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行业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0-11-25王海涌张友鹏
王海涌,张友鹏,江 娜
(兰州交通大学 教务处,兰州 730070)
面向新工科建设,加强新工科建设标准、模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紧密对接行业新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行业地方高校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且健全的教学质量标准及质量保障体系是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1-5]。高校在日常教学运行监控过程中,通过自我监督和完善改进,凝练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文化,同时积累了海量的质量监控信息和基础数据,但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并反馈应用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还显不足。
本文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新要求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多样化新需求,结合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实际,全面贯彻和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6-8],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校本科教学日常工作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加强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注重质量监控信息利用,强化质量监控与分析改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提供坚实保障。
一、行业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反馈信息应用现状分析
按照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理念,行业地方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结合行业新技术发展及人才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建立了校、院(系)两级教学指导(质量监督)委员会、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社会第三方评价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形成了涉及专业与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务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日常评价与专项评价、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学校评价与学院评价、学生评价与同行、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制度,有效保障了本科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9]。但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尤其对质量监控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于持续改进任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监控机构及人员的职责没有覆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重理论课堂的评价,轻实践环节的监管,针对课堂教学开展的学生评教、同行及督导评教较多,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课程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与适应性,学生学习成效及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各类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等方面的监督评价与持续改进不多。
2. 结合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理念,对学校及学院层面质量监控人员的培训不及时,真正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的专家相对比较匮乏,且现有的教学质量标准缺乏创新性与先进性,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传统办学特点结合不紧,质量标准及监控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
3. 在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校内层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价较多,而邀请行业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及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评价较少。校内评价主要围绕日常教学活动和运行组织管理开展,以总结性和量化评价为主,且忽略了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性,对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较少。
4. 质量监控与评价结果反馈应用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效果不明显。教学运行过程中质量监控与评价多数只局限于简单的基础数据统计,而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分类深度分析,并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与建议不多,落实改进督查闭环系统不完整。
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 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
根据行业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际,利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以指标体系为指导,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以量化评估为依据,以质量提升为根本,确立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准则,建立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于一体,覆盖教学运行、学籍管理与学业指导、实践教学、考务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及专项特色工作等教学各环节精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确定各项指标原始数据采集标准、评价指标权重及数据预处理方法。
表1 地方高校全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Tab.1 Whole process monitoring 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cal industry colleges
同时,根据高校全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按照OBE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注重监控信息的反馈,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闭环体系如图1所示。
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结果反馈过程
利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实现对日常教学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监控,建立日常监控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督导检查、评教评学评管、学生学习成效、毕业生质量等庞大繁杂且隐性反应教学状况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教学组织管理、考核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等显性问题。同时深度挖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修订、质量标准及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等工作,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并加强教学信息反馈改进效果跟进与调研,形成质量反馈与改进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有效促进学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文化的建设[10]。
三、兰州交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举措与成效
兰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始终秉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教学传统,立足甘肃,面向行业,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毕业生达20余万。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支持、监测、评价”的教务管理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大力推行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改革与实践,建立了集“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与持续改进”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全过程监控、本科生毕业质量标准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制度的建设,为一流专业及课程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构建“六位一体”的教学精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九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常态监测,全面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质量。
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自2015年以来,建立了集理论教学与运行管理、实践教育、考务管理、学籍管理、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于一体的二级教学单位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日常教学秩序检查、课堂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看)课、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学业监控与预警、实践教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监测、考试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及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与分析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监测机制,并构建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确定、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收集、评价反馈与调控的闭环式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了学校与学院层面的内部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及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评价。并按照此评价体系对各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年度工作进行了综合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各教学单位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有效规范了学校本科教学秩序。先后有交通运输、土木工程、通信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自动化等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多次通过了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评估,11个专业获批第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 建立集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形成性质量评价和学生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新机制,强化了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评价。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OBE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学校重新修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校院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课堂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实证性材料、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不仅成为学校职称评定教师教学综合评估、校级教学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实现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引导和督促教师增强课程教学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确保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自2015年,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及实施细则,每学期对60名左右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截止2019年年底,累计有689名教师参加校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平均优秀率为15.49%,良好率为35.22%,合格率为33.19%,基本合格率为16%,近9次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校当前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3. 构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新赛制,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根据新工科及“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新要求,按照“秉承优良传统,弘扬质量文化,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教师风采”的竞赛主题,重新修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系(室)级预赛、院(部)级初赛和校级决赛的三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加大竞赛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了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教学和争取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热情,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新型融媒体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为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科专业教学竞赛提供了有力保障[11]。2020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新一轮“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中,兰州交通大学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本科)排名第43名,全国地方普通高校排名第13名,全国理工类院校排名第26名[12]。
4. 对接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近年来,学校按照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先后制定和修订教学管理制度30余项。其中课程考核工作相关规定对考试组织、命题与审核、试卷印制、考试实施、试卷评阅、成绩评定、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分析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实习(实践)教学规范对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督导检查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确定了指导教师遴选及指导人数分配、选题及题目简介审定、师生互选、开题、答疑指导、设计(论文)撰写、中期检查、查重检测、盲审、答辩、成绩评定与达成度分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定、资料归档、工作总结等环节的具体规范和要求;本科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教学中心)负责人制度、课程组及课程负责人制度、主讲教师资格审批等制度,强化了二级学院和专业及课程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增强了基层教学组织及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内生动力。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推进,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20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2015-2019年和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兰州交通大学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135名[13]。
四、结束语
基于大数据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紧密对接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教学过程管理的新要求,注重大数据处理技术在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中的应用,加强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并通过持续闭合运行和质量监控信息的关联深度分析及反馈改进,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且突出“决策、运行、监控、改进”过程的闭环系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丰富了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夯实了“守规矩,拒造假,真付出”的教学底线,促进了“敬畏教学,珍惜教学,热爱教学,良心教学”的良好风尚和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