年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了解其面临的挑战,将社会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遇到的问题从主渠道、主阵地的角度去设法解决,围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功能和地位,符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升的初衷。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