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影响因素及防范策略
2020-12-13廖彩霞
廖彩霞
(江苏省建湖县眼科医院,江苏 盐城 224700)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倾向于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或调理。但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由于中药缺乏详细的说明书,而患者对中药饮片以及处方缺乏辨识能力,且处方标准存在差异,故在中药调配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差错事件[1]。一旦发生中药饮片调剂差错,不但会影响医院的声誉,还可能危及患者健康,导致医患纠纷[2]。门诊中药房是中药饮片调剂与发药的重要服务窗口,为了保障中药饮片调剂工作质量,积极做好差错事件及其原因分析并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3]。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6月门诊中药房调剂中药饮片处方14842张为对象,进行了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影响因素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6月门诊中药房调剂中药饮片处方14842张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中国药典》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审方,找出其中调剂差错处方,归类并分析原因。调剂差错率计算方法为差错处方数/总处方数x100%。
2 结果
2.1 调剂差错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发现调剂差错处方共82张,调剂差错发生率为0.55%(82/14842)。
2.2 调剂差错类型
该82张处方中调剂差错类型包括:用法用量错误14.63%(12/82)、脚注错误20.73%(17/82)、抓配错误51.22%(42/82)、发药错误6.10%(5/82)、其他错误7.32%(6/82)。抓配错误处方中包括多配处方3张、漏配处方18张、错配处方21张。
2.3 调剂差错影响因素分析
调剂差错类型中用法用量错误、脚注错误可归为处方因素,占构成比35.37%(29/82);抓配错误、发药错误可归为药师因素,占构成比57.32%(47/82);其他因素占构成比7.32%(6/82)。
3 讨论
根据对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情况的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如下:
处方因素,占构成比为35.37%(29/82)。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处方录入时中药饮片用量错误,多为录入电子处方时,医师未做好核对工作,故出现剂量偏差。如赤芍10g,录入为赤芍1g。(2)中药用法主要为内服或外用,外用方式眼科常用熏洗、热敷等,但实际工作中偶有使用红花、花椒等药材,如凭个人经验认为是外用处方,但在用法用量中标注为水煎300ml分早晚温服。(3)脚注错误。脚注错误在中药饮片调剂差错中占很高的构成比,为20.73%(17/82)。中药处方脚注指的是对某味药材所加的简要要求,主要针对炮制方法或煎药方法等。常用专业术语包括先煎、包煎、另煎、后下、打碎、炒制、冲服等。一般需要在药品名字的后上方标注括号,并将内容写在括号内[4]。如出现字迹不清、错写、漏写等,难以准确识别,就可能出现调配差错。常见错误为将“先煎”标注成“另煎”,将“包煎”标注成“后下”等。(4)处方配伍禁忌,中药饮片从天然物品中经炮制而制成,部分药物联用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或导致药效降低,应避免联用,参照“十八反”与“十九畏”。
药师因素,占构成比57.32%(47/82)。分析原因主要包括:(1)多配:部分患者由于医院离家远或年龄较大,就医不方便,故主动要求医师开20~30剂中药。为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在调剂时由两名药师共同操作,进而出现多配。(2)漏配:常发生与存在脚注的药物,如对后下、先煎、冲服等的药品,需要单独进行发药,如发药时未做好核对工作,就容易出现漏配。另剂量标注不清,剂量单位存在误差,剂量不明确,也可能导致漏配或多配。如对蜈蚣,采用条进行表示,而非准确剂量。(3)错配:常见于药品名称相近的中药饮片,在调配时出现混淆,就容易发生错配。如柴葛根与粉葛根,怀牛膝与川牛膝等,其药名虽然相近,但药效不同。另外,同种药物炮制方法存在差异,其效果也不同,如果将炮制饮片配置成生品,也容易影响疗效与安全性,如甘草与炙甘草、黄芪与炙黄芪等。(4)发药错误:多为患者间同名同姓或同音不同字所导致。在药师发药时,未对患者姓名、年龄等信息进行核对,进而容易导致差错事件发生。常见如李明与李敏、王博与王搏等。(5)分包差异。中药饮片调剂中药剂帖肿、总重与处方差异应该控制在5%内,但实际工作中,部分药材块头大,质地硬,难以分割,就会导致分包差异,如天马、何首乌等。另大枣等存在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该问题。
其他错误,占构成比7.32%(6/82)。常见药物加错药柜,将相近药物装错,如玫瑰花与月季花、清半夏与姜半夏。另外部分药斗装药过满,在抽拉时药物外漏,则可能导致串斗。如菟丝子与女贞子。
针对上述处方调剂差错影响因素,制定如下防范对策:(1)规范处方书写,要求门诊、药剂科进行合作,定期进行处方点评,严格审核处方的正确性,对不合格处方进行通报处理,并责令改正,以提高医师对处方核对的重视。必要时可采取适当惩罚措施,将处方差错与医师的绩效挂钩[5]。(2)强化审方、核对流程。收方人员应该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药师,要求熟悉处方内容以及含义,了解处方意图,做到认真负责,准确迅速,不可草率行事。调剂人员在完成调剂工作后,也需要进行自行核对,核对完成后再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主管中药师进行核对,无误后再发放给患者,以降低差错发生率,避免差错处方流入临床[6]。(3)强化调配流程管理。在进行调配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流程做好问题处方的筛查,出现疑惑时,联系开方医师,并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耐心解答患者所存在的疑惑。另外强化自查自检,严格按照“四查十对”做好工作。在进行处方调剂的过程中,也应该按照先调剂完成一张处方后再进行另一张处方调剂的顺序,避免出现混淆。调剂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调剂台的清理与核对,避免出现多发、漏发、错发[7]。(4)发药时应该做到认真、仔细。在呼叫患者姓名时,应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疾病等信息进行核对,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不识字,可让其出具发票信息,仔细核对无误后,方可向患者发放药物。对同名同姓患者,如在同一医师出诊时,则应该与坐诊医师进行联系,确保患者所取药物正确后,方可发出[8]。(5)建立奖惩机制。中药房应当建立并切实落实处方调配差错事件的奖惩机制,对调配差错事件应该做好核实登记,并按照相关次数、严重程度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以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提高其责任意识。对发药无误者,也应该给以适当奖励以作鼓励,提高医师、药师严格把控处方、中药饮片调剂的积极性。(6)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中药饮片调剂工作工作量大,对精力、体力的消耗都很大,相关工作人员很容易出现疲劳,此时很容易出现差错事件。对此,应该合理进行排班,在取药高峰期,可多设置几名药师参与调剂,减轻调剂压力,在患者人流量较小时,则可进行轮流休息,通过劳逸结合,让药师能够保持充足的体力。根据过往经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患者人流量较大,取药人数多,故可在这几日多安排调剂人员,之后灵活休息即可。(7)添斗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药物辨识能力,对中药房所有药物的性状、名称、特性等均应该进行准确辨别,确保在加药时能够做到正确加压。而在装斗时,不可过满,一般装入药斗容积的3/5即可,在装入种子药粒时更应该注意预防串斗,因为该类药材普遍为圆形且细小,混入后难以分辨。
综上所述,目前中药饮片调剂差错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常见类型包括用法用量错误、脚注错误、抓配错误、发药错误、其他错误等,影响因素为处方因素、药师因素、其他因素等。对此药师与医师均应该重视处方调剂工作,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认真、仔细、谨慎的工作作风,落实核对工作,降低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发生率,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