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丝绸之路霁虹桥历史文化研究

2020-12-13江能泳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江能泳

(永平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永平672600)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2 000千米,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今缅甸,最后到达印度、中亚和西亚。该路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南方丝绸之路上有一座重要的桥梁——霁虹桥,它位于云南省保山市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该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本文就霁虹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

一、蜀身毒道与兰津渡

关于霁虹桥的缘起,首先得弄清兰津渡的来历。历史上,澜沧江上有许多渡口,但千古不变的唯有兰津渡(也称博南渡)。该渡口起于何时?得从“蜀身毒道”说起。《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骞曰:“臣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南方闲蒋、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

文中所记公元前112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印度看到产自中国四川的蜀布和筇竹杖等商品,说明至迟在春秋时期,西南崇山峻岭中已开通了一条由四川通向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道路。哈威《缅甸史》载:

其地故与中国为邻,自纪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顾中国之势力,似仅限于此等通道,故遗迹极难发现……惟中国取经诸僧,常以卑谬指缅甸。〔1〕

台湾学者释东初认为“张骞在大夏得见四川竹杖,可知印度与大夏间,印度与中国四川间,必早有商业往来”〔2〕。而云南西与缅甸和印度为近,北与四川为邻,四川与印度要进行商贸往来,最近的路线唯有“四川—大理—保山—缅甸—印度”。因四川简称“蜀”,印度简称“身毒”,这条古道当时就命名为“蜀身毒道”,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南方丝绸之路”。当时,巴蜀商人都是经由这一路线渡过澜沧江到达印度。这条路线曾经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人称之为我国的“第二条丝绸之路”。既然有这么一条民间商道,过澜沧江成为必然。那么汉武开边以前人们从澜沧江的哪个位置过江?怎样过江呢?《永昌府志》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人们已开辟了兰津渡,用沿江竹木扎成舟筏往来。可见汉武开边前,过澜沧江的渡口是“兰津渡”。

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了“蜀身毒道”,向汉武帝汇报后,汉武帝下决心打通这条道,以此经略西南夷。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终于完成了“蜀身毒道”的拓展,实现了中国通西域的梦想。此道的开通,标志着“蜀身毒道”从民间商道向官道的过渡与发展。但无论是民间商道还是官道,兰津渡始终是必经之渡口。这个渡口,东汉以前一直未能通桥梁,一直以舟渡。《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

永平十二年,得哀牢地,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

文中“永平十二年,得哀牢地,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明确记述了博南古道开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越兰津,渡澜沧”道出了当时人们依然靠舟渡的景况。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当时船的材质和形制,而就汉武帝“汉习楼船”的造船技术,以及商业和军事需要,兰津渡所用船只应该不仅是竹筏,还应该有相对坚固、耐用、容量大的木船提供运输。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至少在东汉永平十二年,兰津渡还没有桥,仍然依靠船渡江。

二、兰津渡桥梁的产生与发展

在桥梁发展史上,人类在跨江越河的奋斗中,不断探寻跨江越河的方法。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交通的改善,商贸的频繁,运输量的增加,以及军事发展的需要,兰津渡仅依靠舟渡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于是人们开始构思桥梁的建设。从史料记载得知,兰津渡桥梁发展经历了从舟渡到竹索桥、竹索桥到竹索风雨桥、竹索风雨桥到木梁桥、木梁桥到铁索桥几个发展阶段。

(一)三国时期的竹索桥

在澜沧江上,真正意义上的桥建于何时?桥梁建材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找到答案。樊绰著《蛮书》载:

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崖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昔诸葛征永昌,于此筑城。今江西山上有废城遗迹及古碑犹存,亦有神祠庙存焉。

这是最早记载兰津渡建桥历史的文献。从文中得知,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到永昌(今云南保山)时曾经修建一座横跨澜沧江的“竹索桥”,桥以竹编成大竹索,又将大竹索引向两岸,两岸凿石孔,用以固定竹索。多根大竹索并列为梁,上铺篾席,篾席上再铺木板,木板上建盖竹屋。这种桥在西南地区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多建于四川地区。这种桥的雏形是藤桥(今天澜沧江支流沘江上仍然有藤桥遗存)。继之发展为竹索桥,又称“笮桥”。《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笮都”,《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定笮”“笮秦”“大笮”等地名都与“竹索桥”有关,也就是说这些地名因建有“竹索桥”而得名。因竹索桥大都建于四川段“蜀身毒道”上,巴蜀商人必将把“竹索桥”技术带到云南,解决沿线江河障碍。但兰津渡在秦汉时期是否修建“竹索桥”,史料未载,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只是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到永昌时修建的“竹索桥”。

(二)唐代的舟桥

舟桥即浮桥,系用多只船串连于江面,再以索固定在两岸崖壁上,舟上铺木板供通行。这种桥建于南诏王阁罗凤时期。据《南诏德化碑》载:

爰有尋傳,疇壤沃饒,人物殷湊。南通北海,西近大秦。開闢以來,聲教所不及。羲皇之後,兵甲所不加。詔欲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禮義。十一年冬,親與寮佐兼總師徒,刊木通道,造舟為梁,耀以威武,喻以文辭。款降者撫慰安居,抵捍者繄頸盈貫。矜愚解縛,擇勝置城。裸形不討自來,祁鮮望風而至。

文中所载之“寻传”“裸形”等都是澜沧江以西的少数民族,南诏国为经略这些民族,曾“刊木通道,造舟为梁”于澜沧江上,可见此期澜沧江上所建桥梁为舟桥(浮桥)。

(三)元代的木梁桥

随着丝绸之路商品运输和军事发展的需要,大量马帮和象队需要快速过往澜沧江,“竹索桥”因承重低,易损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木质梁桥上。《永昌府志》载:

元元贞乙未(公元1295年)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

从文中,我们知道因竹索桥毁坏,将“竹索桥”改建为木梁桥,并取了个诗意的名字“霁虹桥”,这个名字,这就是“霁虹桥”的来历。此桥为何种桥型?史书无具体记载。就兰津渡江宽水急的特殊环境看,以当时的建桥技术,要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上立桥墩建造多孔梁桥是不可能的,要以巨型整木横跨两岸更是难上加难。从文献记载的“木梁”和“霁虹”二词来看,首先桥梁建材是木料是肯定的,其次桥型如彩虹是必然的。查阅古今木梁桥形,此桥唯有伸臂木梁桥能实现。在兰津渡搭建跨梁大桥,人们只能以“竹索桥”为依托,构建单孔伸臂木梁桥。那么当时人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大跨度的伸臂木梁桥呢?首先人们还得依靠索桥作为支架,完工后,拆除竹索。这种方法有两利:一是便于工人施工,二是便于木料组建。历史上,伸臂木梁桥有三种形式:一是单向伸臂式,两岸木梁一端压重,另一端层层向河心挑出,再在伸臂端架上建支木梁。最初者见《水经注》所载吐谷浑之“河厉”和黄河、洮水相交处祈佛之“飞桥”,现存较著名的有兰州兴隆山云龙桥、兰州握桥。二是双向伸臂式,即木伸臂在河中墩顶向两岸(或两边)平衡地伸出,较著名的有浙江武义熟溪桥。三是斜撑伸臂梁式,结构特点是木伸臂梁斜伸向上,既起悬挑作用,又起撑架作用,著名的有甘肃文县阴平桥、大理州云龙县通金桥、彩凤桥等。伸臂木梁桥遍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浙江等木材较丰富之地。根据兰津渡的山势和水流特点,元代所建木梁桥应该是单孔斜撑伸臂梁桥,否则不可能取名“霁虹桥”。还有一种猜想,说元军建起木梁桥时,桥旁出现彩虹,故名“霁虹桥”。

(四)明清的铁索桥及其发展

1.铁索桥的诞生

也先不花西征时所建木桥被毁后,公元1297年宣慰都元帅达思撤重新修建(《永昌府志》),继之被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镇抚华岳在两岸铸二铁柱于石,以维持舟渡(《永昌府志》)。明成化间,僧了然不忍百姓过江之苦,化缘筹建“铁索桥”,明代云南保山进士张志淳“霁虹桥记”云:

志永昌之胜,曰堑两江,澜沧其一也;曰桥霁虹,则江以桥济,不烦舟楫,其亦奇矣。然前此曰桥者,名焉而已,有桥则始于浮图号了然者,而毕工于成化中,寻亦毁矣。

由此文得知兰津渡铁索桥的首创者正是僧人了然,创建时间是明成化年间。那么铁索桥造型结构如何呢?张志淳“霁虹桥记”云:

至弘治间,有司乃再复之,至是又倾。去年冬,镇守太监万安朱公奉暨参将古濠沐公崧,命所司葺之,以图久远,于是各施己资以倡民。由是木工、土工、金工、石工、甓工,一切以佣集而第督以官。圮者、腐者、倚者、弱小不胜者,悉撤之更新焉。始事以正德六年十一月八日,落成以次年四月二十一日。其修以尺计二百六十丈有奇,高损三十一,广杀十八,上覆以屋,下承以巨索而系之岩上,大率制皆仍了然之旧,而贞固皆福之矣。二公谓不可不纪其成也,乃过予属记。〔3〕

从张志淳“霁虹桥记”所记正德间重修霁虹桥“始事以正德六年十一月八日,落成以次年四月二十一日。其修以尺计二百六十丈有奇,高损三十一,广杀十八,上覆以屋,下承以巨索而系之岩上,大率制皆仍了然之旧,而贞固皆福之矣”。我们可以初步判定僧了然所建铁索桥为上盖木屋,既可交通又可避雨的铁索风雨桥,但具体规格不清楚。然而清《滇南杂志》卷七“霁虹桥”篇载:

成化中,僧了然者乃募建飞桥,以铁索横牵两岸,下无所凭,上无所依,飘然悬空,桥之上复为亭二十三楹。

由此,我们已完全清楚僧了然所建霁虹桥是以铁链为梁,上铺木板,木板上修建23个亭子的风雨铁索桥。

2.铁索桥的发展

自僧了然修建铁索桥以来600多年间,虽然屡毁屡建,但铁索作为材料这一形制一直没有改变。因此世界著名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写道:“霁虹桥是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兰津渡是滇缅公路开通以前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商业运输频繁,利用率高,加之其山高水急,地势险要,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铁索桥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人为损毁,屡毁屡建,重建经过多有史料记载。清《滇南杂志》卷七霁虹桥条所记较详:

……明洪武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石以维舟。后架木桥,寻毁。成化中,僧了然者乃募建飞桥,以木为柱,而以铁索横两岸。下无所凭,上无所倚,飘然悬空,桥之上复为亭二十三楹,两岸各为房。副使吴鹏题于石壁曰西南第一桥。岸北设官厅,以驻使节。岁以民兵三十人更番戍守。然桥摇动无宁晷,铁缆恒蚀。明季复毁,本朝克滇复建。两端系铁缆十六,翟板于缆上,又为板屋三十二楹,长三百六十丈,南北为关楼四,宏敞坚致,视昔有加。后毁于兵,康熙初年重建,吴逆乱又毁。二十年重建,二十七年增置两亭于南北岸,桥旁翼以栏杆。日久损蚀,桥复徭动,又重修之。乾隆十五年,水发桥断,复修之。

这段记载,概述了明代至清初霁虹桥的发展历史,参照康熙、道光本《永昌府志》以及明邓原岳《重修霁虹桥记》、提学佥事刘廷蕙《重修霁虹桥碑》明清碑记,可以看出明成化至乾隆间有十多次修缮和重建。

乾隆之后霁虹桥的发展情况如何呢?由永昌太守谢守俊光绪乙未年(公元1907年)《修桥题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霁虹桥重修碑记》,民国二十年(1931年)《霁虹桥重修碑记》,1999年《新建澜沧江善德桥碑序》等文献可见,从明成化修建铁索桥至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这600多年中,霁虹桥修缮和重建大约20次左右。从这一数据,不难看出霁虹桥的历史地位和风雨沧桑。

三、史学家对霁虹桥的书写

霁虹桥因其历史悠久,所居位置地势险要,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少文化名人过此,为之感慨万千,挥洒泼墨,书写山水和桥梁之壮美。流传至今的作品较多,从题材看有歌谣、游记、散文、诗词和科技史;从载体看有摩崖石刻、碑记和纸质文献;从时间看,最远为汉代的《博南谣》;从作者影响力看,有杨升庵、徐霞客、李元阳、张含、李约瑟等,纵观古今有关书写霁虹桥的作品遗存,可谓桥梁文化大观园。

(一)典籍中的霁虹桥

霁虹桥丰富的史籍遗存,为我们认识霁虹桥悠久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永平十二年得哀牢地,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樊绰《蛮书》载:“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崖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昔诸葛征永昌,于此筑城。今江西山上有废城遗迹及古碑犹存,亦有神祠庙存焉。”《读史方舆纪要》第113卷瀾沧山条载:“澜沧江源岀吐蕃嵯和哥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曰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府云龙州西,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垣墉,缆铁飞桥,悬跨千尺。亦曰博南津。”等正史资料的记载,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兰津渡、霁虹桥历史之悠远。

(二)石刻文献中的霁虹桥

明清以来,霁虹桥两岸留下了大量碑刻和摩崖石刻。诸多文人骚客,过往官员,不乏大家名家,他们有的吟诗作对,有的刻石留念,于是江岸石壁成为他们挥洒自如的刻板,亭台楼阁内有他们镌刻的碑文。这些石刻不仅真实记载了文人们豪迈的心境,而且还留下了霁虹桥的历史,它们无疑是西南民族史、书法艺术史、文学史不可多得的瑰宝。如霁虹桥西岸,桥的正面和侧面气势雄伟的悬岩石壁上,有杨升庵、汪如洋、顾纯、担当、屠述濂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遗憾的是2005年小湾电站截流,这些摩崖石刻全部没入水中,永远离开人们的视野。唯一幸运的是1981年9月,云南省博物馆熊正益、许克毅等同志在文物普查期间拓下了大部分摩岩石刻,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其中包括各种题记19条,诗文6条,对联1副,碑刻2通。

目前碑刻遗存情况如何呢?据文献记载,霁虹桥头碑刻由于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几乎散失殆尽,并且1996年遇特大洪灾,又将桥头剩下的碑刻卷入江中,杳无音讯。情况是否真是如此呢?2019年劳动节假期期间,笔者到水寨乡平坡村访碑,在平坡老村委会旧屋采访到乾隆年间兵部尚书硕色和云贵总督爱必达同撰《新建霁虹桥碑记》一通,青石质,高198 cm,宽86 cm,厚8 cm,碑文未见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宝山县县长宋嘉严石刻题匾“保我河山”一块,青石质,长185 cm,宽66 cm,厚6 cm,未见文献记载。又在平坡李明智饭店访到由五块页岩石碑拼接而成的储水缸一只,此缸可辨识碑刻有三块,一块是关于扫黑除恶方面的《永垂不朽》告示碑,立碑时间不详;一块是光绪二十九年立,记述关于收取霁虹桥养护费的告示碑;一块是记述驻扎在霁虹桥一带抗日国军的有关严肃军纪的告示碑,碑铭残蚀不清。这几通碑未见文献记载,是研究霁虹桥的新资料。从此次访碑,以及多年新发现古碑的情况,笔者对碑刻遗存有一个认识,即“我们不能全信口传和资料介绍,应该多进行田野调查,这样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四、作家对霁虹桥的书写

(一)游记的书写

古今有关霁虹桥的游记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对霁虹桥的书写。《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卷八载:

由岭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势甚陡;回望铁桥,嵌北崖下甚近,而或迎之,或背之,为“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东崖下溯江北行,又一里而至铁锁桥之东。先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祀创桥者。巩关俱在桥南,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可援;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者,皆夹石,倒压江面,在桥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作“之”字上下,而桥则架于其北土石相接处。其桥阔于北盘江上铁锁桥,而长则杀之。桥下流皆浑浊,但北盘有奔沸之形,澎湃之势,似浅;此则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不可以其狹束而与北盘共拟也。北盘横经之练,俱在板下;此则下既有承,上复高绷,两崖中架两端之楹间,至桥中又斜坠而下绷之,交络如机之织、综之提焉。此桥始于武侯南征,故首祀之;然其时犹架木以渡,而后有用竹索,用铁柱维舟者,柱犹尚存。然兰津之歌,汉明帝时已著闻,而不始于武侯也。万历丙午,顺宁土酋猛廷瑞叛,阻兵烧毁。崇祯戊辰,云龙叛贼王磐又烧毁。四十年间,二次被毁。今已复建,委千户一员守卫。固知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余时过桥急,不及人叩桥东武侯祠,犹登桥西台间之阁,以西崖尤峻,为罗岷之麓也。于是出巩关,循罗岷之崖南向随江而上。〔4〕

短短一段文字,把霁虹桥的地理位置、两岸山势路况、桥梁形制和建置、始创时间、重建修情况做描述和追忆,将霁虹桥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千百载未改的战略地位,以及当时霁虹桥桥墩上所建的关楼、过亭,桥东的武侯祠、玉皇阁,桥西的观音阁、古堡、御书楼等古建筑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肃然起敬,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二)诗话霁虹桥

除了游记,记载霁虹桥最多最精彩的要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据笔者初步统计,描写兰津渡和霁虹桥的诗词有汉代歌谣1首,唐代1首,元代1首,明代22首,清代56首,民国5首,共86首。这些诗词多出自名家手笔,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时期霁虹桥的雄姿和演变历史,而且还可以领略文化名人的文采和人生。如通过汉代的《博南谣》古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可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兰津渡历史的悠远,以及广大人民为汉武开发西南夷修筑博南古道的艰辛。明代状元杨升庵《兰津桥》诗:“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气恶,孔雀饮江烟濑清。兰津南渡哀牢国,蒲西连接诸葛营。中原回首途万里,怀古思归何恨情。”该诗不仅描写了铁索桥高悬天半、横跨沧江的伟岸雄姿,而且还道出了霁虹桥历史的悠远,抒发了杨升庵被贬流放他乡的愁绪。张含《兰津渡》诗:“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工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宫。”作者用精妙之笔传神地称颂了霁虹桥悠久的历史和宏伟之势,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辟渡建桥开创之功的凭吊之情。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能一一鉴赏。

五、几点思考

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古桥较多,历史悠久,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具地方特色,可以说每一座桥都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地域民族历史文化。走到南方丝绸之路上,你会看到在山麓田野间,村与村之间,山河之间,有无数大小桥梁镶嵌其间,因为有了桥,道路才得以延伸。如果说一座座村庄,一个个山头如同珍珠,南方丝绸之路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桥就是南丝路上美丽的结。

当前已兴起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南丝路历史文化研究离不开丰富的正史资料和非正史资料。目前正史资料相对贫乏,而南丝路沿线古村、古庙、古桥等文化遗存又相对丰富,为了补正史资料之不足,充分收集整理南丝路沿线文化遗存资料显得尤为重要。从兰津渡霁虹桥的发展演变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可以看出古桥无疑是研究南丝路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二)霁虹桥是南方丝绸之路桥梁发展的缩影

河流和水道可以把国家与国家、民族和民族联结起来,但它对必须横渡河流才能到达目的地的人类也造成障碍。为了克服种种障碍,越过横阻的河流,人类发明了桥梁。在南丝路上有不少大小江河阻隔,无论是汉武开边前的民间商道,还是汉武开边的官道,都绕不开对河流的征服。在南丝路的开辟过程中,西南地区的人民对中国的第三大河澜沧江没有退缩,经过长年的探索,首先选定最理想的渡口,继续摸索过江的方法。从史料所见,兰津渡霁虹桥历经了舟渡—竹索桥—浮桥—木梁桥—铁索桥的发展历程,可谓梁、浮、拱、吊四大桥型都做过尝试,最终以铁索吊桥通行至今。可见,霁虹桥演绎了南丝路桥梁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南方丝绸之路桥梁发展的缩影。

(三)霁虹桥是永平一张不可多得的靓丽名片

霁虹桥历史悠久,是西南丝绸之路上千古不变的交通咽喉,历代史家和文学家为之书写和云咏,留下了大量佳作,这些作品有的载于历史典籍,有的刻于石碑和摩崖。2005年因小湾电站截流,摩崖石刻没入水中,1996年洪灾又将铁索桥和桥头碑刻卷入江中,杳无音讯。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15日,在离霁虹桥遗址百米处新建了一座长119.34 m,宽5 m的单跨柔性钢悬索桥。从此,再大的洪峰也奈何不了高悬的霁虹桥。继之,在离霁虹桥数百米的高空中,新铺的中缅输油管道和中俄天然气管道如巨蟒般由西向东凌空飞度。2016年刚刚合龙口的大瑞铁路反拉力钢架如长虹卧波飞架东西。这些工程齐聚此地,不仅印证了徐霞客“迆西咽喉,千古不能改也”的论断,而且还为澜沧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