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株耐铁细菌的筛选与培养及其重金属耐受性研究

2020-11-25火艳丽薛林贵常思静马梅兰陈娟博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菌体尾矿菌株

火艳丽,薛林贵,常思静,马梅兰,陈娟博

(兰州交通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

铁矿石的开采、加工和冶炼过程都会带来大量的尾矿堆积,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铁尾矿中的Fe、Mn、Zn、Cu、Pb、Cd等重金属元素,易污染土壤,危害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2].铁过量,对于人体来说,过量的铁会储存于肝脏,使肝脏受到损伤,继而引发肝细胞瘤和肝纤维化等疾病,有研究学者发现铁的过量与肝脏、肺、食道、肠道等多器官的肿瘤相关[3],对于植物体,过多的铁会引起铁中毒,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4].

生物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之一,通过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实现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转化、吸收[5].这种方法是公认的生态友好型修复方法,成本相对较低,不易造成二次污染.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机理较为复杂,从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其菌体表面的氧化还原作用、吸附与络合效应、胞外沉淀作用、静电结合作用、离子交换型吸附作用、胞内累积效应等方式实现[6-7].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胁迫的条件下,耐受力较弱的微生物可能会快速减少或者死亡,耐受力较强的微生物能够正常存活[8],因而有许多研究学者筛选和驯化可以耐受重金属离子的微生物,已获得了Cd耐性菌株[9-10]、Pb耐性菌株[11-12]、Zn耐性菌株[12-13]、Mn耐性菌株[14]以及Cu耐性菌株[9,15],魏波等[16]通过实验发现1450果酒酵母能够耐受1.52 mol/L的FeSO4;张晓东[17]筛选到1株耐铁(FeSO4)500 mg/L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toyonensis);魏超等[18]通过高Fe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1株耐铁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sp.),该菌可在50 mg/mL FeSO4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这些菌株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为微生物法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提供了研究材料.但土壤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通常存在着多种重金属离子,而非某一种重金属离子造成的单一污染[19].因此,仅用一种重金属元素筛选出来的某一种重金属离子的耐受菌株,可能会出现不能耐受其他重金属离子的现象,从而导致生物修复实践中的修复效果受限.目前针对单一菌株对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同修复的报道相对较少.

本文采集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铁尾矿矿区的土壤,拟筛选出能够耐受高浓度Fe3+的细菌,优化其培养条件,并研究该菌株对多种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以期合理开发自然界中铁尾矿修复的微生物资源,为尾矿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1.1 供试样品

供试土壤样品采自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铁尾矿矿区(N 39°30′,E 100°15′)表层5~10 cm 的土壤,样品采集后放于无菌密封袋中,带回实验室,过筛,分装,取部分土壤进行试验,其余土壤样品分别置于4 ℃和-80 ℃冰箱贮存.

1.1.2 实验试剂

所用生化试剂均购于甘肃金博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金属离子母液配制方法为: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重金属离子盐溶解后定容,过滤除菌后贮存待用.

1.1.3 培养基

LB培养基:酵母浸出粉0.5%;氯化钠1%;蛋白胨1%;pH值7.0~7.2;固体培养基加琼脂1.5%~2%.

LB’培养基:酵母浸出粉0.5%;氯化钠0.5%;蛋白胨1%;pH值7.0~7.2;固体培养基加琼脂1.5%~2%.

选择培养基:LB培养基添加相应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

1.2 方法

1.2.1 菌株的筛选

取过筛的铁尾矿土样5 g,加入45 mL浓度为0.9%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置于摇床振荡1 h,静置后取5 mL上清液,转接到Fe3+(化合物FeCl3·6H2O)浓度50 mg/L的45 mL培养基中,在温度为30 ℃下振荡培养48 h;取0.1 mL菌液梯度稀释为10-1、10-2、10-3、10-4、10-5、10-6的菌悬液,取10-4、10-5、10-6浓度的菌悬液0.2 mL分别涂布Fe3+浓度50 mg/L的固体培养基,置于30 ℃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状况;若生长状况良好,则取5 mL Fe3+浓度50 mg/L的菌液转接到含Fe3+浓度100 mg/L的45 mL新鲜培养基中,培养48 h.

按照上述步骤,参考凌薇薇[14]的方法,将培养后的菌液依次转接到Fe3+浓度200 mg/L、400 mg/L、600 mg/L、800 mg/L、1 000 mg/L的45 mL新鲜培养基中,培养48 h.取0.1 mL菌液(Fe3+浓度1 000 mg/L),用无菌水梯度稀释为10-1、10-2、10-3、10-4、10-5、10-6的菌悬液,取10-4、10-5、10-6浓度的菌悬液0.2 mL分别涂布Fe3+浓度1 000 mg/L的平板,重复涂布3个平板作为平行实验,30 ℃静置培养48 h.挑选培养基上长势情况较好、菌落形态有差异的单菌落,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反复划线培养,直到获得单克隆菌落,将获得的菌株编号,并用甘油冻存法置于-80 ℃冰箱冻存.

1.2.2 菌株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菌株在L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直到长出单菌落后,记录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透明度、是否隆起、边缘特征及光滑度等生物学性状.通过单染色观察菌株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及细胞大小;通过革兰氏染色反应观察染色反应的特性.

分子生物学鉴定: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方法,以菌株总DNA为模板,16s rRNA分子序列为目标序列,对菌种进行鉴定.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DNA模板1.0 L,上游引物27F 1.0 L,下游引物1492R 1.0 L,Premix Taq 12.5 L,加双蒸水至总量25.0 L,混匀后置于PCR仪中进行扩增反应.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40 s,52 ℃退火30 s,72 ℃延伸1.5 min,30个循环;72 ℃总延伸10 min.

PCR产物用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PCR产物送擎科公司进行测序;得到的16s rRNA序列,通过NCBI数据库中的Nucleotide Blast程序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确定菌株的物种分类,并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与相似物种的亲缘关系.

1.2.3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以pH 7.0、2%接种量、150 r/min、1% NaCl、30 ℃为基准条件,研究不同接种量、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不同渗透压和不同通气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接种量:按照接种量1%、2%、3%、4%、5%(每个接种量3个重复),其他条件均为基准条件,摇床培养24 h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体OD600的数值.

温度:按照温度梯度20 ℃、25 ℃、30 ℃、35 ℃、40 ℃(每个温度3个重复),其他条件均为基准条件,分别置于相应温度的摇床培养24 h取样,测菌体OD600.

pH值:按照pH值5,5.5,6.0,6.5,7.0,7.5,8(每个pH值3个重复),其他条件均为基准条件,摇床培养24 h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体OD600的数值.

NaCl浓度的影响:菌株以2%的接种量,分别接种于pH值为7.0、NaCl终浓度分别为0%、0.5%、1%、1.5%、2%、3%、4%、5%的液体LB培养基中(每个NaCl浓度3个重复),其他条件均为基准条件,摇床培养24 h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体OD600的数值.

摇床转速:摇床转速依次设为100、120、150、180、200 r/min(每个转速3个重复),其他条件均为基准条件,分别置于相应转速的摇床中培养24 h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体OD600的数值.

1.2.4 菌株对Fe3+耐受能力的测定

菌株在固体LB’培养基上划线活化,培养待长出单菌落后,挑取适量单菌落接种到液体LB’培养基中,置入摇床振荡培养14 h做为种子液,按照1%的接种量将种子液分别接种于Fe3+终浓度为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600 mg/L、800 mg/L、1 000 mg/L的液体LB’培养基中(每个浓度3个重复),置于30 ℃的摇床中以150 r/min的转速振荡培养24 h,观察菌株生长状况并取样,以空白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液在600 nm处的吸光值,以OD600的数值表征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评估菌株在富含Fe3+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1.2.5 菌株对不同重金属离子耐受能力的测定

菌种的活化和种子液的制备同1.2.4.菌株以1%的接种量,分别接种于添加有各个终浓度(如表1所列)金属离子的液体LB’培养基中(每个浓度3个重复),各组均置于30 ℃的摇床中以150 r/min的转速振荡培养24 h,观察菌株生长状况并取样,以空白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液在600 nm处的吸光值,以OD600的数值表征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评估菌株在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存在时的生长状况.

表1 各个金属离子及其添加终浓度梯度Tab.1 Each metal ion and its fin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 mg/L

1.2.6 菌株对5种重金属离子共同耐受能力的测定

菌种的活化和种子液的制备同1.2.4.将菌株F1以1%的接种量接种于同时含有1 000 mg/L Fe3+、800 mg/L Pb2+、150 mg/L Cd2+、900 mg/L Cu2+和1 100 mg/L Zn2+的液体LB’培养基中,置于30 ℃的摇床中以150 r/min的转速振荡培养24 h,观察菌株生长状况并取样,以空白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菌液在600 nm处的吸光值,以OD600的数值表征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评估菌株在5种重金属离子同时存在时的生长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筛选

通过分离纯化,从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铁尾矿矿区筛选到一株耐铁的细菌,编号F1.

2.2 菌株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菌株F1在LB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如图1所示,菌株F1在LB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表面湿润有光泽,边缘较整齐;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分子生物学鉴定:PCR扩增后的16S rRNA序列,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目的片段约1 500 bp,条带明亮.测序后的基因序列经过核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菌株F1的16S rRNA序列同Enterobactercloacae4928STDY7071163的相似性达到100%,与相近种属菌株进行16S rRNA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如图3,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测序结果,菌株F1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

2.3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3.1 接种量对菌株F1生长的影响

菌株F1分别以1%、2%、3%、4%、5%的接种量,接种于液体LB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测定培养液OD600值,结果如图4所示:菌株F1在接种量为1%时OD600值最高,菌株生长最好;接种量分别为2%、3%、4%、5%时,OD600值反而降低,所以,菌株F1最适的接种量为1%.总体而言,接种量的多少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不大,但是相比而言,1%接种量的条件下,菌株生长的较好,分析原因,接种量过多,一方面可能因为菌体竞争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菌体生长过快,比接种量少的菌体更快到达衰亡期.

2.3.2 温度对菌株F1生长的影响

为了测定菌株F1的最适生长温度,菌株F1分别在20 ℃、25 ℃、30 ℃、35 ℃、40 ℃的温度下进行培养,24 h后测定不同的温度培养条件下的OD600值.结果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菌株F1在30 ℃生长的最好,因而,菌株F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当温度低于30 ℃时,菌株生长情况基本良好;当温度为35 ℃时,菌株生长状况出现下降,低于20 ℃、25 ℃和30 ℃时的生长浓度;当培养温度为40 ℃时,菌株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培养液最终浓度仅为30℃培养条件下的48.3%.可以看出,菌株F1的生长温度范围广,在20 ℃~35 ℃的环境中能很好的生长,但不能耐受高温.

2.3.3 pH值对菌株F1生长的影响

在最适温度30 ℃条件下,测定不同的pH值下菌株的OD600值,结果如图6所示:在pH值为7的时候,菌株F1生长的最好;pH值在5到8的时候,F1也能良好生长,可见,F1能适应较宽范围的pH值.

2.3.4 NaCl对菌株F1生长的影响

从图7可以看出,当NaCl质量分数在0%~1.5%之间时,菌液的OD600值均在4以上,其中,NaCl质量分数为0.5%时,菌株F1生长的最好,并且在不添加NaCl的时候也可以较好的生长;当NaCl质量分数大于0.5%时,逐渐提高NaCl的质量分数,菌株的生长状态逐渐下降,但是仍然可以生长,说明该菌株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具有很好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能在高盐的土壤环境中存活.

2.3.5 摇床转速对菌株F1生长的影响

将菌株F1接种后置于100~200 r/min转速的摇床中培养,结果如图8所示,当在转速150 r/min条件下培养24 h时,菌株F1的生物量最高;转速低于或者高于150 r/min时,生物量均相对降低,因而,F1最适的培养转速为150 r/min.

2.4 菌株F1对Fe3+的耐受能力

由图9可以看出,当Fe3+浓度为1 000 mg/L时,菌株依然生长的很好,但是当向液体LB’培养基中添加的Fe3+浓度高于1 000 mg/L时,培养基中会出现褐色的絮状沉淀,调节培养基的酸碱度也不能使沉淀消失,若有沉淀,则可能会使F1实际利用的有效Fe3+降低.

2.5 菌株F1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耐受能力

菌株F1对Pb2+的耐受能力,如图10所示,同上述对Fe3+的耐受能力测定时一样,当Pb2+浓度为800 mg/L时,菌株的OD600值为3.94,依然能较好的生长,当继续增加Pb2+的浓度时,培养基中出现不溶性沉淀,Pb2+溶解趋于饱和.

菌株F1能够在Cd2+浓度为150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当Cd2+浓度为180 mg/L和200 mg/L,菌株均不能生长,如图10所示.可见,F1能够耐受150 mg/L的Cd2+.

在含有Cu2+的培养基中培养,当Cu2+浓度低于800 mg/L时,菌株生长状况良好,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菌株的生物量逐渐降低;如图10所示,当Cu2+浓度为900 mg/L时,菌株的生物量明显下降;当Cu2+浓度为1 000 mg/L时,菌株不能生长.所以,F1对Cu2+的耐受浓度为900 mg/L.

当Zn2+浓度为1 200mg/L时,菌株生长停滞,当Zn2+浓度在50 mg/L到1 100mg/L之间时,菌株均能生长.因而,F1能够耐受1 100 mg/L的Zn2+.

2.6 菌株F1对5种重金属离子的共同耐受能力

菌株F1在同时含有1 000 mg/L Fe3+、800 mg/L Pb2+、150 mg/L Cd2+、900 mg/L Cu2+和1 100 mg/L Zn2+的液体LB培养基中仍能够生长,培养24 h后,菌株的OD600平均值为1.23,但生长浓度低于各个重金属离子单一存在时的生长浓度.

3 结论

目前关于铅、镉、汞、铬、铜、锌、锰等重金属离子耐受性菌株报道的较多,而关于铁耐受性菌株的报道较少.本实验采集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铁尾矿矿区的土壤样品,经过分离和纯化,筛选获得一株对铁具有较高耐受性的细菌F1,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对菌株F1的培养条件和重金属耐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 该菌株最适培养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0,说明菌株可以在常温、中性的自然环境中很好的生长.

2) 该菌株最适接种量为1%,最适NaCl添加浓度为0.5%,最佳摇床转速为150 r/min.

3) 重金属耐受性实验显示,该菌株可单独在1 000 mg/L Fe3+、800 mg/L Pb2+、150 mg/L Cd2+、900 mg/L Cu2+、1 100 mg/L Zn2+的环境中生长,也可在上述五种浓度重金属离子同时存在的环境中生长,表明该菌株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多个重金属离子共同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猜你喜欢

菌体尾矿菌株
L-赖氨酸全营养流加发酵工艺的研究
梨废渣发酵生产菌体蛋白的研究
菌体蛋白精养花鲢高产技术探析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煅烧高镁磷尾矿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
基于区域协同减量化的矿山尾矿综合信息管理构想研究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与探讨
自然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体外降胆固醇特性
铁尾矿表面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