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2020-12-13郑军盛康丽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郑军,盛康丽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拔尖人才支撑。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面对经济发展形势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积极注重拔尖人才培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21世纪,国际化潮流来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不可推卸的重任。经过多年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相较于本硕分段式拔尖人才培养,“本硕连读”将本科培养计划和研究生培养计划有效结合,形成贯通式的有机整体,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德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本硕连读”的拔尖人才培养曾为战后德国输送大量的人才,其先进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一、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背景

19世纪初,启蒙运动发展到德国,其支持的理性主义冲击着德国的大学理念,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催生民族主义,使得大学首要任务是服从国家利益,进一步促进功利主义对德国大学理念影响。德国大学理念从理性主义向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融合方向转变,深刻影响德国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共同作用下,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德国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一)“本硕连读”符合德国拔尖人才培养传统

德国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受近代的理性主义影响,其传统大学观趋于学术与研究〔1〕。而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后两德统一,民族主义要求国家利益为首要准则,其大学人才培养要以国家利益为准,催生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对大学观念影响加重,在拔尖人才培养上体现为应用科技大学地位提升,教育理念开始转变,强调实践、应用及产学研合作,其“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方向逐渐偏向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德国一直实行“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博洛尼亚进程前,德国无本科学位,直接进行“本硕连读”人才培养。在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传统大学仍保留了“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本硕连读”的培养年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德国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孕育出大量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2〕。截至2018年底,德国总共有108人获得诺贝尔奖,全球排名第三①数据来源:诺贝尔奖委员会网站https:∕www.nobelprize.org。。德国“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统筹安排学习计划,减少培养年限,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德国工业发展,产生如西门子、通用电气等世界性的实用性工业企业。德国“本硕连读”的拔尖人才培养符合德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德国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教育理念的传承,为“德国经济奇迹”②德国经济奇迹(德语:Wirtschaftswunder)是指西德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快速成长。的出现提供人才支撑。与德国有“本硕连读”的历史传统不同,我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德国开始时间晚;其次,区别于德国全面开展“本硕连读”模式,我国首先开展在医学教育领域。经过不断探索发展,“本硕连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二)“本硕连读”满足德国拔尖人才培养需求

德国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功利主义对德国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冲击,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开启了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区别于英美教育强国的分段式拔尖人才培养,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分段式拔尖人才培养在培养时间上学制长,在课程设计上由于缺乏连贯性造成学习内容重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于缺乏系统性,造成不同阶段培养目标不一致,使得培养效率大打折扣,人才培养成本增加。高素质的拔尖人才短缺严重限制德国经济发展,据德国工商大会2018年就业市场报告,德国企业共有160万个岗位空缺,60%的企业认为经营风险之中人才短缺风险最大③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ie.cass.cn∕academics∕economic_trends∕201805∕t20180510_4245018.html。。同时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转向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相较于分段式人才培养,培养成本减少,且培养人才时间减少、效率提升,避免了分段式人才培养的诸多缺陷,满足了德国对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与英美等国的精英教育理念不同,德国教育更体现为全民教育,“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国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地位,促使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使得德国的人才培养更适用于国家建设,满足德国拔尖人才培养需求。与德国人才培养需求类似,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是满足国家对拔尖人才需求的一次主动探索。

(三)“本硕连读”符合德国拔尖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融合发展后,德国人才培养趋势从纯理性的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受理性主义影响,德国人才培养强调纯粹科学研究。但功利主义的出现后,德国人才培养开始注重实用性。因而,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性大学一样可以授予硕士学位,在教育目标及教育资源上,向应用性的学科领域倾斜,进行“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21世纪,为占据经济发展先机,德国积极建成以教育4.0迎接工业4.0的高等教育保障体制,引领以2030年为始点的工业4.0的到来。2016年,德国联邦教育部、文教部长联席会先后出台《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战略》和《数字世界中的教育》,共同构成德国教育4.0框架,对“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相较于本硕分段式拔尖人才培养,德国传统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时间较短,且培养具有连贯性及系统性,对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使得“本硕连读”拔尖人才质量更高,更好满足于未来工业发展形式需求的高质量拔尖人才,符合德国的未来教育4.0服务于工业4.0的发展趋势〔3〕。面对德国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工业4.0”战略,我国则提出《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培养了高质量的拔尖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二、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特点

受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德国高等教育开始重视研究性和实用性并重的“本硕连读”人才培养。在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基本形成“双元制”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教学与科研结合教育原则、注重关键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一)“双元制”培养模式

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冲突和融合中,尤其在两德统一后,功利主义对德国大学观念的影响,要求德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科研教学,更要满足国家利益,注重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为德国社会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4〕。“双元制”培养模式基本学制在三个学期左右,具备在校的理论学习及企业的实践学习相关课程和模块,在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培养“本硕连读”拔尖人才〔5〕。相比于本硕分段式拔尖人才培养,德国“本硕连读”的双元制模式系统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时间成本更低,且培养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和深奥,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满足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德国“产—研—学”融合教育机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但与英、美产学研模式不同,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针对性更强,人才培养目标直接与企业职位相对接,例如马哥德堡是德国最大的重工业中心,拥有发达的汽车机械产业,相应的,马哥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充分考虑本地的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开展机械制造专业,使得教育与当地工业发展相接轨,满足德国未来工业4.0时代对于高质量“本硕连读”拔尖人才的需要。总而言之,“双元制”模式下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通过校内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培养出理论和技术双优的复合型人才,为德国未来社会发展服务。

(二)突出职业导向

早期由启蒙运动产生的理性主义塑造了德国传统大学观,而19世纪70年代功利主义对德国大学理念产生巨大冲击,德国大学观不断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突和融合中发展。在此背景下,德国高等教育在保持传统理性主义对其纯粹科学研究影响下,提升功利主义注重的实用性,促使科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升教育的经济效益。因此德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中,以职业为导向的特点逐渐显现〔6〕。以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学生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中心,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设置比例大约是7:3,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不同,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在职业倾向的课程设置中更具个性化和专业性,提升了德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计划中,把职业标准要求的知识体系纳入培养内容,形成模块化培养计划,除此之外,还将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折算学分,推动职业性倾向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以职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使德国应用型大学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德国共有248所应用科技大学,数量是综合大学的2倍多①数据来源: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官网https:∕www.hochschulkompass.de∕home.html。。“本硕连读”人才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符合德国的人才需求特点,推动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德国工业迎接4.0时代到来的重要特征。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

理性主义认为拔尖人才培养要以人的理性为目标,追求纯粹理论,而功利主义要求以实际功用为原则指导人才培养。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融合发展趋势下,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呈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实践研究,同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一体化,通过校内理论研究与校外实践研究的结合,实现“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相较于普通本科来说,“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使得学生通过高阶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以科学为基础且面向应用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重视技能技术,促进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高,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电力系统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旨在提供以培养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育,课程的模块不仅可以学习存贮电力或者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理论问题,还会学习如何解决电力系统里的错误和稳定性的实践问题。在“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下,德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共同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并重是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

(四)教学和科研并重

在理性主义对德国大学观的影响下,德国大学坚持以人为主体,强调教学对人的培养,但在功利价值观下,德国大学强调科研的实用性。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呈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德国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根源于洪堡大学理念,一直有教学和科研结合的传统〔7〕。具体而言,其特点体现在教学科研的分工合作上,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项目研究工作,同时教授将项目研究从成果引入教学,促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接受教育,实现教学和科研并重〔8〕。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对“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教学和科研并重使得教学质量和研究质量产生“交叉收益”的效果,即优秀的教学效果来自于教授学术研究经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受益于教授对学生的教学投入,杰出的研究者恰恰是优秀的教师。德国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不仅带来“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研究,还会提高教学与研究的联系性,从而使得“交叉收益”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培养服务。

(五)注重关键能力培养

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都认为,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在个人发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培养。因此,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关键能力培养〔9〕。相较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而言,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要求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培养,关键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渠道,促进个人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注重关键能力,以促进德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10〕。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开展众多关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如德国汉诺威大学设立了“关键能力”中心,学生可以自选合适的“关键能力”培养项目;德国哥廷根大学规定,须有十分之一的学分选自“关键能力”模块。德国在面对工业4.0时代到来,对于拔尖人才的需求上,十分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促使“本硕连读”拔尖人才拥有多种职业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总而言之,受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注重关键能力培养,是德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

三、德国高校“本硕连读”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根据德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研究,我国“本硕连读”的拔尖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我国“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一)加强高校教学模式转变,促进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不仅促进德国人才质量提高,同时还形成了成熟的“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迎接德国工业4.0时代到来。借鉴德国经验,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改革,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在注重普通教育的同时,促进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转变,最终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其次,从知识教育为核心转向知识教育和应用教育共同发展,促进知识结构转变,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职业实践设置相关教学课程,加大教育的职业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人的选择,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促使职业倾向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二)深化高校教学目标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

德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促进德国高素质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对于“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都在校内的实验室进行,很少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因此我国在拔尖人才培养方式上,要注重理论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首先,各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内容设置上,根据市场对“本硕连读”拔尖人才的需求方向,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联系。不仅注重理论教学,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如开展案例教学、实践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提倡“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等多种“本硕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方式〔11〕。

(三)加强高校教学方式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并重发展

受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融合影响,德国形成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但我国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绩效评定更多倾向于科研,使得我国科研与教学发展不平衡,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因此要加强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促进科研和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改革。借鉴德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经验,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相联系,促使学生课上学习,课下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明确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学中了解、参与科研项目,在项目研究中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对于教师来说,加强“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考核,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促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

(四)加强高校培养理念转变,促进关键能力的培养理念发展

中国目前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结构性失业”等问题,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应相应改变。借鉴德国的教育经验,我国“本硕连读”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应具备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利用关键能力快速适应职业要求和时代变化。首先,高校积极开展与“关键能力”相关的教学活动,以选修课程或者必修课等形式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可整合开设院、校级别和专业级别课程。其次,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合于日常课程中,通过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实现自我管理、协调沟通等关键能力培养。最后,专业课程老师要重点关注与其专业相关的关键能力培养,在其专业课中结合“科研和教学”等形式开展关键能力培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